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P3

  ..續本文上一頁生忍”,能行不令衆生于自身起貪嗔等煩惱的“無诤行”,具六通、叁明等神通智慧。六通:一宿命通,知自他宿世前生,最遠可追溯到八萬四千大劫以前;二天眼通,見六道衆生及其生死去向,超越時空而前知、遙視;叁天耳通,能聞常人不聞的障外之聲(遙聽)及所有六道衆生之聲;四他心通,知曉他人的心意;五神變通,能速疾來往、飛行、穿山透壁,變化無方;六漏盡通,斷盡一切煩惱,能自主其心。佛家說六通中唯漏盡通只有阿羅漢才得證得,六通中,宿命、天眼、漏盡叁通的直觀能力與智慧結合,稱“叁明”;知宿世多生的經曆及業報因果,稱宿命明;見自他生死去向及因果,稱“天眼明”;知自他煩惱是否斷盡及其因果,稱“漏盡明”。

   阿羅漢雖然斷盡煩惱的現行,但尚未斷盡煩惱的習氣,因而會因各人宿習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個性,有時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有煩惱。如佛典中所載佛大弟子舍利弗,宿世曾爲蛇,多嗔,證大阿羅漢後尚有嗔習,因應“六群比丘尼”之請赴齋,被佛批評,遂誓不應請;孫陀羅難陀長者宿世喜愛女人,證羅漢後有貪習,入大衆中問訊致意時,先女後男;畢陵伽婆蹉羅漢有慢習,稱恒河神爲“小婢”,河神不高興,到佛那裏告了他的狀;蜜婆和吒羅漢五百生爲猕猴,證道後尚喜跳躍上樹。與煩惱不同的是,習氣雖然使羅漢們貌似有煩惱,但並不致于造能引起叁界生死的有漏業。

   緣覺乘的修證,與聲聞乘大同小異。緣覺,爲梵文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略譯辟支佛)意譯,意爲由觀因緣和合(主要指十二因緣)而覺悟得道,有兩種:一是聽佛說十二因緣法,觀修而得覺梧;二是出于無佛之世,獨自觀察事物的因緣和合本質而得覺悟,這種緣覺聖人稱“獨覺”。其修證階次,大乘經中有緣覺十地(十階位)之說。其極果稱辟支佛,因其觀修的智慧要比聲聞乘四谛法較深細些,故而智慧勝阿羅漢一籌,能斷一些煩惱習氣。

   二乘道修證所需時間,小乘論典中一般說聲聞乘最快叁生證果,第一生入順解脫分(資糧道),第二生入順抉擇分(加行道),第叁生見道乃至證阿羅漢果,最慢者須修行六十小劫方證阿羅漢。緣覺乘最快四生證果,最慢百劫。這種說法在佛經中未必有可*根據。佛經中多處記載,佛弟子有的聽佛說法後當下證阿羅漢果,不少人觀修不久即證阿羅漢果,即在家佛弟子,也有不少人當世證到初、二、叁果。證果遲速,應由各人根器和修學勤怠所定,不應有固定的時間。從佛經看,追求當世解脫,不遠推于來生後世,可謂聲聞乘法的基本精神。

   第四節 大乘共道

   大乘(菩薩乘、佛乘)是在所謂“彈小歎大”——批評小乘、贊揚大乘的旗幟下出世的,大乘反對小乘只顧自己解脫的“自了漢”路子,宣揚一切衆生互相緣起,解脫生死束縛,應該以普報衆生恩的報恩心和撥苦與樂的無限慈悲心,率領、度化一切衆生共趨解脫之域。《大日經》雲:“大悲爲本,菩提心爲因。”菩提心,被強調爲修學大乘直至究竟成佛的因、種子。菩提心,即普度一切衆生皆悉趨于最圓滿究竟的大覺之域——無上菩提或成佛的志願。發菩提心(又譯“發道意”),爲大乘入門必修的最重要“加行”(准備)。大乘、密乘,有通過觀察衆生苦、輪回苦、衆生恩、諸佛功德、自心佛性等而發起菩提心的具體修習方法。

   在見地方面,大乘也批評小乘法未能將諸法無我之義闡發得圓滿徹底,有執著于空之嫌,“空見不除”,障礙斷盡所知障、圓證真實。大乘將小乘義理深入發揮,其見地大體可分爲空、相、性叁宗。

   空宗亦稱中觀宗、般若宗,主要依《般若經》闡釋發揮,由印度龍樹、提婆師徒開創,中國叁論宗和藏傳迦當派、格魯派等的見地,皆屬空宗一系。空宗立“一實相印”爲大乘教義之標幟,以對實相不如實覺知而生的種種“戲論”(片面、偏執的名言概念分別)爲起惑選業之本,以離絕戲論、覺證實相爲解脫成佛之要。所謂諸法實相,即依緣起法則觀察一切現象,見一切皆依緣而生,無實自性而空,空的觀念亦空,名“畢竟空”,不著有,不著無,不著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離絕一切名言概念分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與實相相應而見道,以與實相相應的心修大乘各種菩薩道,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不斷主動地利樂衆生、濟度衆生,功德圓滿,福智雙全,才能證得佛果。

