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逐漸將他們吸引到佛法中來。
菩薩道六度四攝等的修行,要求行此道者(皆稱菩薩)走到衆生中、社會上去,在濟世度人的活動中,將自度與度人結合爲一。六度被分爲兩大方面:前五度合稱“方便”,旨在修福,第六般若度旨在修慧,福慧雙修,般若與方便不二,方便爲般若指導下的方便,般若是運用于方便行中的般若,這是大乘菩薩道的根本精神。阿底峽《菩提道燈論》據《維摩經》說:“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說爲系縛,故二不應離。”方便與般若不二,在濟世度人中圓滿自己的功果,要求菩薩們不畏生死輪回,要以願力和智慧爲動力,主動投入輪回,生爲衆生的親友眷屬,與其同事,乃至爲衆生奴仆,爲衆生服務,逐漸與衆生廣結善緣,將他們引向成佛之路。《華嚴經》卷十一偈雲:“爲一一衆生,輪回經劫海,其心不疲懈,當成世導師。”爲了入生死度衆生,菩薩已見道者甚至不忙于斷盡煩惱,而特意“留惑潤生”(留一點煩惱作爲入生死度衆生之因)。即使自己已斷煩惱,已出叁界,而不住于涅槃,主動出生入死;雖然出生入死,而由堅固誓願和般若慧力,能不起煩惱,不造惡業,不住著于生死。如《華嚴經》卷七二所言,菩薩“以波羅蜜船,于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衆生無有休息。”大乘認爲這樣才是真正的超出生死。
第五節 菩薩叁賢十地
菩薩道的修證次第,經論中一般分爲叁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等覺、妙覺(佛),共42個階位;或于叁賢位前加十信位,成52階位;或在十地前、十回向後加四加行位,成56個階位。諸經論中所說各個階位的修行內容和所生功德,不無出入,後來各宗派多有自家的闡釋系統。一般來說,佛經中所言56階位的名目和概略如下:
十信位:系凡夫位,爲進入賢位的預備,主要確立、增長對叁寶和大乘法的信心。由信心的淺深,分爲十種心:一信心(深信不疑),二念心(不忘所信),叁精進心,四慧心(出生慧解),五定心(能入正定),六不退心(信心不退轉),七護法心(護持佛法不令損失),八回向心,九戒心(持戒清淨),十願心(所作隨願)。至第六不退心,才得信心堅固,不再退失。
十住位:十住亦譯十地,謂住于般若智慧中而生諸功德。一發心住,真實發起菩提心,入菩薩位;二治地住,調心明淨,有如平整土地好植佛種;叁修行住,常修菩薩諸行而成爲習慣;四生貴住,受佛之氣分,如生爲佛子,具佛禀性;五方便具足住,具備了濟世度人的方法技巧;六正心住,相貌心行,皆似于佛;七不退住,所證功德,有進無退;八童真住,具足佛之十身靈相,有如王子處胎,即具貴相;九法王子住,爲佛法王子,將繼承法王(佛)之位;十灌頂住,堪行佛事,受佛灌頂表授予職權,有如印度王子受灌頂後即位爲王。
十行位:主要修度人利他之行,分十個階位:一歡喜行,以歡喜心隨順十方衆生;二饒益行,其所修所行能利益衆生;叁無嗔恨行,對衆生平等濟度,于拂逆衆生不起嗔恨;四無盡行,隨所度衆生的根機、種類而利他之行無窮無盡;五離癡亂行,所作無謬,離諸過失;六善現行,善于在同類衆生中現異相;于一一異相中現同相,同異圓融;七無著行,修行諸度而心無所著;八尊重行(難得行),于六度中持修般若度而得極難得的智慧;九善法行,圓融之德,合于諸佛之軌則;十真實行,一切所行皆與真實相應,清淨無漏。
十回向位;此十位中主要修度化衆生趨向佛果之行,回向,意謂將所修之行應得的果報施于一切衆生,願與衆生一起共同成佛。一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二不壞回向(回向心堅固不可破壞),叁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處回向(回向遍于一切空間),五無盡功德藏回向(于一一世界互相攝入無礙),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回向心與真如相應無間),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法界無量回向(回向心如同法界無量無邊)。
四加行位爲由十回向修完向初地見道進修前的預備,是在定中依大乘見地觀察諸法實相。先依“明得定”觀無所取,爲暖位;次依“明增定”觀無所取,爲頂位;再依“印順定”發下等如實智,決定無所取,爲忍位;最後依“無間定”(恒定無間斷)發上等如實智,深悟人法二無我義,爲世第一法。《成唯識論》卷九說四加行位的修觀,須以第四禅定心爲基礎。
十地,爲諸經論共認的大乘聖位。初歡喜地,初證真如(宇宙萬有真實不變的體性),見佛性(見道),斷見惑,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並開始轉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初見前所未見的妙法,生大歡喜,慶幸發現了真正自我、自心佛性,故名。此地修行以布施度爲主,大舍成就,能毫無吝惜地施舍一切內外財。菩薩住此地多作閻浮提主(大國王),若出家修行,能得百種叁昧(定),見百佛,震動百世界,光照百世界,化度百世界衆生,示現百身,以百菩薩爲眷屬。
