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五章 死亡、死後與出生▪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即將死亡的征兆。

   《大密妙義深道六法》附由行氣、失覺判定死期之法,如下表所示。

   行氣期、失覺狀   │死 期

   ───────────────────┼───────────────

   單右鼻行氣一晝夜   │叁年零一月半

   單右鼻行氣五、十、十五、廿五晝夜  │叁年、二年、一年、六月、叁月

   單右鼻行氣六日至一年  │二月、一月、半月、五日、叁日

   單左鼻行氣一晝夜   │叁年零一月半

   單左鼻行氣叁晝夜   │二年半

   單左鼻行氣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晝夜│27月、24月、20月、18月、15月

   單左鼻行氣廿一、廿四、廿七、叁十晝夜 │十二月、九月、六月、叁月

   耳失聽覺    │六日

   舌失味覺    │五日

   目失視覺    │四日

   鼻失嗅覺    │叁日

   身失觸覺    │二日

   無精血    │一日

   最近死相,即臨終瀕死時的身心變化,此分粗質收滅、細質收滅、極細質收滅叁個階段。

   粗質收滅,乃最初死亡時,生理功能壞滅,並伴隨有相應的心理變化,詳分爲二十個步驟:1.收色蘊(肉身),身體衰弱,精疲力盡;2.收大圓鏡智,心不明覺,意識暗昧;3.收地大,身體枯瘦;4.收眼根,視察不明,眼珠不能轉動;5.收色,容顔光澤消失殆盡;6.收受蘊,感覺漸失;7.收平等性智,不能分別苦、樂及不苦不樂;8.收水大,汗與唾液幹涸;9.收耳根,聽覺失靈;10.收聲,不聞自他之聲;11.收想蘊,思想停止活動;2.收妙觀察智,連親人近侍亦不能辯識;13.收火大,不能消化飲食;14.收鼻根,呼吸斷續遲緩;15.收嗅,不辨自身臭穢;16.收行蘊,身體不能動作;17.收成所作智,不知作事與所需;18.收風大,身中十種氣各各歸于本所住處;19.收舌根,舌短而粗大;20.收味,味覺喪失。

   其次收細質,指身中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的收攝,此分四步:

   1.地收入水。外現身不能動,不能自持,自覺天地崩潰,沈重不堪,明顯的視覺影像消失(“光消滅”),其時周身的氣開始向心輪(兩乳中點後脊骨內)收攝,內見如縷縷煙霧之相。

   2.水收入火。外現汗、唾液等幹涸,內見如陽焰(陽光被反射在路上閃動如火焰)之相。

   3.火收入風。外現體熱由手足端向心部收攝,內見如螢火之微光。

   4.風收入識。外現呼吸由出多入少到完全停止(斷氣),是時作惡業者受諸痛苦。內見如燈光朗燃、不被風所搖動之相。

   以上四相,或依次出現,也可能在短暫時間內頓然俱現。《明行道六成就法》則說當斷氣之後,神識與生命能量(氣)尚留體內之際,會生起能感知到的境相:覺外如日光之明,內如煙霧,稱“光”境;繼而覺外如日光照射,內如流螢明滅,稱“燃”境;不久轉爲外覺如月蝕日之時日中所現黑月光影,內覺如油燈外蒙半透明燈罩,稱“持”境;繼而由持境轉入本有心光顯現的“淨光明”境。

   《大幻化網導引法》謂在細質收滅之後,還有四種極細質(身中最極攝細的微觀質料)收滅之相(極細質收滅相):

   1.識收入現。見如無雲晴空月光皎潔,名“顯白道相”,亦稱“現”。

   2.現收入增。見如無雲晴空中朝陽初出時的淺橙色光明,稱“紅道相”,略稱“增”。

   3.增收入得。見如傍晚無雲晴空黃昏黑暗之相,是時知覺已失,名“暗黑道相”,略稱“得“。

   4.從無知覺中恢複知覺時。見如黎明晴空明湛之相,這時身中一切氣皆收攝于心輪內如黃豆大的明點“都帝”中,心則離一切粗細分別,呈露出尚未被分別識心遮蓋的本有心地,名“死光明”,亦稱“空”。

   現、增、得、空四相,與前地收入水等四相,合稱“臨死八相”,爲各種無上部密典中共同披露的瀕死經驗,根據八相最後豁露本來心地光明的原理,設計有“中陰成佛”的密法。

   《大幻化網導引法》還說臨死時有“血點叁擊”的微細征兆,當身中血點被擊命根時,口眼翻成灰色,氣出僅一肘許;至血點二擊,則頭俯下,氣出一箭;血點叁擊,喉中格格作響,氣出四尺,外氣斷。最後氣入于識,忽然暈絕,是爲內氣脫斷的反應。

   第叁節 “中有”情狀

   中有,梵文爲Antara-bhava,舊譯“中陰”,意謂從死後到再生之間的五陰(身心),《大乘義章》卷八解譯:“兩身(前後世)之間所受陰形,名爲中有。”《俱舍論》卷八說:“死生二有中,五蘊名中有。”中有亦名健達縛(Gandhava),或譯乾闼婆,意爲食香、尋香,原爲古印度神話中一種以香(氣味)爲食的鬼神,佛教列爲天龍八部之一。《新婆沙論》解釋說,中有亦名健達縛,是因爲它也以“食香而存濟”,這僅指欲界中有而言。與中國習俗以人死爲鬼不同,佛教一般說人死後先經中有階段,即使墮于餓鬼,也得經中有而往,有一個生于餓鬼的過程,生,當然也可以理解爲一種身心上大的變化。《俱舍論》卷十列舉中有異名五種:一意成,謂由意識所成;二求生,謂常喜尋求當生之處;叁食香,以氣味爲食;四中有,前後二生之間的過渡階段;五名起,謂即將受生,暫時而起。

