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好梦,此功归众生也。二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无不发愿,尽未来际说法度生,故成佛后还以大悲愿力不现而现,无说而说。若实现身说法,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矣。四相皆空而有不可思议妙用,此归功于佛也。以此二义,故有主成就为说法之缘。
在,有能在所在,地为所在,佛为能在。法身无相,如何言在,以无在故无所不在,既无所不在。说在舍卫国有何不可。
五处成就,舍卫国,此云丰德国,以此国人德行丰厚故。舍卫国是总名,其国有祇树给孤独园是其别处,亦名只桓精舍。其国有长者,为国王之大臣,家极殷富,位高德尊,凡幼无父之孤,老无子之独,长者皆济恤之,以是得给孤独之美称。长者原不知有佛法,为其子往他国聘妇,住于友家,适忙设斋,请佛及僧。长者闻知有佛,具闻慧故而毛骨悚然,因欲见佛,诚意祈求,感而遂通,佛收光明。长者按光循至佛处,不知礼敬,帝释天现身围绕礼拜,以引示长者,故长者亦绕已礼拜,闻佛说法,欢喜无量,乃请佛住舍卫国说法。佛默然允许已。云需大讲堂,派舍利弗同往监造。长者知只陀太子有大树园,欲购之。只陀,此云战胜,父王战胜,适生太子,因以名焉。太子不知有佛,戏长者曰,用金砖遍铺园地,方售与之。长者铺金将满,正在思索。太子意其颠狂,戏曰金砖尽乎。长者曰,我思开何库藏,其金恰足耳。太子有惑,施其余地及树。长者购园,太子舍树,故曰祇树给孤独园。此约事讲。若约理释,佛者觉也,觉即心也。心无形相,丰德国,性也。法性具足无量功德,心是如如智,性是如如理,心不离性曰住丰德国,心治障尽方可契理曰住。在修行时如一人(正念)与万人(起惑造业)敌,正念消灭惑业,方为战胜,战胜方成菩提大树,曰只陀树,给孤独园者,如如理中,具无量性功德,智契理时,以此功德法财,布施一切众生,用之不尽,众生轮回六道,流转生死,无依无靠,俱孤独人也。如来愍之,以无尽功德,而周济之,曰给孤独园。世间长者以世财济众生色身,喻佛为出世长者,以法财济众生法身,使成佛道,而仍理事圆融不可偏废。以上五成就通序竟。
乙二别序六。丙初目连道满。二知恩欲酬。三攀慕遍循。四得见所在五悲哀往救。六恶习难转。今丙初目连道满。
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序别又曰发起序,此句述目连道满。目连是略称,具云摩诃目犍连。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姓也。名曰律俱陀,此云无节树,父母祷于律俱陀树而生故名。目连原为外道,神通广大,如来现权种神通度之,彼方出家,详见贤愚因缘经。出家后依佛法修行,证阿罗汉果,而得六通。始者,初也。别在外道,虽亦有小小五通,未得六通,今始得六通。一神足通,变现不思议境界之通力,虽千万里举步即到。二天眼通,澈见障外,山水无碍。三天耳通,远闻无碍。四他心通,知他人之心念无碍。五宿命通,知自己及六道众生宿世生死无碍。六漏尽通,能知众生惑业,诸漏尽无碍。六通中第六唯出世圣人所得,前五异生亦得,而所通分限亦局,得六通即证四果阿罗汉,若踊身虚空现十八变用三昧火自焚方为灰身泯智,自取我空偏真涅槃,佛果菩提尚在遥远。
丙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
目连尊者,始得六通,即要报父母之恩。盖以好心出家者,先发报恩之心。广度众生为愿,因多生父母,咸欲度之。一切众生,即多生之父母也。现生父母不度,安能度多生父母,又自未得度,安能度他。目连自得度故欲度父母。又尽先度现生父母。较世人以能供养父母色身为报恩者,不啻天壤,由现生父母,以及多生父母世人更谈不到也。目连亦未必顾及多生,因小乘声闻不能真发大心故。然大心分本迹,目连迹为小乘声闻,本为大乘菩萨,权巧方便,示现声闻,亦未可知。大乘发菩提心又有浅深不等,有先解大乘义,后发菩提心者则深,未解大乘意义者则浅,如吾等受皈戒时,未能深解大乘义故;所发之菩提心,皆不真不深。起信论云:“知真本有。”谓知无上菩提涅槃,人人本具。达妄本空,谓达三界三障一切本空,进而言之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解此了义后,发菩提心方为真实。虽云上无佛道可成,发菩提必要成佛,下无众生可度,发菩提心必要度生。虽人人本来是佛,被障所障,故须发心要成本来是佛之佛,虽下无众生可度,众生不知本空,故要度虚妄本空之众生,大乘之义,自一边看之,仍是边见,不能圆融,能开圆解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可忽诸,乳哺之恩,即养育之恩也。何以不言生身之恩,佛意不重淫故。乃至推干就湿等,母恩至深,故曰欲报乳哺之恩。
丙三攀慕遍循。
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欲报父母恩,即以天眼通之道眼,遍寻父母究在欲,色,无色三界之何处,故曰观视世间。欲见父母所在,以便往度。
