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是即将死亡的征兆。
《大密妙义深道六法》附由行气、失觉判定死期之法,如下表所示。
行气期、失觉状 │死 期
───────────────────┼───────────────
单右鼻行气一昼夜 │三年零一月半
单右鼻行气五、十、十五、廿五昼夜 │三年、二年、一年、六月、三月
单右鼻行气六日至一年 │二月、一月、半月、五日、三日
单左鼻行气一昼夜 │三年零一月半
单左鼻行气三昼夜 │二年半
单左鼻行气六、九、十二、十五、十八昼夜│27月、24月、20月、18月、15月
单左鼻行气廿一、廿四、廿七、三十昼夜 │十二月、九月、六月、三月
耳失听觉 │六日
舌失味觉 │五日
目失视觉 │四日
鼻失嗅觉 │三日
身失触觉 │二日
无精血 │一日
最近死相,即临终濒死时的身心变化,此分粗质收灭、细质收灭、极细质收灭三个阶段。
粗质收灭,乃最初死亡时,生理功能坏灭,并伴随有相应的心理变化,详分为二十个步骤:1.收色蕴(肉身),身体衰弱,精疲力尽;2.收大圆镜智,心不明觉,意识暗昧;3.收地大,身体枯瘦;4.收眼根,视察不明,眼珠不能转动;5.收色,容颜光泽消失殆尽;6.收受蕴,感觉渐失;7.收平等性智,不能分别苦、乐及不苦不乐;8.收水大,汗与唾液干涸;9.收耳根,听觉失灵;10.收声,不闻自他之声;11.收想蕴,思想停止活动;2.收妙观察智,连亲人近侍亦不能辩识;13.收火大,不能消化饮食;14.收鼻根,呼吸断续迟缓;15.收嗅,不辨自身臭秽;16.收行蕴,身体不能动作;17.收成所作智,不知作事与所需;18.收风大,身中十种气各各归于本所住处;19.收舌根,舌短而粗大;20.收味,味觉丧失。
其次收细质,指身中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收摄,此分四步:
1.地收入水。外现身不能动,不能自持,自觉天地崩溃,沉重不堪,明显的视觉影像消失(“光消灭”),其时周身的气开始向心轮(两乳中点后脊骨内)收摄,内见如缕缕烟雾之相。
2.水收入火。外现汗、唾液等干涸,内见如阳焰(阳光被反射在路上闪动如火焰)之相。
3.火收入风。外现体热由手足端向心部收摄,内见如萤火之微光。
4.风收入识。外现呼吸由出多入少到完全停止(断气),是时作恶业者受诸痛苦。内见如灯光朗燃、不被风所摇动之相。
以上四相,或依次出现,也可能在短暂时间内顿然俱现。《明行道六成就法》则说当断气之后,神识与生命能量(气)尚留体内之际,会生起能感知到的境相:觉外如日光之明,内如烟雾,称“光”境;继而觉外如日光照射,内如流萤明灭,称“燃”境;不久转为外觉如月蚀日之时日中所现黑月光影,内觉如油灯外蒙半透明灯罩,称“持”境;继而由持境转入本有心光显现的“净光明”境。
《大幻化网导引法》谓在细质收灭之后,还有四种极细质(身中最极摄细的微观质料)收灭之相(极细质收灭相):
1.识收入现。见如无云晴空月光皎洁,名“显白道相”,亦称“现”。
2.现收入增。见如无云晴空中朝阳初出时的浅橙色光明,称“红道相”,略称“增”。
3.增收入得。见如傍晚无云晴空黄昏黑暗之相,是时知觉已失,名“暗黑道相”,略称“得“。
4.从无知觉中恢复知觉时。见如黎明晴空明湛之相,这时身中一切气皆收摄于心轮内如黄豆大的明点“都帝”中,心则离一切粗细分别,呈露出尚未被分别识心遮盖的本有心地,名“死光明”,亦称“空”。
现、增、得、空四相,与前地收入水等四相,合称“临死八相”,为各种无上部密典中共同披露的濒死经验,根据八相最后豁露本来心地光明的原理,设计有“中阴成佛”的密法。
《大幻化网导引法》还说临死时有“血点三击”的微细征兆,当身中血点被击命根时,口眼翻成灰色,气出仅一肘许;至血点二击,则头俯下,气出一箭;血点三击,喉中格格作响,气出四尺,外气断。最后气入于识,忽然晕绝,是为内气脱断的反应。
第三节 “中有”情状
中有,梵文为Antara-bhava,旧译“中阴”,意谓从死后到再生之间的五阴(身心),《大乘义章》卷八解译:“两身(前后世)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俱舍论》卷八说:“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中有亦名健达缚(Gandhava),或译乾闼婆,意为食香、寻香,原为古印度神话中一种以香(气味)为食的鬼神,佛教列为天龙八部之一。《新婆沙论》解释说,中有亦名健达缚,是因为它也以“食香而存济”,这仅指欲界中有而言。与中国习俗以人死为鬼不同,佛教一般说人死后先经中有阶段,即使堕于饿鬼,也得经中有而往,有一个生于饿鬼的过程,生,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身心上大的变化。《俱舍论》卷十列举中有异名五种:一意成,谓由意识所成;二求生,谓常喜寻求当生之处;三食香,以气味为食;四中有,前后二生之间的过渡阶段;五名起,谓即将受生,暂时而起。
