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殿,壯麗高大,可比天宮,其衣食娛樂等,等同欲界天,但凡所食,最後一口,皆要變爲青泥。《長阿含經》卷二十說,阿修羅雖然多時受樂,但“一日一夜,叁時受苦,苦具自動來入宮中。”其受苦時要占四分之一了。
阿修羅王以身體高大、神通自在著稱。《增一阿含經》說阿修羅王身高八萬四千由旬,其口縱廣六千由旬,變化時可增大一倍。羅睺阿修羅王站在大海中,海水不能過其膝,身高過須彌山,可據山頂俯視忉利天,能于欲界中隨意變大變小,舉起手來,可以遮掩日月,佛經稱日月蝕即爲羅睺(彗星)阿修羅王所致。阿修羅的天壽,與忉利天相等。
阿修羅是一小世界主欲界天王、大梵天王的反對派,或政治上的在野派,“于上諸天常生惡心,系念伺求諸天過失”(《菩薩本緣經》),專門挑諸天王們的毛病,待時機成熟時便發動阿修羅衆,與四天王、忉利天等展開激戰,佛經中描述其戰鬥場面,頗爲神奇壯觀。
阿修羅與天爭權的原委,據稱有二:一是出于嫉妒,阿修羅王見日月、諸天在自已頭上,因而憤懑不平,發大嗔恚;二是爲了爭奪忉利天的美食佳釀“須陀”和美麗的阿修羅女,與人間的戰爭沒有多大區別。雙方大戰的結果,多以阿修羅敗北告終,經載阿修羅王一次戰敗,無處躲藏,乃鑽入藕絲孔中但有時阿修羅也能取勝,奪得帝釋的寶座而稱天王,據說其時世人便會遭殃。《正法念處經·畜生品》說:“以阿修羅勝故雨澤不時,人民饑馑,兵刃數起。”《法華經》說.若無佛出世,無佛教流傳,或佛教衰微,世人便多作十惡,導致諸天減少、戰敗,阿修羅因增多而取勝。
阿修羅雖被列爲常在佛前聽法的“天龍八部”中之一部,但對佛法難以生起深信、全盤接受,“雖見諸佛,心無敬信”(《菩薩本綠經》下),“常疑于佛,謂佛助天”(《大智度論》卷叁五)。據稱阿修羅王在佛前聽法後,吸收佛法,以己意增刪,自張教幟,與佛法對抗。如佛說四谛,阿修羅王則改爲五谛。
阿修羅是以驕慢、谄诳等不淨心修布施等善業的果報。因其布施,行不具足的十善,故感福報如天而有所不及。《正法念處經》說羅睺阿修羅王的前因,是布施一緣覺聖人,發願得神力自在。因爲嫉妒、傲慢、懷疑佛法,德不如天,故形貌醜陋,常受嗔嫉不平、戰亂等苦。因其多邪見嗔嫉,較難接受佛法,故佛教將其列于人道之下,有的佛書還把它歸入惡道。
第五節 鬼神掠影
鬼的觀念深入人心,多數人都有下意識的怕鬼心理。鬼與神又常聯系在一起。中國人所說的鬼神,佛教多歸于“餓鬼”一道,餓鬼,爲梵文薛荔多(Preta)意譯,略稱“鬼”,但與中國傳統的“人死回歸”意義上的鬼有所不同。鬼道是一個比天道更爲複雜的類別,其中形相之異多比畜類,苦樂受用有天淵之殊,業因亦各不同。總的說來,此道衆生的絕大多數,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希求,意謂希望他人施予飲食,因其本身不事生産,依他爲食,“他作自受”。《立世阿毗昙論》雲:“謂五趣中從他有情希望多者無過此故,由此因緣故名鬼趣。”二是虛怯多畏,《毗婆沙論》說:“鬼者畏也,謂虛怯多畏,故名爲鬼。”據稱衆鬼晝伏夜出,活動于黑暗中,常害怕人,若遇到人,要避路私隱。人言:“鬼鬼祟崇”、“心懷鬼胎”,便是取鬼之隱于暗處、不光明正大爲喻。
