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世十方諸佛,皆同一法身,共以一真如理性爲體。從法身出生報身、應化身等。報身,亦稱“受用身”,乃佛曆劫修行積集的福慧所感召的果報身,此身多爲天冠、天衣、披發的色界天王相、相貌圓滿福態,極爲高大,非二乘、凡夫心眼所能睹,如贊阿彌陀佛偈稱“白毫宛轉五須彌”,謂阿彌陀佛報身僅眉間一白毫,就大如五座須彌山。報身常恒不變,居于備極清淨莊嚴的“實報土”,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毗盧遮那佛,所居實報淨土名“華藏莊嚴世界”,其中有無量微塵數叁千大千世界。報身又分二種:佛自己受用者,稱“自受用身”;爲十地菩薩所示現者,稱“他受用身”,釋迦牟尼佛的他受用身居于色界之頂色究竟天,常爲十地菩薩說法。從報身應所度衆生的機緣,出生許多化身,亦稱“變化身”,分兩類:一爲佛身,亦稱“應身”,如生于人間的釋迦牟尼,即毗盧遮那佛的百億化身之一,此身雖示同人類,而相貌圓滿,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二爲隨類化身,隨緣而現,無有一定,既可現爲六道衆生,又可現爲菩薩、羅漢、緣覺,還可現爲山河大地、草木藥物等饒益衆生。應化身應緣而現,隨緣而滅,如釋迦牟尼,亦如一般人,享壽八十歲而逝世。《華嚴經》等還廣說佛身有十種之多。
般若德,謂佛所證的超人智慧。有二智、叁智、四智等說。二智,指實證真如的“如理智”或“根本智”、“無分別智”,和盡知一切現象因果、相狀、作用、性質、關系等的“如量智”或後得智、“有分別智”。叁智:一證知宇宙萬有體性的“一切智”,略同如理智;二了知佛教種種修道之法及度化衆生方便技巧的“道種智”;叁窮證宇宙萬有體性、盡知一切現象及一切修道法門、度人方便的“一切種智”。四智乃大乘相宗所說由衆生的四層心識所轉:一妙觀察智,爲第六意識智所轉,是一種善于觀察萬有、分別是非邪正、善于說法祛惑的奇妙智慧;二平等性智,爲第七末那識所轉,直覺宇宙萬有、一切衆生體性平等的智慧;叁大圓鏡智,爲第八阿賴耶識所轉,心如大圓鏡,于中顯現宇宙萬象、莊嚴淨土等,無所不現而無所執著的智慧;四成所作智,能于十方世界隨緣變現,神通自在,隨意成辦濟世度人事業的智慧。菩薩入初地時證妙觀察、平等性二智,成佛時證大圓鏡、成所作二智。總之,按多數大乘經的描述,佛爲全知,具無所不知的智慧。但小乘佛典和一類大乘論著如龍樹《十住毗婆沙論》等,說佛稱一切知,是盡知依本然之理所能知曉的一切,並非一切時中一切皆知。
解脫德,指佛超出叁界內外的一切生死,永遠解除了生死等的系縛。佛不僅永出叁界,而且斷盡無明惑、煩惱習氣、所知障、根本法執,超出叁界外的變異生死。佛不僅入與阿羅漢解脫同等的無余依涅槃,而且常住于唯佛獨入的“無住(處)涅槃”。所謂無住,是雖入涅槃,常享常、樂、我、淨或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之“八味”,卻不住涅槃,不耽溺涅槃之樂而沈空守寂,不斷從無住真心起用,不斷發揮所證無礙自在的功用,度化、利樂衆生而不休息;雖然出生入死,度化衆生而不休息,卻不起煩惱惑業,不住于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是名無住。所謂無住涅槃,是一個以清淨無染的心精進不息地利樂衆生、莊嚴國土的無窮無盡的活動過程。
佛所獨證的功德,諸經中常說的還有大慈大悲、四無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八大自在等。
大慈大悲是佛重要的人格特征,唯有的感情。慈,是以深度的愛護之心予衆生以快樂幸福;悲,是以深度的同情憐愍之心拔除衆生的諸苦。慈悲擴展至無限,名大慈大悲。此所謂大,略有叁方面含義:一是廣大,慈悲普遍于全宇宙一切衆生,在時、空上皆無量無邊;二是平等,慈悲等視一切衆生,“視諸衆生猶如一子”(《涅槃經·高貴德王品》),沒有恩怨親疏之分別,就是對毀謗佛法、斷盡善根的“一闡提”人和殺盜邪見的惡人,也“悉生悲心,同于子想”;叁是深厚,視衆生如子女父母,知其苦樂,如同身受,《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比喻說:“二乘之悲,如割皮膚;菩薩悲心,如割脂肉;如來大悲,深徹骨髓。”佛的大慈大悲,出于與衆生同一體性的體證,從所證真如本性中自然流出,名“同體大悲”、“本性大悲”。雖然慈悲普覆,恒思爲一切衆生拔苦與樂,而又不執著,不住于衆生相,不計衆生是否有反報,其慈悲是無條件的,名“無緣大悲”。
十力,爲佛所獨具的十種智慧力:一知是處非處智力,如實了知善惡業等應得的果報;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悉知一切衆生過去、現在、未來的業因果報;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于諸禅定自在無礙,如實遍知其層次、功德等;四知諸根勝劣智力,遍知一切衆生的根性差別;五知種種解智力,悉知一切衆生的意欲和對佛法的理解;六知種種界智力,如實知世間衆生的種性與煩惱差別;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實遍知一切有漏、無漏的道所得的果報;八知天眼無礙智力,清淨天眼如實知見一切衆生的生死去向;九知宿命無漏智力,悉知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的曆程;十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煩惱習氣永斷無余,如實遍知。
