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六章 心識與輪回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陳兵教授 著

  第六章 心識與輪回

   叁界六道的芸芸衆生,生死輪回的惡性循環,在佛家看來,無非是衆生自心所造所現,“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被奉爲大乘佛法的心要,爲千經萬論所反複宣說,按此,則如實認識輪回,揭破生死之謎的關鍵,在于如實認識自心;生死輪回現象的解釋,須通過對自心結構與功能的研究而建立。心識解析(心理分析),于是便成爲佛家生死輪回說的理論基石。

   第一節 生死唯由心所作

   衆生爲什麼落入既定的生命形類?爲什麼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壽數、習性、際遇?爲什麼會生了死、死了又生,對此類問題,佛教的回答十分明確:這一切既非上帝天神所造,亦非天地、山川、社會等外緣決定,亦非偶然,而是由衆生自心所造作。《雜阿含經》卷十載佛言:衆生心之複雜,過于那斑色鳥色彩斑駁的羽毛,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各種動物形類之別,唯是它們心之差別所致,心是生命形類狀貌的造作者,就像畫師們用彩色的顔料,隨意畫作種種形相。這個比喻見于多種佛經,以《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中的一首偈子流傳最廣:“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不僅衆生的身心,就是衆生所依存的整個世界或經驗世界,都是“心”這個技藝高明的畫師的作品。《五苦章句經》截佛言:“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爲。”謂衆生流轉于六道中,受不同的形貌,皆是自心所取、所造。《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說衆生之生死輪回,相續不盡,完全是由內在的主體心識爲因,由心識所決定,非由外在條件,這是說“萬法唯識”的重要理由。

   心怎樣造叁界六道、種種世間?答曰:由心起業,由業感果,落入了業力因果律所編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五蘊、業果、叁界六道。《正法念處經》雲:“心業畫師,業作衆生”,“心業畫師,自業畫作業果地分,種種異心,他處受苦。”衆生及其生死輪回,是心這個畫師用業畫成的作品。《華嚴經·十回向品》偈言:“一切世間之所有,種種果報各不同,莫不皆由業力成。”這是佛家諸乘諸宗共同宣說的“業感緣起論”。

   第二節 心的功能

   心如何造業?這須從心的性能和心如何發揮其性能兩方面觀察。

   從心的性能講,心本具有能造各種業的功能。佛典中常說的“心”,梵文爲質多(citta),意爲“集起”,即各種功能的集合體。關于心的功能,佛家諸乘諸宗共同說有根本功能(“心法”)和附屬功能(“心所法”)兩類,根本功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相當于心理學所言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及意識的功能。這六種識雖爲造業之本,但本身並無善惡屬性,非直接造業、引起生死輪回的罪魁禍首。直接造業者,爲根本功能附屬、派生的“心所法”——心所具有的東西。分析最細密的大乘法相唯識學,把心所法分爲六類(位)、五十一種。

   一、遍行心所法

   在一切心理活動中都普遍生起的心識功能,共有五種:1.觸,心識的門戶主動打開,接觸外境而開始認識活動。2.作意,即注意,主動地發起某種心識活動。3.受,接受、領納、感受,包括樂、苦、不苦不樂叁類感覺、感受。4.想,“謂于境取相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成唯識論》卷叁)意識分別接收到的信息,形成知覺、概念、觀念。5.思,“謂令心造作爲性,于善品等役心爲業。”意識發起思考、審慮等運作,這即是叁業中的意業,爲造身口二業的先行官。

   二、別境心所法

   只在個別情況下發起的心理活動,也有五種;1.欲,意欲、欲望、希求。2.勝解,決定的見解、看法。3.念,“于所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成唯識論》卷五),即記著某種東西而不忘失。4.定,梵文“叁摩地”(Samadhi),指對所觀察、想象的某種對象恒久持續專注不散,多由修禅定、瑜伽、氣功而達到。5.慧,“于所觀境,簡擇爲性”,能正確判別是非,決定取舍。

   叁、善心所法

   從所産生的倫理效應、社會效益而言,對自他的今生、後世都有益無害的心理活動。《成唯識論》卷五解釋:“能爲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善心所法有十一種:1.信,“謂于實德,能信忍樂欲,心淨爲性”(《成唯識論》卷六),對于真實東西的確信喜樂,主要指對佛、法、僧叁寶功德的確信,這種信又分兩種:因信賴人而信其所說之理,名“仰信”、“深信”,梵文舍椤馱(sradha);因自己對其理解而確信不疑,名“解信”,梵文阿毗目佉(Abhimukh)。2.慚,因自己的過錯而慚愧內疚。3.愧,因犯有過錯而感差愧,無顔對人。4.無貪,不貪著財色名利等世俗之物。5.無嗔,心平氣和,具容忍性,不起惱怒憤恨。6.無癡,認同佛法的因果報應、緣起無我之理,沒有黑暗愚癡的蒙蔽。7.精進,作善事時堅毅不懈、堅忍不拔、奮進不已。8.輕安,安恬輕快,離人欲的躁動,無思想負擔,爲修禅定的效應,分身輕安、心輕安兩個方面。9.不放逸,嚴格要求、約束自己。放逸,即放縱,不受任何拘束。10.行舍,舍棄能擾亂心靈的煩惱妄念,令自心平靜安然。11.不害,不損害衆生。