鬼的業因,如《正法念處經·餓鬼品》說:“一切餓鬼,皆爲悭貪嫉妒因緣,生于彼處。”又說若邪佞谄曲、欺诳他人,或積財不施、悭吝貪婪,命終皆生餓鬼道。《大智度論》、《十地經論》等說于下品十惡業中,隨作其一,即墮餓鬼。《業報差別經》說生餓鬼道有十種業因:造輕的身口意惡業、悭吝多貪、起非分惡、谄曲嫉妒、邪見、愛著財産即便命終及因饑渴而死。總的來看,悭貪不施、嫉妒谄曲,其心險暗不直,是生于餓鬼的共同業因。悭貪故受饑渴逼迫之報,心地陰暗故受畏懼光明之報。又據諸經論說,造十惡等業墮于地獄的衆生,地獄罪畢後,即生爲餓鬼。至于各種鬼的業因,則千差萬別。
關于鬼的種類,諸經論中有二種、叁種、十種、叁十六種等區分。
二種鬼:弊鬼、餓鬼,爲《大智度論》等所說。弊鬼因生前布施,形相福報,皆比欲界天。如《婆沙論》言:“鬼中好看,如有威德,形容端正,諸天無異。又一切五嶽四渎山海諸神,悉多端正,名爲好(美貌)也。又有威德者,身或住山谷,或住空中,或住海邊,皆有宮殿,七寶莊嚴,首戴華鬘,身著天衣,受甘露食,猶如天子。乘象馬車,各各遊戲,果報過人。一切山河諸神,悉有舍宅依之而住。”此類鬼即弊鬼,俗稱爲神,雖然福德如天,但大概有不如天之處,或壽命較短,或須食人香火,或常與餓鬼生活在同一社會,故歸于鬼趣。《大智度論》說弊鬼在餓鬼中住,即爲餓鬼之主。餓鬼,多受饑渴所迫,大概因此類占鬼道中絕大多數,故鬼道以餓鬼命名。
叁種鬼,出《順正理論》等,爲多財、少財、無財叁類,系從其貧富著眼,每類中又各有叁種,合爲九種。多財鬼(富鬼)以飲食充足爲特點,分希祠(食人祭祠)、希棄(食人遺棄之物)、大勢(有權勢)叁種,希祠、大勢二種,即《大智度論》所言弊鬼或神。少財鬼,雖有飲食而不充足,按其形相,分針毛(身毛如針)、臭毛、瘿鬼(腹大如瘿瘤)叁種。無財鬼難得飲食,即使得到也難以享用,分炬口(口中出火)、臭口、針口(咽小如針)叁種,其中炬口鬼即佛家焰口施食的對象“面燃餓鬼”。
十種鬼,見《楞嚴經》卷九,謂破戒作惡而墮于大小地獄的衆生,地獄罪畢,依本業因成爲鬼類,凡十種:
1.若本由貪占財物作惡,罪畢“遇物成形”,名“怪鬼”。
2.若本由貪色作惡,罪畢遇風成形,名“魅鬼”。
3.若本因貪惑(迷惑他人)作惡,罪畢遇音成形,名“魅鬼”。
4.若本因仇恨而作惡,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
5.若本因貪憶(憶念宿怨等)作惡,罪畢遇衰(衰敗之物)成形,名“厲鬼”。
6.若本因傲慢而作惡,罪畢遇氣成形,名“餓鬼”。
7.若本因貪罔(欺騙人)作惡,罪畢遇幽(幽暗之氣)成形,名“魇鬼”。
8.若本因貪明(自作聰明)作惡,罪畢遇精成形,名“魍魉鬼”(山精)。
9.若本因貪成(谄詐誘人以成已私)作惡,罪畢遇明(咒術)爲形,名“役使鬼”。
10.若本因以結黨營私而作惡者,罪畢遇人(附人)爲形,名“傳送鬼”。
叁十六種鬼,出《正法念處經·餓鬼品》:
1.镬身鬼(迦婆離),身高爲人的兩倍,無面目,手足穿孔,有如镬足,熱火滿中,焚燒其身。前世受人雇用,作殺生之業,及貪占別人寄存的物品者,死後受此惡報。
2.針口鬼(蘇支目佉)。咽喉細如針尖,腹大如山,滴水難進,常受饑渴,並受寒熱、蚊叮、熱病等苦。生前雇人殺生,及婦人诳夫惜財而不布施者,死後受此惡報,報盡生爲遮吒迦鳥,唯食雨水,常不得飽。其後生于人中,亦常饑渴貧困。
3.食吐鬼(槃多婆*)。常求人嘔吐物爲食,而多時不得,常被饑火焚燒,于曠野中四處奔走。女人诳騙其夫,憎惡其子,美味獨享,不與丈夫子女者,死後受此惡報、報盡受畜生身,亦常食嘔吐穢物,後生人中,多爲乞丐之流。
4.食糞鬼(毗師他)。以人糞爲食,求之不得。生前悭貪不施,或以不淨食物施僧道,得受此報。報盡生于人中,貧窮多病,身體臭穢,受人輕*。
5.無食鬼(阿婆*)。饑渴火燃,悲啼奔跑,才見泉池,水即枯竭,或見守水惡鬼毆打而不得飲。爲人悭嫉妄語,誣陷好人,令其身陷囹圄,饑渴而死,由此惡業生爲無食鬼,報盡生人,多難保胎,即令出生,也多短命多難、餓死獄中。
6.食氣鬼(犍陀)。唯得人祭神祭天的供品氣味爲食,常不能多。生前獨食美味,不給妻子兒女,故受此報。報盡生于人中,亦貧窮多病。
7.食法鬼(達摩婆*)。尖發蓬亂,身毛甚長,身體贏瘦,唯皮包骨,爪甲長利,淚流如雨,常被饑渴所苦,唯于僧寺聽人說法及贊歎說法,得以活命。生前爲活命求財而說法,心不敬重,所說不符佛法,得財悭吝不施,故受此報。報盡生人,多爲天祠神廟的看管者,常*乞食活命。
8.食水鬼(婆利蘭)。形如焦木,常受饑渴,只能*渡河人足下遺落之余水活命,若自己取水,守水鬼便以杖撾打。生前賣酒,摻水以騙人,不修福德,而得此報。報盡生人,亦貧窮困厄,生在幹旱之地,常受渴乏。
9.希望鬼(阿(貝+奈)迦)。面包皺黑,雙淚常流,頭發覆面,手足破裂,身色如黑雲,常受饑渴,唯能得世人祭祀亡靈之供品而食之。生前貪惡,買賣常欺诳人,故受此報。報盡生人,爲下*僮仆。
l0.食唾鬼((口+企)吒)。常受饑渴,唯能食人唾沫以自活。生前以不淨食物說爲淨食,施出家人,或以非所可食之物施持淨戒人,因得此報,報盡生人,貧窮下*,多病消瘦,作除糞事,或于僧寺乞殘食活命。
11.食鬘鬼(摩羅婆*)。生于寺廟中,有神通,能示祈神者以惡夢,唯能得人所祭供的花鬘爲食。生前偷佛像前及師長的花鬘,故得此報。報盡生人,多守園種花,賣花活命。
12.食血鬼(啰訖吒)。即羅刹鬼,世人或名夜*神,以血塗泥而祭供,即以此血爲食,能恐嚇信奉祈禱之人。生前嗜食血肉,殺生血食,不給妻子兒女,死受此報。報盡若人生中,爲*民之類,啖食人肉。
13.食肉鬼(菩娑婆*)。夜*之一,生于巷陌寺廟,形狀醜惡,有神通,食肉。生前屠宰賣肉,鬥秤不平,以*爲貴,而能以肉設宴待客,故得此報。報盡若生人中,爲邊鄙之地蠻夷之屬,喜食人肉。
14.食香煙鬼…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四章 衆生相種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