四無所畏,指佛所證四種說法的功德:一說一切智無所畏,敢于自稱是悉知世間、出世間一切的“一切智者”;二說漏盡無所畏,敢于承認已斷盡一切煩惱;叁說障道無所畏,敢于說一切煩惱染汙的東西皆爲解脫之道的障礙;四說盡苦道無所畏,敢于說如實悉知斷盡生死等諸苦的道。
十八不共法,是唯獨佛所具備的功德: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于一切衆生無分別心),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舍,七欲無減(常欲度衆生,心無疲厭),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語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八大自在,亦名“八大自在我”,出《涅槃經》卷二叁:“一能示一身爲多身,二于一塵身滿大千界,叁大身輕舉遠到,四現無量類常居一土,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法想,七演說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不盡,八身遍諸處猶如塵空。”佛還具有五眼、六通、叁明等智慧神通。五眼,爲五種直觀能力,肉眼、天眼、慧眼(見諸法空性)、法眼(見人法二無我及衆生種種根性)、佛眼,五眼中唯佛眼是佛所獨具,爲全知一切的智慧眼,《大智度論》卷叁叁說:“是佛眼無事不聞,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爲難,無所思維,一切法中,佛眼常照。”叁明六通,雖羅漢、緣覺、菩薩也有,但佛的叁明六通要比羅漢、緣覺乃至十地、等覺菩薩,都通徹得多,不受時空拘礙,如經言羅漢的宿命明能見八萬四千劫往事,佛則見無量無數劫。羅漢的天眼能見一叁千大千世界,佛的天眼見無窮無盡的世界海。佛的神通智慧、自證境界,就是已接近佛果的十地、等覺菩薩,亦無法測度。
佛雖然窮徹法性,于生死迷夢中覺醒,得大自在,無所不知,但尚非如一神教所信仰的上帝、真主之具全能的本領。佛在自受用、他受用(與法身菩薩交往)境界中,獲絕對自由,隨心所欲,超越因緣,但當他分身化現入生死界度化衆生時,在一定程度上還要受生死界因果業報法則的限製,其功用須依佛與衆生雙方的因緣具足,才能顯發,不能一廂情願成辦所欲。唐代嵩嶽元珪禅師告嶽神說:“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衆生界,是謂叁不能也。”(《景德傳燈錄》卷叁)。然定業亦非絕不可滅,無緣亦可結緣而變爲有緣,度盡衆生雖不能在短期內實現,卻是諸佛長遠的目標,十方叁世諸佛不斷共同努力,終有度盡衆生的一天。因此,佛雖然未必稱得上全能,卻是在全能的不斷實現中,得到了按宇宙萬有的本然法則所能實現的最大自由,被佛教樹爲生命自我變革、升華的終極形態,理想的圓滿人格楷模。大乘佛教確信:一切衆生,本性本來是佛,具足十方諸佛所證的一切功德,只要肯依佛法勤修不懈,最終都能成佛。
第七節 圓頓秘密之道
按大乘通說,從初發菩提心到成佛,必須曆叁大阿僧祇(無量數)劫的精進修行,第一大阿僧祇劫入初地見道,第二大阿僧祇劫入八地斷煩惱障,第叁大阿僧祇劫圓滿十地功德後,尚須以百劫專修佛叁十二相的淨因,才能圓滿成佛。大乘相宗視此爲不可變更的成佛定律。《瑜伽師地論》卷四八還說:叁大阿僧祇劫成佛,這只是就“恒常勇猛精進”修行者而言,“若有正修最上上品勇猛精進,或有能轉衆多中劫,或有乃至轉多大劫,當知決定無有能轉無數大劫。”說即使勇猛精進至極點,也只能提前若幹中劫乃至大劫而成佛,但絕不能超越無數大劫而成佛。佛果須曆多生多世的苦修,經長得不可想象的時間,方能證到,這對于鼓勵菩薩行者下恒久不懈的決心來說,未必無積極意義,但對一般信徒而言,確是“佛道懸遠,聞者生畏了”了。
大乘經中,也有不說必須叁大阿僧祇劫方可成佛的,如《惟日雜難經》稱“菩薩精進行,二十劫可得佛”;《華嚴經》說有菩薩于“初發心時,即成正覺”;《法華經》描述一八歲龍女現身說法,于屈伸手臂的功夫,即于佛前轉爲男子身,于他方世界成佛。依此說闡釋發揮的“一乘圓教”天臺宗,宣揚依本宗圓滿的見地圓滿修行(“起圓行”),即生便可證入初住,分證佛性,當于相宗等所說佛果位。華嚴宗則說過世見聞圓教,今生依法精進修行,來生即可證入初住,是爲叁生成佛。禅宗高唱言下見性,“頓悟成佛”;淨土宗保證,即凡夫惡人,只要肯深信切願依法念佛,臨終皆可往生極樂淨土,永出叁界生死;密乘宣揚“即身成佛”。禅、淨、…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