   在《雜阿含》、《七有經》、《掌馬族經》、《五不還經》等原始教典中,即有人死後曆中有之說,大乘經說有中陰者甚多。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七有偈說:“應知諸超中,衆生種種身,胎卵濕生等,皆隨中有生。”謂一切衆生皆從中有而生,當然死後應必有中有階段。《涅槃經·師子吼品》更詳說中有,比喻從現世的五蘊生中有五蘊,“如印印泥,印壞文成”,中間沒有間斷,如同燈滅而暗生,燈亮而暗滅。但也並非所有衆生都必經中有,上善(生無色界天等)、重惡(徑墮地獄)人不經中有,其余必經。《大智度論》卷十二說:“中陰身無出無入,譬如燃燈,生滅相續,不常不斷。”謂中有的性質,也和現前的五蘊一樣,生滅相續而非斷滅,從本有生中有,就像燈焰之相續;但也沒有一個自在不變的東西從本有搬到中有,中有也是一個生滅相續的過程,無常無我,故說非常。

   佛滅百年至五百年間分裂出的佛教諸部派,對中有之有無問題發生了異議。其中大衆部、化地部、分別說部、南傳上座部等,主張無中有;東山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主張有中有,《俱舍論》卷八論證中有必有說:

   現見世間相續轉法,要處無間刹那續生,且如世間谷等相續,有情相續,理亦應然,刹那續生,處必無間。”

  觀世間一切相續而生的事物,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相續,就像稻子等植物,從發芽、生長、開花、結實,中間不可能有所間斷。衆生生死相續也應如此,死後應從臨終最後一念不間斷地生起死後的五蘊——即中有。《瑜伽師地論》卷一說生起中有的直接動力,是長時間所慣習的“我愛”,被這種形成和維系以自我爲中心生命的力量所驅動,臨終時會怕我將一死永滅,由此生起中有。

   關于中有的形狀、生活方式、行爲方式、功能、去向等,《俱舍論》有一首偈頌總結:

   “此一業引故,如當本有形。本有謂死前,居生刹那後。同淨天眼見,業通疾、具根,無對、不可轉,食香非久住;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天首上叁隱,地獄頭上下。”

   中有形狀:與本人“本有”(死前)形貌相同,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身高如五、六歲孩童;行路時作“環走”狀(大概有似時裝模特兒小姐的表演步法)。一說中有前期現前世形貌,後期現後世身形。其體質由“微細四大”(微觀層次的物質)構成,非凡夫肉服所能見,唯有同類中有互相間,及修得淨天眼的人能見。正量部說天道中有能見下五道中有,人之中有能見除天道以外的其余四道中有。中有的顔色,唯有黑白二種,造惡業者的中有如黑羺光、黑暗夜,作善業者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或說將生地獄者的中有如炭黑色,將生餓鬼中有如煙色,將生畜類中有如水色,將生欲界天、阿修羅及人道的中有如金色,色界天中有白色。又說將入地獄之中有,頭下足上倒栽入地獄;將生天之中有,頭上足下上升天界,其余中有皆如人直立行走。

   中有大抵以香(氣味)爲食,其中有福者食用故歆祭供的飯食花果等的悅意氣味,無福者食用糞穢、臭爛食物的穢濁氣味。一說色界中有離“段食”(一頓一頓吃),欲界中有必資段食。中有具由業力所決定的特定神通力,能遙見其所應去處,不論距離多麼遙遠,也能頃刻即到,高山石壁不能障礙。

   關于中有生存的期限,部派佛教諸師有四種看法:一說中有經少時便生往諸道;一說中有最多住七天即必定轉生;一說中有七日一死生,最多經七七四十九日,必定轉生;一說中有壽命無定限,隨其受生之緣而定,若不遇生緣,可住經長劫,亦不會死亡。藏密則多說中有若至七日尚不受生,即如暫時悶絕,昏迷而死,然後複生,如此經七番生死,至多至四十九日,必定受生。

   中有在死生之間,大概有無家可歸之感,其心境據稱甚爲孤寂淒苦,《雜阿含經》有偈說:“若住于中陰,自業受苦惱,長夜遠行苦.此苦不可說。”處于長夜遠行顛波無依的中有,其唯一的希望,大概便是快些找到歸宿。

   關于中有之業是否可轉的問題,據《大毗婆沙論》卷六九說,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爲中有業可轉,因一切業皆可轉故,即將生無間地獄之業,也有轉的可能;另一種看法認爲中有業不可轉,因爲其業極爲猛利,這是阿毗達摩諸論師的主張。

   第四節 《正法念處經》十七種“中有”

   《正法念處經》說六道衆生共有十七種“中陰有法”(中有的生存形式):

   1.人死將生天者,臨終見“樂相中有”…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五章 死亡、死後與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