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盂蘭盆經講錄▪P2

  ..續本文上一頁之好夢,此功歸衆生也。二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無不發願,盡未來際說法度生,故成佛後還以大悲願力不現而現,無說而說。若實現身說法,即有我人衆生壽者相矣。四相皆空而有不可思議妙用,此歸功于佛也。以此二義,故有主成就爲說法之緣。

  在,有能在所在,地爲所在,佛爲能在。法身無相,如何言在,以無在故無所不在,既無所不在。說在舍衛國有何不可。

  五處成就,舍衛國,此雲豐德國,以此國人德行豐厚故。舍衛國是總名,其國有祇樹給孤獨園是其別處,亦名只桓精舍。其國有長者,爲國王之大臣,家極殷富,位高德尊,凡幼無父之孤,老無子之獨,長者皆濟恤之,以是得給孤獨之美稱。長者原不知有佛法,爲其子往他國聘婦,住于友家,適忙設齋,請佛及僧。長者聞知有佛,具聞慧故而毛骨悚然,因欲見佛,誠意祈求,感而遂通,佛收光明。長者按光循至佛處,不知禮敬,帝釋天現身圍繞禮拜,以引示長者,故長者亦繞已禮拜,聞佛說法,歡喜無量,乃請佛住舍衛國說法。佛默然允許已。雲需大講堂,派舍利弗同往監造。長者知只陀太子有大樹園,欲購之。只陀,此雲戰勝,父王戰勝,適生太子,因以名焉。太子不知有佛,戲長者曰,用金磚遍鋪園地,方售與之。長者鋪金將滿,正在思索。太子意其顛狂,戲曰金磚盡乎。長者曰,我思開何庫藏,其金恰足耳。太子有惑,施其余地及樹。長者購園,太子舍樹,故曰祇樹給孤獨園。此約事講。若約理釋,佛者覺也,覺即心也。心無形相,豐德國,性也。法性具足無量功德,心是如如智,性是如如理,心不離性曰住豐德國,心治障盡方可契理曰住。在修行時如一人(正念)與萬人(起惑造業)敵,正念消滅惑業,方爲戰勝,戰勝方成菩提大樹,曰只陀樹,給孤獨園者,如如理中,具無量性功德,智契理時,以此功德法財,布施一切衆生,用之不盡,衆生輪回六道,流轉生死,無依無靠,俱孤獨人也。如來愍之,以無盡功德,而周濟之,曰給孤獨園。世間長者以世財濟衆生色身,喻佛爲出世長者,以法財濟衆生法身,使成佛道,而仍理事圓融不可偏廢。以上五成就通序竟。

  乙二別序六。丙初目連道滿。二知恩欲酬。叁攀慕遍循。四得見所在五悲哀往救。六惡習難轉。今丙初目連道滿。

  大目犍連始得六通。

  序別又曰發起序,此句述目連道滿。目連是略稱,具雲摩诃目犍連。摩诃此雲大,目犍連此雲采菽氏,姓也。名曰律俱陀,此雲無節樹,父母禱于律俱陀樹而生故名。目連原爲外道,神通廣大,如來現權種神通度之,彼方出家,詳見賢愚因緣經。出家後依佛法修行,證阿羅漢果,而得六通。始者,初也。別在外道,雖亦有小小五通,未得六通,今始得六通。一神足通,變現不思議境界之通力,雖千萬裏舉步即到。二天眼通,澈見障外,山水無礙。叁天耳通,遠聞無礙。四他心通,知他人之心念無礙。五宿命通,知自己及六道衆生宿世生死無礙。六漏盡通,能知衆生惑業,諸漏盡無礙。六通中第六唯出世聖人所得,前五異生亦得,而所通分限亦局,得六通即證四果阿羅漢,若踴身虛空現十八變用叁昧火自焚方爲灰身泯智,自取我空偏真涅槃,佛果菩提尚在遙遠。

  丙二知恩欲酬。

  欲度父母,報乳哺之恩。

  目連尊者,始得六通,即要報父母之恩。蓋以好心出家者,先發報恩之心。廣度衆生爲願,因多生父母,鹹欲度之。一切衆生,即多生之父母也。現生父母不度,安能度多生父母,又自未得度,安能度他。目連自得度故欲度父母。又盡先度現生父母。較世人以能供養父母色身爲報恩者,不啻天壤,由現生父母,以及多生父母世人更談不到也。目連亦未必顧及多生,因小乘聲聞不能真發大心故。然大心分本迹,目連迹爲小乘聲聞,本爲大乘菩薩,權巧方便,示現聲聞,亦未可知。大乘發菩提心又有淺深不等,有先解大乘義,後發菩提心者則深,未解大乘意義者則淺,如吾等受皈戒時,未能深解大乘義故;所發之菩提心,皆不真不深。起信論雲:“知真本有。”謂知無上菩提涅槃,人人本具。達妄本空,謂達叁界叁障一切本空,進而言之上無佛道可成,下無衆生可度,解此了義後,發菩提心方爲真實。雖雲上無佛道可成,發菩提必要成佛,下無衆生可度,發菩提心必要度生。雖人人本來是佛,被障所障,故須發心要成本來是佛之佛,雖下無衆生可度,衆生不知本空,故要度虛妄本空之衆生,大乘之義,自一邊看之,仍是邊見,不能圓融,能開圓解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豈可忽諸,乳哺之恩,即養育之恩也。何以不言生身之恩,佛意不重淫故。乃至推幹就濕等,母恩至深,故曰欲報乳哺之恩。