丙四得见所在。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前言欲度父母,报乳哺恩,应父母齐度,以各有差别业,故其母有先得度之缘,亦乳哺之恩偏重于母故,即先度之。见其亡母,生饿鬼中,变为饿鬼。饿鬼名刀途,业力所障,不但不见饮食,而且千百年不闻浆水之名,即或得见江河大海等水,欣然欲饮,牛头鬼卒持刀逼迫,不许进水,故曰刀途。即或见之,水成镬汤不能饮,如是长劫受苦,业力所持故亦不死。皮骨连立,慞惶惊怖,孝子见之,宁不悲痛。
丙五悲哀往救。
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
目连尊者,一见亡母即悲哀不禁,用己之钵盛饭,以神足通往饿鬼道中,饷送其母。此世界名五趣杂居地,天,人,畜生,饿鬼,地狱参杂而住故。但各有业报,各不相见,不隔而隔,惟人与畜生长见,饿鬼地狱虽亦在此世界,到处都是,鬼能以天眼见人,人无天眼不能见鬼。地狱,按地藏经说有固定处所,乃是大地狱。其余地狱亦随地皆是。昔日见一公案上说,有一少年,常偷邻家鸡卵,以灰火烧吃。后在外玩耍,见一大房,前往观之,甫入,而门自关,即不得出,觉有灰火,烧于足下,展转奔驰,烧不能脱。饭时,家长寻之,邻人告云见此儿于田间回转奔驰,已历多时。家人呼之,此儿闻声,大房乃隐,两足起泡,痛哭而归,述其经过,莫不叹奇。佛法所谓循业发现,地狱如是唯心变现。余趣皆然。故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又有何定处。
丙六恶习现前。
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其母在时,悭贪习重,到饿鬼中,习气仍存。故见饭至,恐人抢夺,左手遮障其钵,不使人见,右手搏饭成团,未待放入口中,已经变成火炭,岂仅口不得食,手亦不能不放矣。此苦何堪设想。常讲贪心重生饿鬼,嗔心重生地狱,痴心重生畜生。以此观之真实不虚。以上释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三。乙初目连悲泣陈情,乙二如来广示法要,乙三当机获益脱苦。今初
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目连得通,见母受苦,痛哭流涕。与以饭食,不知循业成火,欲食不得,遂大叫悲痛,驰还精舍,禀曰于佛,具足陈述,如上情况。
乙二如来广示法要二。丙初简示,丙二正示。今初分五。丁一,彰母罪深,丁二,明子力弱。丁三,斥邪无用。丁四,显正有能。丁五许以救方。今丁一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
佛法不可思议,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目连之母,业不可思议,亦惟佛深知,故佛言,汝母罪业之根,深结难拔,目连初得六通,道力去佛甚远,何能救拔母业深根。盖众生无始以来,即有贪等烦恼,过去还有过去,根深蒂固,从未解脱,只有结缚,纵稍修持,功不敌过,以他例己,我等皆应痛哭流涕。试观普贤菩萨,位居等觉,十大愿中,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视此可知罪业之深。等觉尚如此忏,我等不忏,何时能尽,经中所说善恶,皆须向自己分上会,善则速修,恶则速除,方为善学法者。
丁二明子力弱。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为孝子,又证阿罗汉。但汝母之业,非汝一人所可奈何者。如杯水难救车薪火也。
丁三斥邪无用。
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汝虽是孝子,声望名誉能感动天地。鬼神不能不恭敬汝之孝道;及出世之道。而亦不能罚汝母之恶,赏罚不明,又非天地鬼神之正道。况彼等俱是有漏凡夫,其福德亦是有漏之福,非出世无漏正因,何能救汝母之苦。
丁四显正有能。
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十方众僧拣非一人。威神之力,拣非有漏。若以佛法僧三宝福田并重,理则举一是三,全三是一。事则三宝各别。佛在世时供佛之福大,无苦不救。佛不在世,虽有佛相,供者作偶相想故,不显佛之威德,故佛涅槃后,供僧之福大。法宝则通三世,佛既在世,如何还令供僧,以佛方便多门,为使未来众生常种福田故,佛每遇有供养时,劝令供僧。且僧持戒。以僧有三无漏学之德故。又佛不许僧作士农工商,无人供养,无暇三学,则道难成,故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四事,附托国王宰辅大臣白衣。今目连救母难,亦应随力随分,斋僧无财亦当募资,以为斋主,故未斋僧,先赞僧德。
丁五许以救方。
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前云悲泣曰佛,意在求救故,将救未救,许救以安其心,救济之心,如阿伽陀药,此云普去,普去一切苦恼,故云令一切难皆离,所谓二苦,三苦,五苦,八苦,无量诸苦,无苦不离。以上简示已竟。
丙二正示二。丁一教子献供之法。丁二教众僧受供之仪。丁一教子献供之法分五。戊初定胜时。戊二,发胜意。戊三,设胜供。戊四,赞胜田。戊五获胜益。今初定胜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
佛告目连,十方众…
《佛说盂兰盆经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