   相宗亦稱“有宗”,主要依《解深密經》等闡釋發揮,由印度無著、世親兄弟開創的瑜伽行派、中國法相唯識宗(慈恩宗)等,皆屬此系。相宗在空宗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分析心識和認識的角度著眼,說衆生有八識或九識,由于不如實了知認識的緣起關系,不知相、名非真,執爲實有,起分別、俱生兩種我、法二執,爲起惑造業之本。解脫成佛之要,在于如實覺知相、名之非真,我、法之非有,知內外一切皆心識變造,離我、法二執,轉凡夫有漏有著的諸識爲清淨無染的聖智(“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前五識爲“成所作智”,即究竟成佛。轉識成智,須以觀萬法唯識、心識亦空的正見爲指導,修大乘菩薩行,在利濟衆生中圓滿福智,漸臻佛果。

   性宗的核心思想如來藏緣起論、真如緣起論、法界緣起論等,源出《楞伽》、《華嚴》、《法華》等大乘經。中國天臺宗、華嚴宗、禅宗、真言宗等,皆依其義發揮,建立一宗之學。藏傳甯瑪、迦舉、薩迦諸派的密法,見地亦多屬性宗一系。性宗大略立一本覺真心爲成佛依據,謂衆生、諸佛,皆同一本覺真心,衆生本來是佛,佛性功德自身圓具,不欠不虧,只因迷昧本覺真心而起無明,造有漏業,才輪回叁界,妄受生死。若識自本心,見自心佛性,則可解脫。

   大乘諸宗所修之道,包括小乘的叁學、叁十七道品等,主要爲大乘特有的六度、四攝。

   六度之度,梵語爲“波羅蜜多”(pramita),意爲到彼岸、抵達目的地,六度,指六種能使自他抵達涅槃、成佛目的地的途徑、方法。

   第一布施度(檀那波羅蜜多),爲人天乘法所倡布施行的深廣化。分叁種施:一財施,以財物,包括自己所有的身肉骨血、眷屬妻子等,毫無吝惜地施予需求者;二無畏施,解救急難,施予衆生安全感;叁法施,以佛法、善法(包括經書等)開導人,使衆生獲得“法益”,這在叁種布施中被認爲功德最大。

   第二戒度(屍羅波羅密多),爲人天乘、小乘道持戒一行的深廣化。大乘所持的戒,除與小乘相共的在家五戒、八關齋戒,出家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外,還有大乘特有的菩薩戒。這些戒律分叁類或叁個方面:攝律儀戒,其精神是約束行爲,“諸惡莫作”,如五戒、比丘戒等;攝善法戒,其精神是積極地行善,“諸善奉行”,如十善戒等;饒益有情戒,其精神是以利益、濟度衆生爲必盡的職責。

   第叁忍度(羼提波羅蜜多),鍛煉堅韌不動的毅力。分叁種忍:一耐怨害忍,忍受衆生的毀謗、欺辱、打罵、毒害、擾惱而不動肝火,忍受贊譽頌揚而不起驕慢;二安受苦忍,忍受寒熱饑渴病痛等諸苦而修道不懈;叁谛察法忍,對甚深難解的佛法義理,能以堅韌的意志觀察思索,窮研徹究,承受甚深空理而不驚惶疑懼。

   第四精進度(毗離耶波羅蜜多),以勇毅不懈的精神修習諸度及一切善法。分叁種精進:一被甲精進,于所修法生大誓願、大決心,決意成功,有如入陣作戰,先須著好甲铠;二攝善法精進,正修諸行時精進不息,不疲不懈;叁饒益有情精進,于濟度利益衆生的事積極投入,勇猛不懈。

   第五禅定度(禅那波羅密多),爲小乘道定學的深廣化。所修禅分叁種;一安住靜慮(禅),離昏沈散亂等,攝心安住于正定而不動;二引發靜慮,依所得正定,引發神通、智慧;叁辦事靜慮,能利益衆生,爲衆生解決現實問題,如能消災免難、治病、益智開慧等的禅定。

   第六慧度(般若波羅密多),爲小乘道增上慧學的深廣化,所修學的智慧主要有叁種;一緣世俗谛慧,通達世間的哲學、醫學、語言聲韻、工程技術等種種知識、學問、技藝;二緣勝義谛慧,與實相相應,自內證人法二無我實際的超越性智慧,此爲斷煩惱、出世間之本;叁緣饒益有情慧,通曉利益濟度衆生的種種方法、技巧的智慧。

   六度的修習,前五度必須以第六般若度爲導首,有“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之喻。以般若度爲導首,主要在于以與實相相應的心,修布施等五度,雖然在精進修習,卻心無所著,不執著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如修布施度則不分別所施對象和所施物,不見能施之我,不計所得功德大小,心與空性相應,無所牽挂,叫做“叁輪體空”,這樣才能算波羅蜜,才能內斷煩惱,外集福智,度到涅槃彼岸。若非如此,于能修、所修有所執著,便成世間有爲法不能出生出世間的功果。

   《解深密經》、《華嚴經》等還在六度之上加四度,共成十波羅蜜多。後四度系從般若度所開出:七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掌握度化衆生的種種巧妙方法;八願波羅蜜多,成就上求佛果、下度衆生的宏大誓願;九力波羅蜜多,獲得思擇、修法的智慧力;十智波羅蜜多,獲得受用法樂、成熟衆生的智慧。

   四攝,爲四種攝引、度化衆生修德行善、趨向佛道的方法,源出《阿含經》,是佛所示在家佛弟子應修的課目之一。一布施,滿足衆生的需求,施以恩惠而獲得其信任感激;二愛語,以親切關懷的話語贏得衆生的喜愛;叁利行,從事和助成有益于衆生的種種善舉,以取得衆生的擁戴;四同事,走到衆生中去,和他們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難,以平等的態度,獲得衆生的信賴。菩薩行者須用這四種方法,主動與衆生結緣,建立友好感情…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