  丙叁攀慕遍循。

  即以道眼觀視世間。

  欲報父母恩,即以天眼通之道眼,遍尋父母究在欲,色,無色叁界之何處,故曰觀視世間。欲見父母所在,以便往度。

  丙四得見所在。

  見其亡母生餓鬼中,不見飲食,皮骨連立。

  前言欲度父母,報乳哺恩,應父母齊度,以各有差別業,故其母有先得度之緣,亦乳哺之恩偏重于母故,即先度之。見其亡母,生餓鬼中,變爲餓鬼。餓鬼名刀途,業力所障,不但不見飲食,而且千百年不聞漿水之名,即或得見江河大海等水,欣然欲飲,牛頭鬼卒持刀逼迫,不許進水,故曰刀途。即或見之,水成镬湯不能飲,如是長劫受苦,業力所持故亦不死。皮骨連立,慞惶驚怖,孝子見之,甯不悲痛。

  丙五悲哀往救。

  目連悲哀,即以缽盛飯,往饷其母。

  目連尊者,一見亡母即悲哀不禁,用己之缽盛飯,以神足通往餓鬼道中,饷送其母。此世界名五趣雜居地,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參雜而住故。但各有業報,各不相見,不隔而隔,惟人與畜生長見,餓鬼地獄雖亦在此世界,到處都是,鬼能以天眼見人,人無天眼不能見鬼。地獄,按地藏經說有固定處所,乃是大地獄。其余地獄亦隨地皆是。昔日見一公案上說,有一少年,常偷鄰家雞卵,以灰火燒吃。後在外玩耍,見一大房,前往觀之,甫入,而門自關,即不得出,覺有灰火,燒于足下,展轉奔馳,燒不能脫。飯時,家長尋之,鄰人告雲見此兒于田間回轉奔馳,已曆多時。家人呼之,此兒聞聲,大房乃隱,兩足起泡,痛哭而歸,述其經過,莫不歎奇。佛法所謂循業發現,地獄如是唯心變現。余趣皆然。故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又有何定處。

  丙六惡習現前。

  母得缽飯,便以左手障缽,右手抟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

  其母在時,悭貪習重,到餓鬼中,習氣仍存。故見飯至,恐人搶奪,左手遮障其缽,不使人見,右手搏飯成團,未待放入口中,已經變成火炭,豈僅口不得食,手亦不能不放矣。此苦何堪設想。常講貪心重生餓鬼,嗔心重生地獄,癡心重生畜生。以此觀之真實不虛。以上釋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叁。乙初目連悲泣陳情,乙二如來廣示法要,乙叁當機獲益脫苦。今初

  目連大叫,悲號涕泣,馳還白佛,具陳如此。

  目連得通,見母受苦,痛哭流涕。與以飯食,不知循業成火,欲食不得,遂大叫悲痛,馳還精舍,禀曰于佛,具足陳述,如上情況。

  乙二如來廣示法要二。丙初簡示,丙二正示。今初分五。丁一,彰母罪深,丁二,明子力弱。丁叁,斥邪無用。丁四,顯正有能。丁五許以救方。今丁一彰母罪深。

  佛言。汝母罪根深結。

  佛法不可思議,衆生業力不可思議,惟佛與佛,乃能究竟,目連之母,業不可思議,亦惟佛深知,故佛言,汝母罪業之根,深結難拔,目連初得六通,道力去佛甚遠,何能救拔母業深根。蓋衆生無始以來,即有貪等煩惱,過去還有過去,根深蒂固,從未解脫,只有結縛,縱稍修持,功不敵過,以他例己,我等皆應痛哭流涕。試觀普賢菩薩,位居等覺,十大願中,雲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視此可知罪業之深。等覺尚如此忏,我等不忏,何時能盡,經中所說善惡,皆須向自己分上會,善則速修,惡則速除,方爲善學法者。

  丁二明子力弱。

  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爲孝子,又證阿羅漢。但汝母之業,非汝一人所可奈何者。如杯水難救車薪火也。

  丁叁斥邪無用。

  汝雖孝順,聲動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汝雖是孝子,聲望名譽能感動天地。鬼神不能不恭敬汝之孝道;及出世之道。而亦不能罰汝母之惡,賞罰不明,又非天地鬼神之正道。況彼等俱是有漏凡夫,其福德亦是有漏之福,非出世無漏正因,何能救汝母之苦。

  丁四顯正有能。

  當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

  十方衆僧揀非一人。威神之力,揀非有漏。若以佛法僧叁寶福田並重,理則舉一是叁,全叁是一。事則叁寶各別。佛在世時供佛之福大,無苦不救。佛不在世,雖有佛相,供者作偶相想故,不顯佛之威德,故佛涅槃後,供僧之福大。法寶則通叁世,佛既在世,如何還令供僧,以佛方便多門,爲使未來衆生常種福田故,佛每遇有供養時,勸令供僧。且僧持戒。以僧有叁無漏學之德故。又佛不許僧作士農工商,無人供養,無暇叁學,則道難成,故佛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事,附托國王宰輔大臣白衣。今目連救母難,亦應隨力隨分,齋僧無財亦當募資,以爲齋主,故未齋僧,先贊僧德。

  丁五許以救方。

  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前雲悲泣曰佛,意在求救故,將救未救,許救以安其心,救濟之心,如阿伽陀藥,此雲普去,普去一切苦惱,故雲令一切難皆離,所謂二苦,叁苦,五苦,八苦,無量諸苦,無苦不離。以上簡示已竟。

  丙二正示二。丁一教子獻供之法。丁二教衆僧受供之儀。丁一教子獻供之法分五。戊初定勝時。戊二,發勝意。戊叁,設勝供。戊四,贊勝田。戊五獲勝益。今初定勝時。

  佛告目連。十方衆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

  佛告目連,十方衆…

《佛說盂蘭盆經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