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贤为长子、文殊为少男。如来子多、必有一长子。以长子为主故。法界有一真法界、有缘起法界。普贤表缘起法界、然亦不离一真法界。依一真法界而缘起故。约法界义、则长表无始义、先万物而生故。子表无终义、成佛不舍因行故。又者即人即法、故曰表缘起法界、发愿回向善根。偈中三愿、字有区别。一现说法之普贤、愿智行同诸佛之普贤。二诸佛之长子普贤、愿身口意三业刹土常恒清净。故赞彼曰:“如是智慧号普贤”。末句、现说法普贤又愿与彼皆同等。

  ○二双同二圣

  《经》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记》二圣表法、别说文殊、表由解发愿。普贤表依解起行。合说则文殊表智、普贤表理、理智一如。未有理外之智、亦无智外之理。皆一体故。又双表理智一相、行愿相扶。故云、具足文殊智者、必有普贤行。具普贤行者、必有文殊智。谓我普贤为遍净普贤大行文殊大愿故。为圆满文殊普贤事业故、尽未来劫修行、而不厌倦。修行行门无量、故获得功德无量。安住普贤行中、又安住文殊智中、故能了达一切智慧。文殊智勇猛、普贤行亦勇猛。故我回向诸善根、回向到文殊普贤分上。随顺文殊普贤、而修学也。

  ○壬三结归回向

  《经》三世诸佛所称赞、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记》合颂三门回向、分三科。前二科已竟。今当第三结归回向。显十大愿之后。三门同是一回向。谓上来三回向愿、为三世诸佛之所称叹、弥显愿之殊胜。故我普贤以所有善根回向、为得诸佛圆满果之普贤圆满殊胜行也。

  ○辛二颂愿生净土

  《经》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坐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曾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记》合颂后三门有二科文、初合颂三门一科已竟。今当第二科颂愿生净土。愿生净土有四义、已于长行中讲之。一者、此土众生与阿弥陀佛有缘故。二者、令众生心有决定、俾致心一处故。三者、西方不离华藏故。四者、阿弥陀佛即毗卢遮那故。又者因为众生于娑婆秽恶已见惯、于娑婆净土已迷失故。执著难转、是以普贤菩萨为引导众生转著、而发求生净土之愿。现值弥陀圣诞佛七之中、今讲此科文、大家要注意。“愿我临欲命终时”、普贤菩萨已无我见。无我之我、即是大公无私之我、乃表大众之意。张某认得此大我、即张某之公我。李某认得此大我、即是李某之公我。识、息、暖、三法和合成命、缺一即云死。世间人皆讲求卫生、学佛法则是卫死。死得好即生得好、乃成真卫生。念佛求生净土、有障碍则不得生。如惑障业障报障、皆障碍也。凡死于非命、或八苦交煎、皆恐怖万状、即是报障。纵无报障、而有业障、亦不能生净土。业即恶业、或未完事业。致命终时心有挂碍、故曰业障。或有惑障、不明事理、正念不现前、故皆不生净土。如五阴身亦报障所摄。贪生怕死、不求生西方、即色阴障。领纳苦乐受、即受阴障。颠倒思维、即想阴障。如是迁流不停、即行阴障。了别妄境、即识阴障、皆障往生。或有软冤家号泣呼叫、令心放不下。或强冤家、令心嗔恨。或有命债债主、或索命之无常。如是一切障碍、皆由我见执著生起、亦即惑障。故欲除障碍、先除我见执著。无我见则一切障碍皆空矣。此障当在平日除、勿待命终之时。不过临命终时、是生死关头、更要加功进步。此约凡夫说、平时渐渐除、命终时而顿除也。至若声闻、虽除烦恼障、尚有所知障。菩萨虽除所知无明、还有习气者有之。凡夫有障、即碍见阿弥陀佛。不得见佛接引。除障即得见佛、往生安乐刹土。“现前成就此大愿”者、当下成就愿生净土之愿也。“一切圆满尽无余”者、成就大愿故。未断之惑已断、未证之真已证、未得之神通已得、圆满无余也。前有一比丘尼、临命终时、我问他有何愿。彼云、愿转男身、愿得智慧。我说、你何不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不求男身、自然转成男身。以极乐无女人故。不求智慧、自然有智慧、常见佛闻法故。彼首肯而终。“利乐一切众生界”、见佛悟无生法忍、还入娑婆、而能利乐众生故。“彼佛众会咸清净”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下诸菩萨、皆是清净海众、谓与清净菩萨为伴侣也。“我时于胜莲华生”、时者命终时、即往生时也。屈伸臂顷即到莲池、化生胜莲华中。“亲睹如来无量光”、上云面见弥陀、此云亲睹如来。重言之者、前乃见佛接引、此是已生西方、亲觐弥陀也。见佛即蒙佛授记、当来于某劫中某世界成佛。正法乃至像末、各若干年、此是别记。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为普通授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蒙佛授记、即增威力、化无数身。俱胝即亿也。“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行遍法界方得成佛故。此约生报化土解释。若约生常寂光净土者、当另有解释。“我时于胜莲华生”者、我即真我、即是理智一如之涅槃真我。此我自无始劫来、在六道轮回不减、在四圣不增、即妙不可思议之心。我时者、谓我转识成智时、或云打破八识时。八识去后来先作主翁。破八识时、即转成大圆镜时。“面见彼佛”、即见自性佛也。彼者彼岸、明自心即登彼岸见自性佛。住常寂光土、法性身住法性土、何以云往。背觉合尘是往外故。背尘合觉即往内故。生即显也。显即生也。愿生极乐世界、即愿见自性。愿见佛、即愿见自心。自性恒沙净德圆满、即能利乐众生。“彼佛”即心王。心王清净、心所亦清净。心所即心中所起之念。心所有善有恶、今以善心所合清净心王。“亲睹如来”者、转识成智、即见自心故。而无能睹所睹、以能睹是即识之智、所睹乃即智之理也。“现前授我菩提记”者、自己承当、必定作佛、授自心记也。“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者、自承当授记、即是得体。理虽顿悟事须渐除故。“化身无数”利乐众生者、法身无相、无所不相故、随类化身、人非人身、无身不化、此约生常寂光土言也。此土不离报化。寂光理也、报化事也、理不碍事故。

