..續本文上一頁、即是涅槃。勸修加行、轉似成真、即是請佛住世。故叁賢位後、有四加行。五分證即佛。登地菩薩、修證未圓、仍在涅槃、請彼圓修圓證、即是請佛住世。六究竟即佛。不請住世、即示涅槃、故須請佛住世。以上六即佛、皆請住世。又者各人智慧現前、即是佛住世。智慧不現前、即是佛涅槃。經文所請、究竟即佛也。以有及諸聲聞緣覺、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皆勸請、莫入涅槃句、故知六即佛、皆當勸請也。經劫句、請佛住世之時也。爲欲利樂一切衆生句、是別明請佛住世之意。
○辛叁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亦總結無盡。
○庚八釋常隨佛學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記》此牒名也。此下叁願、俱屬回向、但若融攝、則十門皆回向也。別言則八、九、十、叁願屬于回向。故偈頌中、第七願後、即總標回向。叁回向中、八即回向菩提。九即回向衆生。十即回向法界。前二是回向別義、後一是回向普義。八九是別說二利行體。八屬自利、九屬利他。第十門、是別說所回善根、謂將二利功德及一切福、回向叁處也。又此第八、同華嚴經十回向中等一切佛回向。
○辛二釋相二壬初學本師二、癸初明所學二、一明因行
《經》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爲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記》明因行者明毗盧遮那佛因行也。說娑婆世界、應說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毗盧遮那佛應說華藏世界、文隱略故。說裟婆隱釋迦、說遮那略華藏、真應不二故。娑婆即華藏、亦即最中一世界種中第十叁層之一世界。初發心稱信相菩薩。信心之相、依起信論有叁種信心之相。一者信自心本覺、是信佛寶。二者信自性真如、是信法寶。叁者信上二和合、即是信僧寶。寶雖有叁、仍是一心無相。還須借雕刻佛像、貝葉經卷、剃染具戒、事相叁寶以顯。故信事相叁寶。依璎珞經有十種信心之相。“一親近善友”、既信佛法、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二供養諸佛”、既信佛法、應供養佛。“叁修習善根”、既信叁寶、當衆善奉行。“四志求勝法”、勝法即涅槃、換言之、即求證自性真如。“五心常柔和”、有信心菩薩、心不剛暴、常常柔和。“六遭苦能忍”、能忍苦惱、而不怨天尤人。“七慈悲深厚”、信真如體同故、慈悲深厚、利益衆生。“八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叁寶、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覺自他平等。“九愛樂大乘”、大即一心叁大。乘者喻也、信而不愛、何能修證。“十求佛智慧”、發菩提心、誓成佛道、或叁或十、開合不同、無非信心之相也。精進不退者、發菩提心、願成佛道、須向成佛道上行去。有進無退、決定成佛。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乃至一舉手、或複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如造佛像者、一雕一鋸、無非成佛。你我學佛法人、參禅念佛、誦經持咒、皆當精進不退、念念成佛。諸佛因地、爲重法故、不惜身命。“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書寫經典、其量之多、積如須彌。”身命爲人難舍者、以有志願之鼓勵、故亦不難。如爲區區名利而走險者、尚能犧牲身命、何況爲求廣大菩提、有何難舍。集一切福德叁昧經雲。釋迦牟尼佛、因地爲最勝仙人時、修慈悲觀。但悲無智、無以度生。遂到處求佛法、發願能施以佛法者、即以身命供養。來一天魔、佯謂能說佛法。須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方爲說法。最勝仙人歡喜不已。回想過去生中、不知無益喪了許多身命。今爲佛法而舍、固所願也。遂剝皮析骨刺血。魔固不能說法、見最勝仙人果肯舍身命、便即隱去。最勝仙人仰禱十方諸佛。我以誠心求法、惟願大慈、爲我說法。即感東方叁十二佛土外、淨明王佛、來說集一切福德叁昧經。以得佛光照故、皮肉完好如故。得大辯才、千生常行教化衆生、千生後、生淨明王佛土、親近淨明王佛。以重法故、得此感應、此約事說也。再約理言之。修觀行、觀色身、無非父精母血、與業識因緣和合而有、“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作空觀、即將我空觀法、寫于身上。再觀五蘊諸法、但假名而已。作假觀、即將假觀法、寫于身上。再觀空有不二、即將中道第一義谛法、寫于身上。是故約理、人人皆可做到、觀行得叁昧時、剝皮析骨刺血、事上亦可做到。果能不愛色身、即得法身。不著識心、即得慧命。不惜身命、以重況輕也。難舍之身命既舍、故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無有不能舍者。及余一切難行苦行、無有不能行者。
