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順解脫分(資糧道)
│總相念┘
七賢─┤暖 ┐
│頂 ├─順抉擇分(四加行)
│忍 │
└世第一┘
┌預流向───見道
│預流果 ┐
│一來向 │
四聖─┤一來果 ├─修道
│不還向 │
│不還果 │
│阿羅漢向┘
└阿羅漢果──無學道
修行者入門之初,須受叁歸依,發增上心、出離心,具備修行所需的種種資糧——如聽聞正法、嚴持諸戒、調節飲食睡眠、樂住靜處等,才能進入修學的“正行”禅觀。首先修的,北傳佛教爲“五停心觀”——即五種止息妄想雜念波瀾的方法:一不淨觀,觀想屍體及自身中諸物,思肉身汙穢不淨,以止息**的躁動。二慈悲觀,想象衆生受苦的情狀,産生增長憐愍慈悲、護助拔救之心。叁因緣觀,觀十二因緣的流轉還滅。四界差別觀,觀析自身由地水火風四大及十八界集成。五持息念,梵文阿那波那,又譯“數息觀”,由默數呼吸入門,平息雜念,漸入正定。一說五停心觀爲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思念佛的相好、功德等),分別對治五種粗重煩惱,有雲:“多貪衆生不淨觀,多嗔衆生慈悲觀,愚癡衆生因緣觀,多散衆生數息觀,多障衆生念佛觀。”五停心觀中以不淨、數息二門最爲重要,有“二甘露”(長生不死藥)門”之稱。
經過五停心的反複修習,躁動難製之心逐漸平息,能漸漸入定,此時在定心中修四念住(四念處)觀,此觀分別想念、總相念兩步。別相念,于身、受、心、法一一分別觀察其苦、空、無常、無我;總相念,通觀身、受、心、法皆悉苦、空、無常、無我。
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叁個階位的修學,都是以聞、思所得智慧爲指導,隨順、學習趨向解脫之道,故名“順解脫分”,亦名“資糧道”——初步積集向涅槃境地前進的資糧。
此後所入“順抉擇分”,抉擇,指以智慧觀察而決定取舍,此位還只是隨順、學習修觀,故名。其修習是在定中觀修四谛,依所觀修的深淺而分爲四個階位,稱“四善根位”、“四加行(預備)位”。一煖位,如鑽木取火,雖然尚未出火,而已見暖熱,比喻雖然尚未得無漏智,但不久將得。《禅秘要法經》說修至暖位,“出定之時頂上溫暖,身毛孔中恒出諸香,出定入定恒聞妙法;續複見身體溫暖,悅豫快樂,顔貌熙怡,恒少睡眠,身無苦患。”修至此位,已恒常在定中。二頂位,以山頂、人之頭頂等,喻在尚未堅固的善法中,已登峰造極。《禅秘要法經》稱修至頂位,“出定入定,恒見頂上火出,如真金光,身毛孔中亦出金光,如散粟金,身心安樂,如紫金光明,還從頂入”。叁忍位,謂于四谛能信解忍可,而不動搖。四世第一位,謂于世間,此爲最上第一,即將超入出世間。《俱舍論》頌總結修至四善根位的功德說:“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根),忍不墮惡趣,(世)第一入離生(見道)。”
五停心觀等叁資糧位與暖等四加行位,雖然逐漸堅固了對佛法的信解,力行諸善不作諸惡,並漸入正定,但還未真正證到堪斷煩惱的智慧,故稱“七賢位”,又稱“七方便位”——爲見道證聖果作預備工作的階位。
第叁節 四果羅漢與辟支佛
聲聞乘之“聲聞”,謂聽聞佛說四谛法,依法修行證得聖果。此乘證道的聖位,分爲初、二、叁、四果,每個果位又分向位(接近)和正果位,合爲八個階梯,稱“四雙八輩”。
初果須陀洹(Srotapanna),意譯“預流”,初入聖者之流義。于世第一位,在定中繼續深入觀四谛十六行相,于四谛現前證見,稱“聖谛現觀”,現觀,謂自然顯現于直覺中。由親證見前所未見的真實,故名“見道”。見,是以直覺證,而非僅由理性推論而知。證初果的過程分無漏十六心,前十五心爲見道,斷叁界見惑盡,名“預流向”;第十六心爲須陀洹果,永斷叁惡道之流轉,最遲只經欲界人、天中七返生死必證阿羅漢果。
二果斯陀含(Sakradagamin),意譯“一來”、“一往來”,謂證此位者命終生欲界天,只須再來人間一次,必證阿羅漢果。以見道所見智慧修治自心,漸斷思惑,叁界思惑各分九品。已斷欲界叁四品思惑的初果人,名“家家“,謂還須于天上受生叁次(天叁人二或人叁天二)二次(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斷至欲界五品思惑,名一來向;斷欲界六品思惑,名一來果。一來向、一來果貪嗔癡等煩惱已很淡薄,只須于人天中再受生一次。
叁果阿那含(Anaganmin),意譯“不還”,謂此位聖人已斷盡欲界思惑九品,命終後上生于色界、無色界天,再不來人間受生,在天上證阿羅漢果。由不還人間的方式不同,又分爲中般涅槃(死後于中有位證阿羅漢)、生般涅槃(生于色界天,不久證阿羅漢)、有行般涅槃(生于色界天後久修方證阿羅漢)、無行般涅槃(生色界天後懈怠不修而任運入涅槃)、上流(于色界四禅天依次轉生遞升至色究意天方證阿羅漢)、行無色(直接生于無色界天而證阿羅漢)、現般涅槃(繼續進修于此生即證阿羅漢)。
