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中道了义疏▪P2

  ..续本文上一页

  (1)﹝贤首之﹞小教,即台宗之藏教。(小乘中三藏果头佛,为大权示现故。唯大乘中有三乘人;三乘人为能学,三藏法为所学,而通大小。)

  

  (2)﹝贤首之﹞始教,即台宗之通教。(通教多诠空义;始教义兼空有。)

  

  (3)﹝贤首之﹞终教,即台宗之别教。(别教不通前后,终教为大乘至极,能通前后,有心皆成佛故。)

  

  (4)﹝贤首之﹞顿教,台宗未及。(四仪之顿,非忘言顿证故。)

  

  (5)﹝贤首之﹞圆教,台宗未分。(﹝台宗之圆教﹞带别兼圆,乃圆融﹝平等门﹞中未分行布﹝差别门﹞耳。)

  

  2、对释五教,即小大、始终、渐顿、偏圆四对也。广如五教义说。

  

  3、释义分齐,分二:先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以义分教,教类有五,前局后通,可知非依时也。后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依起信论,从本起末,亦有五重。于中一心真如本觉非生灭;不觉九相,方为生起次第。如下所列:

  

  (1)以一真法界心为本源,圆教分齐,圆诠一真心故。

  

  (2)依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顿教分齐,顿诠真如故。

  

  (3)依生灭明觉不觉二义,终教分齐,渐诠随染本觉及无明故。空宗,密示空不空真如,而彼不觉,但得一分空义,故非其分。相宗,密示本觉不觉,而彼不觉,但得一分生灭义,故非其分。

  

  (4)五两重,列表以明:

  

  ┌业  ┐ ┌十地─┬………一生相┐

  (4)依不觉生三细┤转  │ │九地┐│  │

  └现  │ │八地││  │

  │ │  ├┼………四住相│

  ┌智  │ │七地││  ├此始觉四位

  │相续 ├相┤初地┘├觉  │

  │执取 │ │四果┐│  │

  (5)依现相长六粗┤  │ │  ├┼………二异相│

  │计名字│ │初果┘│  │

  │起业 │ │十信─┴………一灭相┘

  └业系苦┘ └六道──不觉

  

  四、教所被机

  

  三乘,三聚,五姓;无机不被。

  

  五、能诠教体

  

  有四:1、随相门;此复四种:一、名句文身,二、音声语言,三、假实俱兼,四、诸法显义。如余处广说。2、唯识门;3、归性门;4、无碍门。此经则当归性,无碍门。

  

  六、所诠宗趣

  

  有二:1、总以信解,观行三空(人空,法空,空空)中道为宗;亲证为趣。2、别以教、事、境、信、因,为宗;义、理、行、证、果,为趣。如是教义,事理,境行,信证,因果五对,融归中道。

  

  次、正释经义,分三:

  

  一、概论经义

  

  我佛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教典,无非说的一个心字。其它宗教,少说心处,说亦真妄未分,多是心外取法,心游道外,名为外道。佛说十法界依正二报,皆为一心所造。约能造众生说,多为人造。心造,即人造;人造,即心造。众生迷真逐妄,造成分段生死,轮回不已,此生彼死,此死彼生,无非是苦!欲求出苦者,返妄心,顺真心,依经修行,乃至成佛,即一真永真,超出轮回,了脱生死。此金刚经说一真心耳。此心具体、具相、具用,而非对眼可见之物,在学者非譬喻莫晓。森罗万象,一切万物,皆具体相用。如一茶壶,以微尘为体,经人工造作,陶师烧成壶相,能盛茶水而成壶用。壶之体相用,有相故可坏;心之体相用,无形故不可坏。今以不可坏之金刚为喻。

  

  二、略释题名

  

  又二:1、正释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者:金中之刚,其体坚,胜于铁中之刚,而有光明之相,其用能破坏一切物。如世之金刚钻,能钻瓷器。以金刚坚固之体,喻心体无相,无能坏者,故曰体坚。其心光明之相,遍于眼耳鼻舌身意,为见闻觉知,故曰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而亦难见。其心之用利,能坏三障,成三德,能造十界依正。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拣非肉团,缘影。即真心之相。佛依般若证心体,众生依无明迷心体。又梵语“般若”,此云妙智,亦云妙慧,合说为智慧。佛以智慧心说法,教众生转愚痴心为智慧心。又、佛之智慧不假思议,不假分别;若思议分别,即众生心也。又、般若有三:一相,即文字般若。二用,即观照般若。三体,即实相般若。

  

  (1)文字般若,最易混乱,须以四句料拣:

  

  A.文字非般若:如世智辩聪所说文字,皆非般若。又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故。

  

  B.般若非文字:所指之月,非能指之指故。

  

  C.文字即般若: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故。又能诠是般若经,所诠是观照、实相。能所不二故。又约佛能说,是般若用,所说文字,是般若相;亦能所不二故。

  

  D.非文字非般若:如粗鄙俚言。不但不文,并有土语,无文可求,况般若乎。

  

  又、遣境故非文字,遣心故非般若。文字所说般若,非般若;若是般若,岂不证真?如口说火,非真火,若是火,岂不烧口!又因缘和合之文字性空,能显文字既空,所显般若岂可计执。

