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P6

  ..續本文上一頁密叁種法門,以圓頓秘密、速成頓了吸引信衆,成爲大乘佛教圈內最爲盛行的超越生死之道。

   一、見性成佛的頓悟禅

   禅宗之禅,與藏密光明大手印、大圓滿心髄法,皆依真心現起論,從衆生心性本來是佛,只因妄念遮蔽而不顯的見地,倡言單刀直入,于言下頓觀自心,照破迷昧,見自心佛性,領悟本來成佛。頓悟後只要保持所見佛性或心體光明。不令迷失,便可盡快成佛,不須多劫苦修。頓見佛性的訣要,是內觀其心,照破一念緣起無生,“本來無一物”,便能當下與真如相應,見到未經無明煩惱遮蔽汙染的本來心地。具體現心法,有壁觀、參究、參話頭、默照、念“呸”斥念法等,皆以自調其心,頓息妄念爲要,禅宗、藏密的見性,還依已見性明師的錘煉、印證、助驗、加持,以心傳心,這被強調爲關鍵性的殊勝增上緣。禅宗唯貴見地,只論見性,雖然高唱見性成佛,但多分只就見地、悟理而言,並非說一悟便是佛,還是講悟後須“保任”,修“一行叁昧”,漸除煩惱習氣,所謂“頓悟漸修”。唐代沩山靈佑禅師說:“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並不是即生頓悟,便實際成佛。光明大手印、大圓滿心髄法說利根者依其法修待,即生便可實際成佛,中根者于中有境成佛,下根者須加修“頗哇”法求生諸佛淨土。大圓滿心髄法還說修其法中的正行“徹卻”(立斷)成就者,即生解脫,臨終時肉體亦歸空不見;進而修“妥噶”(頓超)法得最上成就,可轉肉身爲光明所成的“光蘊身”、“大遷轉身”、“童瓶身”,看似有形,觸之無質,永葆十六歲面容,可任意趨入任何世界,長存不滅。

   二、依他力往生的淨土法門

   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等建立的淨土宗,宣揚依阿彌陀佛初發心修道時的本願,仗阿彌陀佛他力的按引,臨終時可見佛來迎,歡歡喜喜地往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蓮花胎中,從此便“長揖娑婆”,永出叁界,橫渡生死之流。極樂世界是一個佛教徒的理想國,那裏具足種種能保證只進不退、快速成佛的優越條件。壽命無量,恒受僅次于涅槃的極樂,常常見佛聞法,生活環境莊嚴優美,無女人及此世界的種種能茲生煩惱惑業的染緣,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寶地金池悉宣妙理,在佛菩薩的直接指導下,種種勝緣的熏陶下,修行者可盡快斷諸煩惱,證到分身化現,入生死中濟度衆生的神通、福德、方便,然後再回到這個世界,度化衆生,這樣可以大大縮短成佛的時間,避免走出生入死中難以避免的退轉彎路,爲“安樂易行之道“。這一法門確是“叁根普被”,上至十地菩薩如普賢,亦不能出其範圍,至于凡夫衆生,尤其處于佛教衰微階段“末法時代”的衆生,若不入此門,幾無即生解脫的希望。依自力修小乘道、大乘道,都沒有即生超出生死的可能,小乘說最快叁生證果,大乘說一大阿僧祇劫方可見道,何況到了末法時代,據說是“有教(教義)無修無證”,沒有幾個精進修行,能當世證到聖果的人。佛教徒即生出離生死的唯一可行途徑,便只有依仗阿彌陀佛他力,求生西方淨土了。而淨土法門的修行,又極爲簡易,老少愚智,無有一人不能修。不須廣學玄深教理,不須參禅明心見性,只憑一亟求解脫、確信淨土法門的深信切原,在發菩提心、修人乘法的基礎上,持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觀想佛的形相光明淨土等,常念不忘,即于念中,消無量億劫生死重罪,于臨命終時,便會蒙佛接引,徑赴西方蓮池。雖然依當世修證的淺深,往生有九品之差,證得方便回入此土,有快慢之別,但只要一生西方,便已永出生死、穩操成佛左卷了。這一法門,適應佛教徒的宗教需要和修行條件,無疑會被大乘佛教圈內的大多數佛教徒所接受,成爲中日韓等地區流傳最廣的佛教法門。直到今日,“阿彌陀佛”在我國猶家喻戶曉,成爲童稚皆知的慶幸、祝福用語。

   叁、叁密相應即身成佛的密法

   大乘晚期盛行的密乘,以“即身成佛”的響亮口號,吸引佛教徒。密乘《大日經》說,衆生被粗、細、極細叁重妄執遮蔽,不見自心佛性,故流轉生死,若依密法修持,一生破叁重妄執,便可于一生超越叁大阿僧祇劫而成佛。所謂“父母所生身,能證大覺位”。

   密乘法的主要部分,是以“叁密相應”爲修習之要的“本尊法”。此法系依佛、菩薩等“本尊”所證的果位功德而建立,以佛果的身、口、意“叁密”(表示真如體用的叁種深奧秘密)爲禅觀境,修行者身依本尊姿勢而坐,手結本尊密印(手勢語言),爲身業與本尊身密相應;口誦本尊真言密咒,爲口業與本尊口密相應,意觀本尊的形相、心性等,爲意業與本尊意密相應,如此相應不離,則能得到本尊神力的加持(加被攝持),激發自性本具的佛性功德速疾顯現,即肉身而成佛果,謂之“叁密加持速疾顯”。密乘法分事、行、瑜伽、無上瑜伽四部,四部的本尊法依見地的深淺,在觀修方法上有所區別。事、行二部本尊法,據《金剛頂經》說,若精進修持,現生能見道入菩薩初地,以後最多經十六生,必定成佛。無上瑜伽部本尊法多說最遲七生解脫,若修“生起次第”成就,觀想境界明白顯現,可于命終往生于本尊化身所居淨土,若進而修待“圓滿次第”成就,則能即生見道乃至成佛。至于光明大手印、大圓滿心髄等密法,被視爲密法中的頂尖,其修習近于頓悟禅。