四果阿羅漢(Arhat),亦譯“阿羅呵”,略稱“羅漢”,意譯無生(不再入生死輪回)、應供(人天應當供養)、殺賊(殺盡煩惱賊)等。與前叁果稱“有學”(于道尚未修學完畢)相對,此位亦稱“無學”,意謂已修完聲聞乘道的一切課程,亦稱“無極果”,即聲聞乘的最高果位。修至此位,斷盡了叁界的見思二惑,消滅了再生于叁界的因,心自然與空、無我的真實相應,不起煩惱,解脫自在,稱“無功用道”(不作主觀努力自然現成)。從阿那含果向上進修,從初斷色界煩惱,到斷盡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有頂)煩惱而超叁界的“金剛喻定”(像金剛一樣無堅不摧能斷滅一切煩惱的禅定),名阿羅漢向。已證阿羅漢果者,據《俱舍論》等說,有退法(有可能遇緣而退)、思法(時時害怕退失果位)、護法(精進防護不令退失)、安住法(安住所證不進不退)、堪達法(能迅速達不退轉)、不動法(不再退墮)六種,前五種皆有可能因遇強緣(如生重病等)退至下叁果.但不會再退到凡夫位。從所證解脫的角度而言,阿羅漢又分慧解脫、定慧俱解脫二種。慧解脫阿羅漢,僅依初禅未到地定等淺定所發智慧,斷盡見思二惑,解脫叁界生死,尚未必成就禅定,神通自在;(定慧)俱解脫阿羅漢,不僅斷盡見思惑,而且禅定、神通自在,能入“滅盡定”。一般說阿羅漢,皆指不動法、俱解脫阿羅漢而言。
阿羅漢斷盡煩惱後證得的境界,稱“涅槃”(nirvana),或譯“泥洹”,詞義本爲息滅,指息滅煩惱的擾動而證得心性的本來寂靜。《雜阿含》十八經說:“貪欲永盡,嗔患永除,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盡,是名涅槃。”涅槃有“寂滅”(不生滅),“不生”(不再輪回)、“圓寂”、“無爲”、“不死”、“無熱惱”、“無熾燃”、“解脫”(解除、擺脫煩惱、生死等的束縛)、“歸趣“(究竟歸宿)、“避難所”等數十個異稱。據佛經所述,那是一種迥然不同于凡夫衆生生滅妄心的心境,超越了生滅、有無、時空、物質和精神,不可以言語诠表,只好用否定衆生意識分別的“遮诠”(否定表述法)描述,如《本事經》描述:“如是清淨無戲論(離名言分別)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非有非無,唯可說爲不可施設,究竟涅槃。”從肯定的角度“表達”,則涅槃境界被描述爲“畢竟寂靜,究竟清涼”、“實極安樂”、“涅槃是常”等。
阿羅漢所入的涅槃,又分有余依、無余依二種。《本事經》說:“漏盡心解脫,任持最後身,名有余涅槃;諸行猶相續,諸所受皆滅,寂靜永清涼,名無余涅槃。”有余依涅槃,謂雖已斷盡再生于叁界之因,但尚有宿世有漏業所感召的苦果如肉身等殘留,或者還須酬償宿世的冤債,這主要指證得阿羅漢果後尚生活于人間者而言。無余依涅槃,謂已滅盡宿世業殘留的苦果,完全獲得解脫的清淨心恒常相續,永享清涼自在之樂,這主要指死後的歸宿而言。無余依涅槃由于常被用遮诠法描述得不可思議,寂滅不生,往往被人們誤解爲一死永滅的代稱,僧尼的死都被美稱爲涅槃、圓寂、寂滅。實際上,涅槃的實義更近于永生不死。對其永生不死的境界,一些大乘經論中描述得相當清楚。如《瑜伽師地論》卷八十說,入無余涅槃的阿羅漢,“被以所留有根實身,即于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意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余衆生能見!”說此類聖者死後還是以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體而存在,就住在這個世界上僻靜之處,不過其身體結構或生存空間發生了變化,非肉眼、天眼所能看得見。大乘經論中稱阿羅漢們所住之處爲“方便有余淨土”,或說出叁界外專門有阿羅漢所居淨土,或說阿羅漢多往生于諸佛淨土。《楞嚴經》卷九說:“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據載釋迦牟尼在世時,曾命賓頭盧等十六大阿羅漢“留形住世”,其中賓頭盧羅漢常住此南贍部洲,其他或住于余叁洲、天上等處。又傳佛命摩诃迦葉羅漢持佛袈裟,入雞足山(在印度)入定,待將來彌勒佛出世時出來作證明。中國佛教界相傳浙江雁蕩山爲八百羅漢道場、天臺山爲五百羅漢道場、四川彭縣叁昧水爲迦膩迦羅漢道場,等等。
入無余依涅槃的阿羅漢,還有因厭離世間,入于息滅一切感覺、觀念活動的“受想滅盡定”者,其住處在非想非非想天(無色界之頂),此類羅漢恒住定中,壽命無量。大乘不主張這種入涅槃法,貶稱爲“灰身滅智”,批判他們是貪著于空的鈍根阿羅漢,大乘號召阿羅漢們“回小向大”,發大乘心,去濟度、利樂衆生。
證得定慧俱解脫的阿羅漢,具有如實了知苦、空、無常、無我而不動搖的“無…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