○二、辨果用
《經》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刹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曾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
《記》八相成道。皆果上之用也。初句舉一成道。末句舉一涅槃、以該八相、“種種神通變化”、皆八相成道義。“種種佛身”者、或現大身、或現小身也。處“種種衆會”即下五類道場、皆果上利生之用。“眷屬”者、菩薩乃至小王皆有眷屬也。“刹利”、四種姓之一、國王種姓也。“婆羅門”、淨行種姓也。處于如是種種衆會。“如是”亦指上五類道場也。“圓滿音”者、佛一音演法、衆生隨類得解、成熟衆生也。
○癸二辨能學
《經》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記》如上遮那如來一切因行果用、普賢菩薩皆願隨學。
○壬二例一切
《經》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記》以毗盧遮那佛爲比例、毗盧遮那佛一切因果、我皆隨學。如是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若因若果、我亦皆願學也。念念中學十方叁世佛因及果、此普賢之所以爲普賢也。會觀想者、學一佛即是學一切佛。第一禮敬諸佛、乃至第十普皆回向。隨力隨分、皆隨佛學。每日上殿過堂、聽經學戒、心心念念學佛無間。佛因圓滿、佛果亦圓。
○辛叁總結
《經》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此結說無盡也。
○庚九釋恒順衆生叁、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
《記》此牒名也。“恒順衆生”、即隨順一切衆生回向、十回向中第七回向也。順衆生根性而利益之。衆生有五性、即闡提性、不定性、聲聞性、緣覺性、菩薩性。菩薩亦在九法界中。對九法界衆生、皆要隨順。順空有不二、自他不二也。言空有不二者、如上所雲。剝皮爲紙、析骨爲筆、刺血爲墨、中作空觀觀己身。今觀一切衆生性空、性空故相亦空。次作假觀。空非斷滅、而有九法界之假相。空有不二、即是中觀。順空有不二、即順中道。觀自他不二、亦順中道也。中道常住、故常隨順。順有即是順生死。順空則不能度衆生。又偏順有、即不能自利。偏順空、則不能利他。順自他不二空有不二、是普賢菩薩之隨順。否則不偏凡夫、即落二乘。
○辛二釋相二、壬初正明二、一所順衆生
《經》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衆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于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記》所順衆生、除佛法界、九法界衆生皆是所順。順者、順衆生善惡根性而度之也。佛一切契真、故應常隨佛學。衆生有善有惡、惡固不應學、善亦不可學。世間善惡、俱違真故、只可順而度之。衆生種類、差別甚多。有胎、卵、濕、化四生、各有種種類類。楞嚴經雲、卵爲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以上受生差別。或有下依止差別、人類依四大而生住、夜摩以上諸天、依空而住。依卉木住。如花神樹神之類。生類乃至威儀、各有種種。有豎生橫生者。相貌有好醜、壽命有長短、種族有貴賤。名號各殊別、性情有剛柔、知見有邪正。欲樂有善惡。意(即心)行有定散、威儀有靜動。種種衣服下、受用差別。乃至下開衆生種類、有色即色界、無色即無色界、有想即有觀想、無想即無想天、菩薩慧眼、將一切衆生照在一心之中。故曰衆生是菩薩心中衆生、故恒順教化。又智慧心遍法界知佛是自心中佛。故常隨佛學、恒順衆生。
○二正明隨順
《經》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記》此正明菩薩之隨順也。“如是等類”、承上啓下、謂我普賢皆一一隨順而轉。“轉”者、即起觀智也。隨順衆生而起觀智。觀一切衆生性相皆空。而非斷空。即空即有、自他不二、同一中道。既自他不二、則種種承事供養衆生、即是承事供養自己。如敬父母者、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衆生、皆是父母。師長有成就教育之恩。佛法師長爲法身父母、尤應尊敬供養。阿羅漢乃至如來、超略辟支佛菩薩、皆爲出世聖人。爲世間大福…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