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陳兵教授 著
第五章 死亡、死後與出生
佛典中把衆生一期的生命,分爲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階段,這裏的“有”,爲生存、存在形式之義。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從出生至瀕死的全過程,《俱舍論》頌雲:“本有謂死前,居生刹那後。”中有,亦譯“中陰”,指從死後到再生的中間過渡階段;死有,指命終時刹那間的身心狀態。四有說的獨特內容,是與人的出生、瀕死、死後有關的生、中、死叁有的情狀。對這一與每個人密切關聯、而誰也無法破解的謎,佛書中揭示頗悉。
第一節 死亡諸相
專門研究人死亡這一重大問題的“死亡學”(Thantology),建立還沒有多少年,尚屬幼稚。關于臨死之際的生理變化,近現代醫學還有較多揭示,至于瀕死的心理、精神狀況,作爲旁觀者實在是不易測知,佛典中對此有明確解答,其所述臨死時身心變化的規律和主觀體驗,大略如下:
一、死有多種
《十二品生死經》載佛言:人的死亡差別,有十二種:無余死(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度于死(阿那含上生五不還天)、有余死(斯陀含死後尚須再生于人中一次)、學度死(須陀洹知曉如何修能超出生死)、無欺死、歡喜死、數數死、悔死(凡夫臨死生種種追悔)、橫死、縛著死、燒灼死、饑渴死。《瑜伽師地論》卷一總結諸說,將人的死亡分爲叁種情況:一壽盡死,即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盡死,生理上的壽限雖未到,卻因福報已享盡,如貧窮困厄凍餓而死等;叁非時死,又稱“橫死”,壽數未到,福亦未盡,而是因意外的原因導致早死,如遭車禍等。《佛說醫經》把人非時死的原因總結爲九種(“九橫”):食過飽、食所不宜、宿食未消而又進食、性生活過度、不注意防護自身等。
二、瀕死體驗由業而異
《楞嚴經》卷八說:“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說人在臨終時,身中暖熱未盡前,心中會頓然快速顯現一生所作的善、惡業。因人所作善惡業不同,瀕死經驗有種種差異。《瑜伽師地論》卷一大體分爲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叁類。善心死,謂由生平善業因緣,于臨終之際,自憶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悅輕快的善事,或因有關人的在場和勸導等,使他陷入善的、幸福的回憶中,先是“粗想”(粗線條的回憶),接著轉爲“細想”(細微的回憶),然後轉爲“無記心”(無所憶念,平安坦然),從此命終。不善心死,謂由作惡因緣,或有關的人、境物的觸發,回憶起生平所作惡事及與煩惱相關聯的事,生起貪、嗔、邪見等惡心,也是從粗想轉爲細想,從細想中命終。無記心死,謂由某種因緣,臨終時什麼也不回憶,在非善非惡、無所思念的無記心中死去。叁種死的區別,是“善心死時,安樂而死,無極苦受逼迫于身”,“見不亂色相”(看見不會擾亂安樂心的情境),“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于身”,“見亂色相”;無記心死則即非安樂又非苦惱。臨終所回憶到的,是生前多次重複,業力最強、印象最深的事,其余則不能記憶。關于臨終時的痛苦,佛經中有多處描述,喻如生龜脫殼之痛,這大概僅指不善心死者而言。
叁、臨終一念決定死後去向
佛典中多處強調:臨終一念,是能決定死後去向的增上緣,至爲關鍵。如《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說:
“最後識爲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
謂臨終一念(“最後識”)和重大善惡業,決定人死後生于何處。婆羅門教典《薄伽梵歌》中,也強調臨終一念攸關死後去向。按佛教說法,人臨死時的意識,處于從清醒向不清醒迅速過渡之間,非如平時意識之清晰、能自主,全由業力決定。
臨終一念所決定的死後去向,大略是在善心中死者生于善道,惡心中死者生于惡道。《楞嚴經》卷八把臨終時能決定死後去向的意念分爲“想”與“情”兩種。“想”,原義爲觀念、思考、想象,這裏蓋指精神層面的、向上的、善的想望,“情”則指感官感情層面的、向下的、惡的低層次動物性欲求。情、想二極,略有中國哲學陰陽二極的意味。按想與情的不同比例,可判斷死後的去向:“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那純粹思考道和善者,必然生天;若兼具福慧和往生淨土信願的佛教徒,則可隨願往生于十方諸佛的淨土。次一等的,“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爲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地行羅刹,遊于四天,所去無礙。”再次一等,“情、想均等,不飛不墮,生于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想均等中,想心明晰、理性勢強的生爲聰明人,情欲重些的則爲人魯鈍。再下,“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爲毛群,輕爲羽族,”情多于想,情重些的墮爲披毛的獸類,情輕些的墮爲能飛的鳥雀;若七分情叁分想,臨終會自見沈下水輪,生于猛火之中,成爲常被饑餓之火焚燒的餓鬼;九分情一分想,則見墮入火輪,身入風、火相交之處,墮于有間、無間二種地獄;純情無想即沈墜入最苦的阿鼻地獄。
