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天臺佛學的“叁一”實相觀
胡春業
天臺佛學理論的來源,上可追溯到印度.龍樹的“中觀實相”說,它主張“不落兩邊,直悟實相。”北齊.慧文禅師,開龍樹之道,創“一心叁觀”大乘觀法,認爲空、假、中叁觀,可破時間、空間次第,一心俱得。門人慧思把慧文的“一心叁觀”與《法華經》圓融思想相結合,立“定慧雙開”的圓頓之旨。智者大師在前人的思想基礎上,創立天臺佛學。
天臺宗的佛學思想集中他體現在“一心叁觀”、“叁谛圓融”、“一念叁千”等典型的命題之中。如果我們對這些命題加以分析綜合,會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思維觀修模式,即“叁一”實相觀。
(一)一心叁觀
“一心叁觀”不僅總攪《摩诃止觀》一書,而且統貫整個天臺佛學體系。《大品般若經》言說的叁智是指“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將大品叁智能爲叁觀的是天臺二祖慧文禅師。慧文認爲《中論》的叁谛依次相當於叁種智的境界。既然作爲“果”的叁智一心中得,作爲“因”的觀豈會分前後?因此,他恍然大悟,悟出了“一心叁觀”。這一悟既開龍樹之道(源於龍樹的《大智度論》、《中論》),又使天臺“法門轉改”(一心叁觀統攝天臺教觀)。
智者大師又進一步將叁觀擴張爲叁谛,把雙遺中翻轉爲圓融的中道,把空、假、中同時論爲“因緣所生法”的謂語,並通過“即”字的運用,把叁者貫通起來,“即空、即假、即中,雖叁而一,不相妨礙。叁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叁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叁者皆中者,即是實相故。”是叁智一心中得,叁觀一心中發,叁谛一心中照,是不可分割的,是同時存在於一心中的,一心叁觀的叁觀是指次第叁觀:
第一:從假入空觀又名二谛觀。天臺宗認爲,名言概念並韭真實之體,要求人們破除世俗迷見,意識到世界一切性本空,所以此觀叫“從假入空觀”。
第二:從空人假觀,又名平等觀。既應看到世界萬物本性空的一面,亦應看到這個假有的世界萬有,否則會墮入“空病””,執迷於空。
第叁:觀名中道第一義觀。天臺宗認爲,“初照用空,後觀用假,是爲雙存方便。入中道時能雙照二谛”。此觀要求人們把世界萬象的性空和假有圓融起來看,這樣,認識才不落二邊,走向片面。
若用一圖示剖析一心叁觀的空、假、中叁觀,如下:
從假入空
從空入假觀
中道第一義觀(實相)(不思議境)
一心[不次第觀(“一”) ] 言語道斷
主客融一
含攝周遍
這種思維觀修模式,先開方便之次第叁觀,再會歸直達實相之一觀(不次第觀),這就是“叁、一”思維觀修模式。若用上圖來剖析其中的含義,更是直觀明了。
次第叁觀(“叁”)的特點是可思議的。即把主客體放在對立的位置上,並用名言要領加以描迷的。是認識的初級,是權且施設的方便說法,是爲進入不次第叁觀作鋪墊的。要把握世界的實相,必須進入不思議境。進入不思議境
有通過不次第觀(“一”)才能達到。不次第觀的特點是不必借助名言概念(言語道斷)主客融一(渾淪圓具)、全部絕對(含攝圓遍)的一種證悟。
(二)叁谛圓融
“叁谛圓融”也是典型的“叁一”實相觀。
智者大師從龍樹的二谛發展到天臺的叁谛說,是受了叁論師興皇法朗所傳的類河舊說的影響,特別是吸收了借肇《不寞空論》中的“立處即寞”思想。認爲一切法都有其在認識上所執著的別相(自性),比方色以質礙爲自性,色空就是空去這種自性;受以領納爲自性。同時以假(資成)爲契機,而認識法的本質(真性)就是中。智者大師在一與叁的關系上,遵循《法華經》“會叁歸一”的圓頓之旨。無論叁觀、叁智的“叁”都是方便權說,開權的目的是顯實。因此叁谛歸於“一實谛”,叁觀歸於“不次第觀”,叁智歸於一切種智。這是第一個層次的“叁歸一”。
第二層次的“叁歸一”是“一實谛”、“一心叁觀”、“一切種智”都歸於一心,一念心中,叁谛、叁觀、叁智同時具足。天臺宗認爲,空谛、假谛、中谛的叁谛次第修、次第證,那是方便權說。叁谛的關系是雖叁而一,雖一而叁。叁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叁種皆假者,但有名故;叁種皆中者,即是實相故。這便是所謂“叁谛圓融”。圓融的叁谛,天臺宗稱之爲“一實谛”。叁谛(“叁”)是次第的可思議境,“一實谛”(“一”)是圓融的不思議境,是直連實相的絕對寞理。天臺示認爲“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雖爲次第證,次第修,這是方便權說。叁智實爲一心中得。把次第的叁智會歸於直悟於實相的一心,同樣是“叁、一”思維觀修模式。
(叁)一念叁千
“一念叁千”說是天臺佛學的最高成就,也是天臺特色之所在。它被湛然在《止觀輔行傳弘》中(卷五之叁》贊爲“終究究竟極說”。一念叁千,從天臺思想展開的邏輯上說,是觀爲“一心叁觀”、境爲“叁谛圓融”的“境觀圓融”的必然結論。智者大師“一念叁千”的本意要解決的亦並非心、法的前後、根源問題,而是企圖用“一念叁千”來打消心法的距離及對立,使這一關系擺脫語言分析的、可思議的理性途徑,而成爲圓融狀態。我們不妨看《摩诃止觀》卷五中釋一念叁千的一段原文:
“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巳,介爾有心,即具叁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念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
這一段話,很清楚地表明不可把一切法歸結爲心,亦不可把心歸結爲一切法。“介爾有心,即具叁千”這“具”字的意義:把心化爲一切法,倒過來看,可以說一切法也就是心。這樣,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法對立消失,而處於圓融狀態的同一。
“一念叁千”的一念,是非理性的整體主義的直悟,它表明主體把握無限客體的能力。在介爾的細心中,一念動處,就是宇宙整體,一刹那心中就有叁千性相,叁千世界,系於一念心。這一念心,是遍在一切的佛心、真如、法性。“叁千”分叁步構成:第一步,依《華嚴經》所說的十界,即六凡(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加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共成十界。由於十界互具,即成百界。第二步,百界再配以《法華經》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萬百界千如。第叁步,百界千如再配以《大智度論》所說的“叁世界”(衆生世界、國土世界、五陰世界),即成“叁千”在智者大師看來,把大千世界作叁步劃分、從叁個角度認識,把主體的“一念”和客體的“叁千”放在對立的集團上,這都是分次第的權且施設,是方便說法。作爲實相的不思議境是不分次第、不分主客的圓融整體。像前面的叁觀歸於一心(不次第觀)、叁谛歸於一實谛、叁智一心中得一樣,叁千也歸於體悟不思議境的一念心。顯然,這同樣沒有跳出“叁、一”思維觀修的模式。
【錄自澳門佛教第叁十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