第二離垢地,成就戒度,永離微細犯戒之垢,所行自然符合戒律。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佛經所說統治四大部洲的聖王),若出家修道,能得千叁昧,見千佛,震動千世界,光照千世界,示現千身,一一身有千菩薩爲眷屬。
第叁發光地,成就諸禅定,發五神通,主要修忍度,得谛察法忍,智慧光明顯發,故名。菩薩住此地多作忉利天主,于一念頃能得百千叁昧,見百千佛,震動、光照百千世界,示現百千身,一一身有百千菩薩爲眷屬。
第四焰慧地,成就精進度,智慧光明極爲璀燦,故名。菩薩住此地多作夜摩天主,于一念頃能得億數叁昧,見億數佛,震動、光照億世界,示現億數身,一一身有億數菩薩爲眷屬。
第五難勝地,成就禅定度,真俗二智圓融相應,智慧神通能降伏諸魔,故名。菩薩住此地多作兜率天王,于一念頃能得千億叁昧,見千億佛,震動、照耀千億佛世界,示現千億身,一一身示千億菩薩眷屬。
第六現前地,成就般若度,發最勝智慧,使現前一切無染淨區別,故名。菩薩住此地多作化樂天王,于一念頃能得百千億叁昧,見百千億佛,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爲眷屬。
第七遠行地,成就方便度,斷盡煩惱障,智慧超過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住此地多作他化自在天王,于一念頃能得百千億那由他(無量數)叁昧,見百千億那由他佛,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爲譽屬。
第八不動地,成就願度,任運無功用相續,智慧、功德、願力無有退轉,堅固不動,故名。菩薩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管千世界,于一念頃能得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叁昧,示現百萬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爲眷屬。
第九善慧地,成就力度,具足十力,于一切處能知衆生可度與否,具善于應機教化的智慧,故名。菩薩住此地“常在叁昧,恒見諸佛”(《華嚴經·十地品》),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于一念頃得百萬阿僧祇(無量數)國土微塵數叁昧,乃至示現百萬阿僧祇國土微塵數菩薩爲眷屬。
第十法雲地,成就智度,具足無邊功德,如大雲普覆虛空,出無盡功德之水滋潤萬類,故名。菩薩住此地得大神通,證滿法身,能分身化現無量無數恒常度化衆生,得諸佛灌頂授職,行諸佛事,多作色究竟天王,爲叁千大千世界之主,于一念頃能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叁昧,乃至示現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菩薩以爲眷屬。
十地之上,或立“等覺”,意謂功德智慧與佛相等。于等覺之上立“妙覺”,即是佛位。
大乘諸宗派的修證階位,依所斷惑,可大略作比較對照。印度中觀派、瑜伽行派,中國法相唯識宗、叁論宗及藏傳佛教諸派,皆以十地前爲賢位,十地爲聖位,初地斷見惑見道,七或八地斷思惑、煩惱障,佛位斷習、根本法執。全部修證過程分五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爲資糧位,四加行爲加行位,初地見道位,二至十地修道位,佛位爲究竟位。中國天臺、華嚴二宗以“圓教”(最圓滿的佛法)自居,高推佛果,以入圓教初信位爲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十信斷塵沙惑,初住斷一分無明惑,證一分法身。臺、賢二宗各有其判別諸經論、諸宗修證階位之系統。真言宗《大日經疏》依《寶炬陀羅尼經》,說十地每一地分十心,初地初心斷見惑見道,至第四心得五通,稱“度五通仙人地”,五至八心度聲聞緣覺地,第十心名成佛,得《華嚴經·十地品》所說于百佛土示現成佛的初地菩薩功德。藏密多于顯教十地之上更立叁地,爲十叁地,第十叁金剛持地,即佛地。諸家修證階位,就所斷惑,可依華嚴宗的五教修證階位說,略表如下:
宗義 │斷見惑 │斷思惑 │斷無明惑證法身
────────────┼────┼────┼───────
大乘始教(中觀、唯識宗)│初地 │八地 │佛地
大乘終教(《起信論》等)│初住 │七住 │初地
一乘圓教(天臺、華嚴宗)│初信 │七信 │初住
真言宗《大日經疏》 │初地初心│初地七心│初地十心
第六節 佛果境界
大乘道的極果佛,爲梵文佛陀(Buddha)音譯之略,意爲“覺者”,謂圓滿覺知宇宙人生的真實本面、並能令衆生亦達圓滿正覺的聖人。對于佛果境界、佛所證的功德,大乘經論中描述極多,總的來看,佛果功德主要有天臺宗等所歸納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叁大方面。
法身德,謂佛由心與宇宙萬有的終極本性真如或實相契合無間,生命升華,以真如、實相爲身,名曰“法身”(Dharmakaya),又稱“自性身”。此身以萬有實性爲本,離相絕言,不生不滅,超越時空、有無、一異,有如虛空,而具足無量功德,能現一切形相。法身所住,名“常寂光”,即常恒不變、不生不滅的智慧光明。大乘經說…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