   四、根本煩惱

   煩惱,梵語吉隸舍(Klesa),是佛書中用得極多的一個術語,爲令心煩亂不安之義,《大智度論》卷七解釋:“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爲煩惱。”《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被佛學認爲是有損無益的、惡的心理活動,有“漏”、“結”、“使”、“纏”等異稱。佛典中所舉煩惱有“叁毒”、“十使”、“八纏”、“九結”乃至百八煩惱等,其中能爲一切煩惱生起之根本者,稱根本煩惱,有六種:1.貪,貪著愛戀、占有欲。2.嗔,惱怒怨恨。3.癡,“于諸事理,癡暗爲性”(《成唯識論》卷六),指對佛學所說宇宙萬物的其實本面、真理實事——因果業報、緣起無我等的無知。4.慢,高傲自大。5.疑,懷疑,專指對佛法僧叁寶,對佛法真實義理狐疑不信。6.惡見,“于諸谛理,顛倒推度,染慧爲性”(《成唯識論》卷六),指由推理錯誤而形成的不符真實、有害的見解,主要指違背佛學緣起法則的斷見、常見等。

   五、隨煩惱

   伴生根本煩惱而起的附屬煩惱、副煩惱,其害處比根本煩惱要小,共二十種:1.忿,心中氣憤不平,怒形于色。2.恨,怨恨,記恨在心,耿耿于懷。3.覆,掩飾過錯。4.惱,由忿恨而惱怒狠毒。5.嫉、妒嫉。6.悭,悭吝不施。7.诳,詐騙。8.谄,谄媚陰險,不正直。9.害,損惱衆生。10.驕,驕傲。11.無慚,自有過錯不知慚恥。12.無愧,自有過錯,心無慚愧,厚顔無恥。13.掉舉,掉爲左右搖動,舉爲上下動蕩,掉舉謂念頭動蕩不定,浮想聯翩,爲修定的障礙。14.昏沈,心晦暗不明,昏昏如睡,亦爲修定的大障。15.不信,信的反面,不信佛法僧叁寶的真實功德等實理實事。16.懈怠,精進的反面。17.放逸,不放逸的反面。18.失念,忘失正念,主要指禅定中忘失所現之境。19.散亂,雜念衆生,亂無頭緒,爲修定的粗障。20.不正知,不正確、錯謬的見解。

   六、不定心所法

   善惡屬性隨緣而不定,有四種:1.悔,後悔。2。眠,睡眠。3.尋,“于意言境,粗轉爲性”(《成唯識論》卷六),爲對某一問題較粗的思察、推究、尋思,就像尋找一件所需要的東西一樣尋找答案。4.伺,“伺謂伺察,令心勿遽,于意言性,細轉爲性”,是一種深度思察,意識深處有一懸而未決的問題,在等待答案的出現,有如獵人在等待獵物的出現。以上四種心理活動,既可爲善,又可爲惡。如悔,若有過錯追悔,爲善,若做了好事後悔白做等,是爲惡。

   關于心的性能,佛教密乘還有其它說法,如《大日經·住心品》列舉衆生的心爲一百六十種(“百六十心”);藏密說意識底層有“八十性妄”——八十種生來便有的具迷妄性的心理功能。

   正因爲衆生心識生來便具善、惡等性能,當遇到生活中的種種順緣逆緣時,便會自然生起善的心理活動及煩惱、隨煩惱,由此造善惡等業,生善惡果報,墮于叁界六道的輪轉中。從人性論角度,佛家的心識功能說,可謂一種善惡並具的人性論。

   第叁節 業從惑起

   心如何發揮其功能,造出能招致生死苦果的有漏善惡業?答曰:由惑起業,由業生苦,惑->業->苦叁者循環不休,爲佛學業感緣起論的大綱。《成唯識論》卷二說:“生死的相續,由惑、業、苦。”

   惑,即迷惑,謂能迷惑人使不識真實的事理。《大乘義章》卷五解釋:“能惑所緣,故稱爲惑。”惑,一般被解釋爲煩惱的總稱。諸煩惱中,尤以貪、嗔、癡叁種根本煩惱,爲造殺、盜、淫等惡業,引起生死流轉的主要原因,被稱爲“叁毒”——叁種能害衆生慧命的毒藥。叁毒中的貪與嗔,往往緊密相連,有如陰陽,嗔恨終因貪愛而起,因爲愛某種東西,才會恨取得所愛的障礙。如因貪愛某位異性,必然嫉恨情敵;因貪圖權位,必然嫉恨政敵。貪愛,被佛學強調爲導致衆生輪回六道的直接原因。《法華經·方便品》:“諸苦所因,貪欲爲本。”《圓覺經》雲:“當知輪回,愛爲根本。”貪愛,大略可分爲欲愛、色愛、無色愛叁大層次,貪愛欲界的色聲香味觸等(欲愛)生于欲界,貪愛四禅定之“禅悅”(色愛)生色界,貪愛無色界四空定之寂靜(無色愛)生無色界。《成實論》卷十二說:“以愛淫欲故卵生胎生,貪香等味故受濕生,隨其所愛故起殷重業則受化生,故知四生皆由貪愛。”生于人中,則以*…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六章 心識與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