  

  (2)观照般若,既已信解文字性空,即当依解参之,念之,观之。行起解绝,唯观实相故。远离一切偏计所执,身心世界乃至世出世一切法;亦不离此一切诸法,作空假中观。观性故空,观相故假,观性相不二故即中道。(观性故空,二而不二;观相故假,不二而二。不落空假二边,是为中道。)实相无相,无所不相,曰一实相。行住坐卧,如是观、念、参、观成三昧,故曰观照般若。

  

  (3)实相般若,如上所观实相,正观之时,似有能所,三昧成就,能所双亡,亲证实相,故曰实相般若。

  

  “波罗蜜”者:梵语也,此云彼岸到,回之到彼岸,一切事成功之通称。此般若成功,故曰“般若波罗蜜”。众生迷昧不觉,在生死轮回为此岸;如来了脱生死,到达涅槃为彼岸。又、文字般若即教法,观照般若即行法,实相般若即理法,波罗蜜即果法也。

  

  “经”者:径也,学佛修行成佛之路径也。此经非世间一切经可比;世间一切经,皆无了生死成佛之路,依此经修行,可了生死成佛故。其他宗教,有求生天者,而天界并未超轮回生死;至儒家生天亦不可得。何以故?孔子曾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是以天非人可企及故,但尊天而不求生天也;如忠臣不求为天子然。又佛经,梵语修多罗,此译为契经,以其契理契机也;谓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学佛人之机故。又“经”者,摄持义;摄持一切佛法及一切众生,能明心见性,直至成佛故。又“经”者,常义;历古今莫能增减改变一字故。又“经”者,法义;法即轨持义,轨生物解不谬,任持自性不失故。又、杂阿含、毗昙心论第八有五义:谓出生、涌泉、显示、绳墨、结鬘。结鬘,如贯花作鬘,即贯穿义,线义。佛法字字珠玑,须以文字贯穿,如线穿珠也。

  

  又、经字作去声读,亦线义,纬之对也。经如经文,纬如义理,义在文中,如布纬线,织在经线中故。绳墨者,如木匠以绳定曲直邪正故。显示者,显示种种法义故。涌泉者,如泉源随器大小,各各满盛,而泉终不竭;如此一经,随智大小各得领解,而经义不竭。出生者,能出生世出世智慧及一切贤圣因果故。盖世间善恶出生世间因果,不能了脱生死,如修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生人,下品十善生修罗;上品十恶生地狱,中品十恶生饿鬼,下品十恶生畜生;总皆分段生死,循环不已。欲求出离生死者,当受持此经,依经修行能出生出世善因果故。

  

  2、兼释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秦,是朝代,姚是姓。姚苌之子姚兴,请法师译此经,正统在晋朝时。三藏法师,通人法:一、以三藏法为师。二、以三藏法教人而为人师也。梵语鸠摩罗什,译为童寿,谓童年而有老者之德也。译者,易也;易梵文成华言故。

  

  三、详译经文

  

  且依三十二分,勿须另起炉灶。

  

  ○法会因由分第一

  

  法会非六种因缘不起,不但此会,三百余会,会会皆然。此经三十二分,六朝时梁昭明太子所分,读诵时不可混入经文。按三分说,此分即第一序分,又二:一、通序;通于诸经。故亦名证信序,以六种成就,证明佛法有据堪信故。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先明此六种因缘之来源。因世尊将入涅槃时,阿难尊者悲泣。无贫尊者语曰:汝持佛法藏,宜以后事请佛。如是尊者以四事问佛:一曰,佛在日以佛为师,佛灭以谁为师?二曰,佛在依佛住,佛灭依何住?三曰,恶性比丘不守净戒,佛有威德能调伏之,佛灭如何调伏?四曰,欲结集佛所说法,经首应置何语?佛答第一问曰:我灭后当以戒为师,戒身即佛身故。答第二问曰:依四念处住:(一)身念处,即观身不净。如中阴身似鬼非鬼,一二尺高,因无明业识,不见光明,或有应对讨债还债处,男女交媾,而生倒心时,即现一线光明,见之即起贪欲,无论远近,霎时即到,自觉是男则爱女,自觉是女则爱男,与之夺淫,一触父精母血,中阴身没而成胎,此第一种子不净也。既投胎已,住在生脏之下,熟藏之上,此第二住处不净也。出生时血胞崩溃,由母产门而出,此第三出处不净也。既出生已,九孔常流不净,所食香美饮食,尽成臊臭粪溺,死后青瘀肿胀,此第四究竟不净也。愚人不修此观,故爱身不已,为身造业。有观智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微妙香洁,而无爱心,是真清净。(二)受念处,即观受是苦。如吾人观生六道是苦,一遇难缘,即苦上加苦,曰苦苦。有时亦乐,乐坏仍苦,曰坏苦。即或不苦不乐,亦是无常转变,曰行苦。善观法性者,不随境转,则不苦矣。(三)心念处,即观心无常。无明妄心,或贪或嗔或痴,念念不已,时刻不停,曰无常。善观法性者,知妄无常,乃知常住真心矣。(四)法念处…

《金刚经中道了义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