   密乘本尊法的獨特之處,據稱在于通過自觀爲本尊的禅修,能在短期內修成一內氣所成、形同本尊的“天身”,無上瑜伽稱“幻身”,這在顯教,須多劫修持六度,才能感得。另外,密乘還通過特有的儀軌化的供養、施食法等,積集福報資糧,據稱在短期內,便能積集顯教修行者多劫布施方能感得的福報。

   密乘法尤其是無上瑜伽部法,還有一些超出生死輪回的特殊秘訣,如頗哇法、中陰成佛法、換體法、自在轉生法、奪舍法等。

   中陰成佛法,系依人臨死之際妄念止息、本性光明(“死光明”、“實相中有”)暫時呈露的規律設計的解脫秘訣。生前于禅定中注意體認“臨死八相”的顯現,反複修習,令臻熟悉,縱使生前未能見道成佛,只要在臨死之際注意體認本性光明,而保持融入,便可即時超脫生死。

   頗哇法,意譯“轉識”法、“生西法”,系利用死時神識與氣從頂門出即獲解脫的原理,生前著意用觀想、提氣的方法打通頂門之路(“開頂”),觀想阿彌陀佛等本尊在頂上端坐,修習成就,可以自主生死,臨終或不想活時只要依法將神識循熟路提出頂門,投入本尊心中,即可往生本尊淨土。此法七日至二十一日即可修習成就,被稱爲最穩最快的成佛捷徑。藏密修大手印、大圓滿等法而未得中上成就者,唯依此道求即生解脫。

   換體法,爲瑜伽成就者在肉身已衰敗時通過調換遷居而繼續生活于人間的密法,也爲印度教、道教等的修行者所用。其法爲擇一非器質性疾病致死的年輕新死屍體,對之修頗哇法,將自己神識遷出體外,投入屍體身中,則會使屍體複活而自身死亡。雖然模樣姓名變了,但人格和意識得以延續。

   自在轉生法,爲修學有成就、有把握者自在轉生于人中,以繼續弘揚佛教之法,此法系依中有境界,于中有識各種幻相,選擇具足諸緣的父母,按特定的入胎法起“倒想”而投胎,藏傳佛教界修持好者,多依此法轉生,被佛教界、社會公認者,名曰“朱古“,漢地俗稱“活佛”,即自在轉生者、化身之義。若在出生時、出生後以神通福德力請走原有神識,進入其肉體,便能自憶宿世,稱爲“奪舍”(奪占別人的肉體舍宅)。這種機會據說是極爲難得的。

   第八節 度亡濟幽

   大乘佛教宣揚:佛法僧叁寶,有超度亡靈,利濟幽冥的巨大法力,提倡生者依仗叁寶之力,爲死人“追福”,救濟地獄餓鬼衆生。《地藏菩薩本願經》說:“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這種說法適應了人們追懷亡故親屬的感情需要,能起撫慰失去親人的痛苦心靈之作用,尤其在具有深長孝親祭祖傳統的中土,與本有的喪葬禮俗結合,再加上封建統治者從倫理教化目的出發的提倡推廣,産生出種種度亡濟鬼的“法事”,盛行于社會,形成民俗,至今尚不絕如縷。

   爲亡者“追福”之製,本出小乘佛教,其追福的方法是布施僧尼。戒佛說人死之後,家屬應代爲亡人將其衣物遺産施予僧尼,或用其財物“齋僧”(設飯食供僧尼食用),這樣可使亡人中有得到布施僧寶的福報。《隨願往生經》說:“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宇屋宅園林浴池以施叁寶,此福最多,功德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據稱亡人于中有境,及墮餓鬼中,最容易受用家屬爲其追的福。大乘《優婆塞戒經》說:“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爲追福,當知即得。……是故智者應爲餓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臥具、資生所須,施于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乞士,爲其咒願令其得福,以是施願因緣力故,墮餓鬼者得大勢力,隨施隨得。”據此,在民間形成了爲亡者追福設齋的風俗,據傳此風始于北齊,于亡後叁日設齋,請僧衆誦經超度,稱“叁日齋”。唐人元休所撰《冥報記拾遺記》記述了一個有關叁日齋的傳說:北齊有梁姓官宦,死後其家以家奴殉葬,四日後家奴複活,告言,在冥府見主人魂魄受壓脂之刑,而經妻子設齋誦經,壓脂不得,傳話妻子:願再營齋相救,慎勿殺生祭奠。民間還根據佛教中有身七日一死、曆七七日必轉生的說法,于人死後七七日的每一七日,設齋追薦,稱“累七齋”。累七齋那天,主齋僧剪紙幡焚化,此系據《正法念處經》生天中有見白氈垂下之說而作,旨在令亡者中有見到白氈,得以生天。藏傳佛教界以亡者財産施予寺廟以追福之風更盛。

   爲亡者追福的盛大佛事,是七月十五日所舉行的“盂蘭盆會”。此會依西晉竺…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