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P7

  ..續本文上一頁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設。經稱佛神通第一的弟子摩诃目犍連(大目連)阿羅漢,以天眼見亡母墮于餓鬼中受罪,饑渴交迫,大動孝心,乃持缽飛往忉利天上,取天上美味飲食奉獻于母,不料飲食到其母口邊,皆化爲火炭。目連啼泣告佛,佛謂其母業重,非目連羅漢一人之神通力可消,須以十方衆僧的威神之力方可救拔,並告世人:“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育慈愛之恩。”盂蘭盆(Ulambana)爲梵語,意爲解救倒懸(餓鬼之苦猶如被倒懸)。以器皿盛百味飲食,施安居自您(僧尼夏季集體安居不出)結束的僧衆,名盂蘭盆供。自梁武帝大同四年(538)于同泰寺設盂蘭盆供以來,盂蘭盆會蔚成風俗。唐代的盂蘭盆會頗爲壯觀,各寺皆設花蠟、花瓶、假花果樹、巨幡等,傾城赴寺遊觀,爲一年盛大節慶。至宋代後變爲以盆施鬼,于竹竿上織燈窩狀,挂搭衣服、冥鈔而焚化,謂之盂蘭盆。

   度亡濟鬼的方法,據大乘經所說,還有供養佛、讀誦大乘經、塑畫佛菩薩形象、捐資建寺修廟印經、誦念佛菩薩名號等。《地藏菩薩本願經》說,人臨終時,神識香味,不辨善惡,“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皆悉退散。”並說臨終之人若聞一佛、一菩薩名號,或聞大乘經一句一偈,能除五無間殺害之罪,解脫惡趣之苦。又說,六道衆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號,則永不曆叁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象,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爲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令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悉皆消滅”。據此等經義,信佛者多于親友臨終前,請僧誦經念佛。淨土宗信徒更多于道友臨終時群集其旁鳴韾念佛,以幫助亡者念佛不昧,得生淨土,稱爲“助念”。這是依《觀無量壽佛經》臨終時因善友開示十念念佛,即得往生西方淨土之說而行。

   藏傳佛教界更重視于人臨死時請僧念誦超度。近代以來流傳于西方的一部《中陰救度密法》(或譯《中有聞教得度密法》),即是甯瑪派僧人超度亡人的念誦法本。其法于臨終前至中有七七四十九日內,依次念誦有關臨死諸相、實相中有、中有諸境相的介紹和解脫要點的警誡,以幫助亡者體認自性光明相中有幻相,上等者融入實相光明而獲解脫,中等者認識本尊形相光明或稱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名號以往生西方淨土,下等者認識善趣中有相以生于人天。據稱密法修持成就、神通廣大者,可用頗哇法隨意超度亡人神識往生淨土,叫做“送生”。但藏僧對超度亡者一事,頗爲慎重,認爲只有證到初地菩薩以上,才可實際超度,才可爲人做度亡法事。

   漢地流行的度亡追福法事,還有念普佛、念經忏、做水陸法會等。念普佛,內容大略同僧尼早課,誦念諸經咒及佛菩薩名號,回向亡者,祝其超升。湧經也被認爲有同樣用場。忏法,即忏悔儀式,原系佛教徒自己修行時忏除業障之法,內容包括禮拜、供養、念誦佛菩薩名號和大乘經、觀實相等,編爲儀軌,遂成爲一種重要的法事活動。後來漸多被用于度亡追福,流行的忏法有傳爲梁武帝所製“梁皇忏”(《慈悲道場忏法》)、傳爲唐知玄國師編的“水忏”,及大悲忏(主要念誦大悲咒)、金光明忏(主要念誦《金光明經》)、萬佛忏(念萬佛名號)、地藏忏(念誦《地藏經》、地藏菩薩名號),等等。

   漢地度亡濟幽的最盛大法事活動,是“水陸法會”,亦稱“水陸道場”,簡稱“做水陸”,全名爲“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相傳是粱武帝受神僧啓示和寶志禅師的指點而編撰,盛行于宋代。宋人楊锷吸取密教的“冥道無遮齋法”,編成《水陸儀》。現在流行的水陸道場,分內、外壇,外壇做粱皇忏,誦念諸大乘經,內壇念誦水陸儀文。這是一種綜合多種顯密經忏齋法的盛大法會,爲有錢人家所設。

   密乘用以度亡濟鬼的咒術甚多。漢傳佛教界流行最廣的是“放焰口”,全稱“瑜伽焰口施食”。源出唐代不空譯的《救拔焰口陀羅尼經》。焰口,亦譯作“面然(燃)”,爲一種食物入口即化爲火炭的餓鬼。經稱佛的侍者阿難一次坐禅中,見焰口鬼王來告:你叁日後將命終,生于我等餓鬼中,若欲免苦,須于明日以摩揭陀國所用之斛,普施鬼神。阿難以此事問佛,佛爲說施恒河沙數餓鬼及諸仙等飲食之法。比法遂成爲唐代密宗修行者每到傍晚必修的日課。元代時其法又從西藏傳人內地,至今尚傳行于各寺廟,不限于密宗。還有一種“蒙山施食法”(“放蒙山”),儀軌簡略,據傳是明代四川蒙山的甘露法師所編,被編入僧尼晚課中,爲漢地僧尼日課中的一部分。焰口、蒙山施食法,是以多種密咒加持少許飲食,觀想化爲極多,以咒打破地獄,放開焰口鬼的食道,普施孤魂野鬼。

   大乘顯密經典中,還說了多種有度亡濟幽神力的密咒,如阿彌陀佛往生咒(往生淨土神咒)、觀音六字大明咒、佛頂尊勝神咒、毗盧遮那佛光明真言、不動頂髻佛咒等,或持誦,或書于幡上懸挂,皆有度亡生西或生天之效。藏傳佛教徒家家戶戶懸挂經幡,其上多印六字大明咒(略稱“瑪尼”),認爲有度亡避邪之用。漢地南北朝時盛行以佛頂尊勝神咒度人生天,或以神咒刻石、書于棺上,以資超度。清代宮廷中依藏傳密法,將有度亡之用的各種梵文密咒印于布帛上,由高僧加持,名“陀羅尼經被”,賜予亡故王公大臣,入殓時蓋于屍身,以期超度。

   度亡濟幽一類法事活動,行徑有似巫術,與佛教依自力修行,“自淨其心”以求解脫的主旨相悖,而且流行民間,往往成爲僧人營生撈錢的工具。作爲佛陀弟子、“傳佛家業”的僧尼,若側重于此,終日敲打唱念而不務“一禅二誦叁勸化”的正業,則勢必醜化自身形象,令世人目爲巫觋之流,掩蓋了佛教發達人生的主旨。近代佛教界的革新派如太虛法師等,對僧界“重死度鬼”,應赴經忏的風氣,予以力斥,斥應赴僧“行同俳優,心存利養”,爲佛教之重大弊病,呼喚將弘揚佛法的重心,轉移到淨化人心,啓迪智慧,勸導世人行善修德、善度人生上來。然而,此類法事,畢竟有其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適應了人們的宗教需要,也不無其安慰人心、“教人倫、厚風俗”的教化作用,故直到如今,在社會上仍頗有市場,不少名山大寺,終日經忏佛事不斷。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