該經同卷還說:“一切衆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謂衆生都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心識生起煩惱而造惡業,其所招致的死後惡報,表出于瀕死經驗,是從起惑造業的六識屏幕上顯現。若平生由見(眼識)貪色等而造惡業,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平生由耳識造惡業,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從大水中墮入無間地獄;平生由舌識貪味造惡業,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焰熾燃,遍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鐵網,頭下腳上,墮入無間地獄;平生由貪著觸覺造惡業,“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複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刹手執槍矛,驅入城門,向無間獄。”平生由意識計慮而造惡業,“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此類將墮入地獄的臨終經驗,佛經中稱爲“地獄相現”。《淨度叁昧經》則說:“生天墮獄,臨命終時,各有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得其果報。”
亡者的臨終主觀經驗和神識去向,也可從其外在的表征驗知,如《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列舉將生于六道的臨終迹相:將生天道者,有起憐愍心、善心、歡喜心、正念現前、無諸臭穢、鼻不欹側、心無恚怒、于家財妻子眷屬心無愛戀、眼色清淨、仰面含笑想念天宮來迎十種相。將生于人道也有十種相:生善念、身無痛苦、憶念父母、憐愍愛視妻子兒女、于善惡心不錯亂、其心正直不谄、知父母親屬之護念、贊歎感謝親人等的照護管理、遺囑家事、生淨信佛法僧之心。將生餓鬼十相:好自舐唇、身熱如火、常患饑渴好說飲食、張口不合、兩目幹枯、無小便、遺漏大便、右膝先冷、右手常拳。將生畜生道有五種相:愛染妻子貪戀不舍、踡手足指、遍體流汗、出粗澀聲、口中嚼沫。將墮地獄有十五相:惡眼瞻視眷屬、舉兩手扪摸虛空、不聽善友勸誡、悲號啼泣嗚咽流淚、遺失大小便、閉目不開、常覆頭面、側臥吃喝、身口臭穢、腳膝戰動、鼻粱欹側、左眼瞤動、兩目變赤、撲面(倒伏)而臥、踡身左脅著地而臥。
四、壽暖識之解體與死後去向之驗知
佛經說,人的生命是壽(壽命)、暖(體溫、生命熱量)、識(心識)叁要素的結合體,臨終之際,叁者解體,即爲死。叁者的解體,實際上是暖與識的分離。《俱舍論》卷十分死爲頓、漸兩種,頓死者,“意識、身根忽然總滅,”意識與生命活動在刹那間中斷。漸死者,身內水、火、風叁大元素增盛,觸及遍布全身、形相甚小的“末摩”(相當于感覺神經的作用),令身體失去感覺,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非如斬薪令成兩段”,至于意識,則與暖熱同時存在,同時離身,根據暖熱在身上最後消失的部位,便可驗知亡者神識離身的出口,據此可知其死後去向。據說生惡道者,識與暖熱從上往下走,最後出口若在肛門,則生餓鬼道,在左膝生畜生道,在足下墮于地獄。生善道者,識與暖熱從下往上走,最後從臍而出者,生于人道,從眼出生天,從頂上出則超凡入聖或往生佛國淨土,有“頂聖眼天生,心人臍修羅,肛鬼膝畜生,雙足墮地獄”之偈。也有說將生人中識滅于臍,生天及阿羅漢識滅于心(《俱舍論》)。《瑜伽師地論》說識與暖最後滅處,即是人最初托生的入口肉團心(心髒),從肉團心或往上生善道,或往下墮惡道。藏密一般說暖與識最後由眉際滅,生色界天,由眼滅,生人,由耳滅,生阿修羅,由鼻滅,生藥*,由口滅,生餓鬼,由臍孔滅生欲界天,由密處(會陰)滅生畜生,由肛門滅生地獄。
第二節 藏密所說臨死諸相
在主要流傳于康藏地區的晚期佛教密乘無上瑜伽部典籍中,對人臨死時的身心變化規律,數說更爲詳悉,爲密法中臨死解脫法的重要內容。據《大幻化網導引法》、《明行道六成就法》等所述,密法有關死相(死亡情狀)之說,依死亡之進程,分遠死相、近死相、最近死相叁個階段,識別各階段的死亡征兆,叫“辨死相”。
遠死相,死期尚較遠,有外、內、密叁相。外死相者,如夢見有人導遊花園,園中之花盡赤,或夢見騎驢往南方,及去加格采摘紅花等。內死相者,如手按兩耳及牽引手指而無聲、瞳孔中不現人、物之影等。密死相者,如二鼻孔中換氣不調勻、氣唯從一孔中出,性情突變、愛憎陡變,重病突然好轉(回光遲照)等。
近死相,即死期已至,不可挽回。如耳失聽覺六日後死,舌失味覺五日後死,目失視覺四日後死,鼻失嗅覺叁日後死,身失觸覺二日後死,無精血一日後死。又鼻兩邊收縮,舌黑枯,…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五章 死亡、死後與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