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止。是退墮畜生之因緣。孟子雲。人之所以異于禽獸也幾希。出家則全斷淫欲。殺則一命還一命。雖微細昆蟲。亦無不還之命債。盜則文錢不落虛空。妄則騙人者人恒騙之。弱肉強食。吃四兩還半斤。多在畜道中還。故曰娑婆退緣太多。一生極樂。無此退緣。故不退爲凡夫。非但不退。還要上進。行菩薩道。故第二曰不退二乘也。極樂衆生皆發大心。願度衆生。又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即正念現前。念念流入娑婆若海。故第叁曰念不退。“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者。叁不退中。多是候補佛位之等覺也。既無退墮因緣。而且壽命無量。故一生修至等覺。誠易事耳。雖雲萬修萬人去。大概束爲叁等。一者念成念佛叁昧。念即無念。無念而念者是也。二者一心念佛。不暇造罪。所謂老實念佛。不造新業。此上二品之人也。叁者不問造罪多少。只要得遇善知識。依教念佛改悔。多多益善。最少乃至念十聲八聲。得往生者亦有。此下品人也。亦是宿世善根已熟。功虧一篑之類。但太危險。以臨終時。或遭奇災橫禍。或眷屬圍繞號泣。有百分道心。亦剩不了一分半分。況無道心乎。我輩念佛。要求穩當。不求僥幸。能念成叁昧更好。不能亦要一心老實念佛。若非萬修萬人去。叁不退一生補處。其數甚多。何以說非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丙二特勸

  舍利弗。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佛呼舍利弗。即代表呼娑婆一切衆生。命聞極樂世界功德。應當發願。往生極樂。凡事皆隨願而成。一切力唯心力最大。所謂世間無難事。但怕有心人。只要發願往生。決定往生。“所以者何。”此句征。下句釋。以生到彼國。即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人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之類是也。蓮花化生故。無父母兄弟姊妹。六親眷屬。皆是法門眷屬。彌陀骨肉。不但不增長生死。而且增道損生。娑婆眷屬無論是冤是親。皆是怨家聚會。如意相親相愛者。是軟怨家。你愛我。我愛你。不許超出叁界生死。柔軟纏人。故曰軟怨家。一切討債之惡友。惡官。惡賊。乃至惡眷屬。皆是強怨家。障礙道業。不得淨修。惡者爲怨憎會苦。愛者有愛別離苦。如意者。當作夢幻泡影觀之。不如意者。當思“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往生以前。若不如是思之觀之。即當一心念佛。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二;丙初正示無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此下是釋迦如來。勸娑婆衆生。執持名號。立念佛之行。先指出無上因果。無上因爲念佛。無上果是生極樂國。