  ○己二颂总结十门无尽

  《经》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记》“乃至”超略之词。前无文而超略者、因无尽义多故。如华严三十四、法界涅槃界等十无尽、略说此五。故曰“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皆反显无尽义。以皆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

  ○戊二颂显经胜德二、己一颂校量闻经益二、一能校

  《经》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记》此显普贤十大行愿品功德殊胜。校量闻经益、有二科。今当能校一科十方世界有无边刹土、以若是众宝庄严供佛、又以最胜安乐施诸天人、即上供下施也。“经一切刹尘劫”者、不惟供具多无尽、供时亦无尽也。

  ○二所校

  《经》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记》上来众宝之供固大。设若有人、闻此愿王、能生信心、渴仰心、用求菩提。所获功德、胜过以众宝经刹尘劫供养如来、并施天人之功德。依此经所言、此单约布施一行。校量闻经功德、则我等今日讲说听闻此经功德、岂非无量无边。然有拣别处、闻经有获大功德者、有获小功德者、甚至无有功德、且招罪愆者。以有等众生闻经、不惟不信、而又疑惑轻慢生谤者、故无功德而有罪过。是故闻经须具三慧。具闻慧者、闻经则身心踊跃欢喜、忘却身心世界。以能解其所不解、故生欢喜也。已具闻慧、则应起思慧。学而不思则罔、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三隅者、举一闻慧以推思修、或举一施以推万行、能推即是具有思慧。具思慧复应起理事二行、以解而不行、仍易打失故。理事二行即真俗二谛行也。若具足三慧当来必得成佛。渴仰者、心有一分渴仰、即得一分功德。有十分渴仰、即得十分功德。大家闻而能解、务必要修二行、以求菩提。

  ○己二通颂显众行益二、先通颂五果五、一增上果

  《经》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记》众行即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示、八讽诵、九思维、十修习。此科谓对于行愿品诵之一行所得之果、以显一行如是获益、九行皆然。先通颂五果、今当第一增上果、即诵普贤行愿品为因。所得之果、又能增上行愿。增上有二、初二句恶法不障、行愿即增上、乃反动力之增上。恶法不能障、而使善法得增长。后二句善法能助普贤行愿力增上。恶知识即毁谤佛法之人。远离有二义、一者善恶相违、犹冰炭不同炉。又者诵普贤行愿品智慧深故。知如幻如化、在尘不染、即是远离恶知识。反假恶知识为善法增上缘。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中除己一人、其余二人、皆善可法、皆恶可戒、或一善一恶、则一法一戒、故皆我师也。恶知识皆恶行之因缘。离恶因缘、必离恶果。“速见如来无量光”者。诵普贤行愿品人、功行深浅不等。故有生化土者、见化身弥陀。有生报土者、见报身弥陀。有证寂光土者、见法身。即是见自他不二之法性佛。末句具普贤愿即圆满因当得圆满果矣。

  ○二等流果

  《经》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记》等流果者、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等、同一流类也。最胜寿命是法身。诵普贤行愿品、得证清净妙法身。法身无始无终。即或不得法…

《普贤行愿品亲闻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