  上勸發願。此勸起行。即以念佛爲起行。如天津人願去北京。若不起身動步。即有願無行。不遠之京。尚不能到。況極樂乎。信願行爲此經正宗。亦爲往生之叁資糧。“不可以少善根”者。念佛即多善根。“不可以少福德”者。念佛即多福德。何以故。念佛即得仗佛無量善根福德故。能念爲因。所念爲緣。能所不二。同一無量善根福德因緣。即得往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詞。以娑婆世界男子女人。有善者有不善者。若究竟說。善者男不自知是男。女不自知是女。而亦非傻子呆子之無識。又非磚頭瓦塊之無知。如淨名經觀衆生品雲。舍利弗從文殊菩薩問疾于維摩居士。有天女散花于室內。“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女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就淺近說。能受佛皈戒。念佛求往生者。皆善男女。“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者。四十八願中。願願所度皆此等男女。即能得念佛叁昧之人也。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得事叁昧。理念得理叁昧。事念者所念佛即事也。能念是娑婆衆生。所念是極樂彌陀。有自有他。有彼有此。差別不同。故爲事念。理念者。所念佛即理也。能念心亦理也。無有自他。無彼無此。故曰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事叁昧者。一切事作到熟至極處。不用起作事之心。而自然作得如法之謂也。梵語叁昧。此雲正定。即不用心亦不顛倒錯亂之謂也。持名念佛。一切男女。各有根器不等所處環境。亦各不同。故念佛或高聲念。或低聲念。或默念。或金剛念。怎樣念與自己合式。就怎樣念。高聲念功德大。能令一切鬼神人畜。聞者得益。自己亦能隨念反聞故。若氣力不佳。就低聲念。要將此念轉熟。妄想轉生。須念念相續。氣再不足。則默念。但默念力弱。或起昏沈。或起妄想。即當金剛念。金剛者。堅固義。即心念唇動。不必出聲。舌根意根。如兩股繩合起。即有力。或加耳根。叁股合起。念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則六根打成一片。無第二事可以擾動。事叁昧成矣。大勢至菩薩念佛章雲。“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也。”若得理叁昧者。理即法身。念法身佛。即同參禅。看如何是法身本來面目。或名看話頭。法身是諸法之本。亦是話語之頭。念佛時。看一句佛號之話。從誰發起。故曰看話頭。但有疑須參。無疑便念。忝須忝透疑情。念須念破障礙。疑亦障礙耳。若知法身無相。以無相念。蓦直念去。初念似有障礙。久久功純。障盡理顯。即得理叁昧也。故古人雲。一句彌陀深妙禅。參禅參心。理念即參。依教修真空絕相觀。亦複如是。真空亦即法身無相。會得此意。參禅習觀念佛。其義一也。深入容易得定。話頭與真空多就因說。念佛法身多就果說。故多善根福德因緣。若一日一心不亂。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七若字皆不定之詞。衆生根有利鈍不等故。或極鈍者須七日。極利者一日即成。此約出世智說。或極利須七日。極鈍者一日即成。此約世智說。其非極鈍利者。可以例知。真正打七。多不過十人。著新淨衣。齋戒沐浴。功夫先已純熟。七日加工。克期取證。不須開示。講開示即打閑岔。此會打七。是成就大家學念佛耳。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事。非佛語謬。愚早年見報載北京某女士死心念佛。得念佛叁昧。有人請問。雲何念佛。可得利益。答曰。死下心去念。又問曰。心雲何死得下去。答曰。死下去了便知。此事可爲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雖然如是。不妨饒舌。說一相似語。心本活潑靈通。雲何言死。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賊人。賊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將誰念佛。又者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其人臨命終時”者。其人即一心不亂之人。命終時。即娑婆報盡時也。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人之前。接引其人往生也。彌陀是主。聖衆是伴。有見主不見伴者。有見伴不見主者。今主伴齊見。即往生上品者也。“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者。因自己念佛叁昧力。及佛加被力。故心不顛倒。顛倒者。或不足疑而生疑。或不足懼而生懼。或貪戀眷屬。或挂礙財帛。或見刀山劍樹地獄。謂是五欲園林。歡喜投入。或見畜類胎髒。謂是華美樓閣。直捷闖進。或見人道交遘。急去爭風奪淫。全身沒入便道成胎。種種顛倒。卒難盡述。念佛仗佛加被故。心不顛倒。亦不經中有身。其速如電。即得在生。極樂世界。蓮池化生。此土生天墮地獄。皆無中陰。生西亦然。生即無一生。無生而生。前言萬修萬人去。是就攝受衆生說。若決定往生者。須得念佛叁昧爲鐵券。其次不會造業者。如愚夫庸婦。鹦鹉八哥。念佛皆得往生者。可以爲證。

  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是利。”指上文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也。若回指前文即往生彼國一生即得補處。及與一生補處爲伴等利益也。“故說此言”者。指上佛教善男女執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之因也。若有衆生聞說如是因。不願修如是果。不願得者。非狂即癡。故重勸曰。“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寂光淨土即是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以業障所障。故不與佛同。依他宗修。雖能開悟。業障未消。終成隔礙。故楞嚴經雲。理雖頓悟。事須漸除。今言帶業往生者。正以凡夫不知業無體性。故作如是言而攝受耳。及至生已。必悟無生。無生理中豈有業乎。故曰了得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甲叁流通分二;乙初普勸叁:乙二結勸;丙初勸信流通二;丙二勸願流通;丙叁勸行流通;丁初略引標題六;丁二征釋經題;戊初東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蕅益大師意謂。此經既是佛無問自說而爲發起。當然仍是佛流通。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余人不堪流通。故釋迦與六方佛勸信流通。今略引東方佛贊歎勸信。以證自贊勸信不虛。故先牒自贊曰。“舍利弗。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後正引東方某佛某佛贊歎勸信曰。“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之利二字。指法藏比丘第十七願行所成。諸佛勸信。亦即衆生之利。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第十七願雲。“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此願似乎好名。而實與世間好名不同。世間所好是假名。法藏比丘發願之後。即廣行六度萬行。及普賢行。饒益衆生。諸惡不作。衆善奉行。願以名利益衆生。始成諸佛勸信。及成衆生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據廣本說。是十方佛贊。東方佛在東方爲衆生贊彌陀功德。余九方亦如是贊。故我佛釋迦亦如是贊。又釋迦贊時。…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