在《杂阿含》、《七有经》、《掌马族经》、《五不还经》等原始教典中,即有人死后历中有之说,大乘经说有中阴者甚多。如《大乘入楞伽经》卷七有偈说:“应知诸超中,众生种种身,胎卵湿生等,皆随中有生。”谓一切众生皆从中有而生,当然死后应必有中有阶段。《涅槃经·师子吼品》更详说中有,比喻从现世的五蕴生中有五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中间没有间断,如同灯灭而暗生,灯亮而暗灭。但也并非所有众生都必经中有,上善(生无色界天等)、重恶(径堕地狱)人不经中有,其余必经。《大智度论》卷十二说:“中阴身无出无入,譬如燃灯,生灭相续,不常不断。”谓中有的性质,也和现前的五蕴一样,生灭相续而非断灭,从本有生中有,就像灯焰之相续;但也没有一个自在不变的东西从本有搬到中有,中有也是一个生灭相续的过程,无常无我,故说非常。
佛灭百年至五百年间分裂出的佛教诸部派,对中有之有无问题发生了异议。其中大众部、化地部、分别说部、南传上座部等,主张无中有;东山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主张有中有,《俱舍论》卷八论证中有必有说:
现见世间相续转法,要处无间刹那续生,且如世间谷等相续,有情相续,理亦应然,刹那续生,处必无间。”
观世间一切相续而生的事物,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相续,就像稻子等植物,从发芽、生长、开花、结实,中间不可能有所间断。众生生死相续也应如此,死后应从临终最后一念不间断地生起死后的五蕴——即中有。《瑜伽师地论》卷一说生起中有的直接动力,是长时间所惯习的“我爱”,被这种形成和维系以自我为中心生命的力量所驱动,临终时会怕我将一死永灭,由此生起中有。
关于中有的形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功能、去向等,《俱舍论》有一首偈颂总结:
“此一业引故,如当本有形。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同净天眼见,业通疾、具根,无对、不可转,食香非久住;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隐,地狱头上下。”
中有形状:与本人“本有”(死前)形貌相同,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身高如五、六岁孩童;行路时作“环走”状(大概有似时装模特儿小姐的表演步法)。一说中有前期现前世形貌,后期现后世身形。其体质由“微细四大”(微观层次的物质)构成,非凡夫肉服所能见,唯有同类中有互相间,及修得净天眼的人能见。正量部说天道中有能见下五道中有,人之中有能见除天道以外的其余四道中有。中有的颜色,唯有黑白二种,造恶业者的中有如黑羺光、黑暗夜,作善业者的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或说将生地狱者的中有如炭黑色,将生饿鬼中有如烟色,将生畜类中有如水色,将生欲界天、阿修罗及人道的中有如金色,色界天中有白色。又说将入地狱之中有,头下足上倒栽入地狱;将生天之中有,头上足下上升天界,其余中有皆如人直立行走。
中有大抵以香(气味)为食,其中有福者食用故歆祭供的饭食花果等的悦意气味,无福者食用粪秽、臭烂食物的秽浊气味。一说色界中有离“段食”(一顿一顿吃),欲界中有必资段食。中有具由业力所决定的特定神通力,能遥见其所应去处,不论距离多么遥远,也能顷刻即到,高山石壁不能障碍。
关于中有生存的期限,部派佛教诸师有四种看法:一说中有经少时便生往诸道;一说中有最多住七天即必定转生;一说中有七日一死生,最多经七七四十九日,必定转生;一说中有寿命无定限,随其受生之缘而定,若不遇生缘,可住经长劫,亦不会死亡。藏密则多说中有若至七日尚不受生,即如暂时闷绝,昏迷而死,然后复生,如此经七番生死,至多至四十九日,必定受生。
中有在死生之间,大概有无家可归之感,其心境据称甚为孤寂凄苦,《杂阿含经》有偈说:“若住于中阴,自业受苦恼,长夜远行苦.此苦不可说。”处于长夜远行颠波无依的中有,其唯一的希望,大概便是快些找到归宿。
关于中有之业是否可转的问题,据《大毗婆沙论》卷六九说,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中有业可转,因一切业皆可转故,即将生无间地狱之业,也有转的可能;另一种看法认为中有业不可转,因为其业极为猛利,这是阿毗达摩诸论师的主张。
第四节 《正法念处经》十七种“中有”
《正法念处经》说六道众生共有十七种“中阴有法”(中有的生存形式):
1.人死将生天者,临终见“乐相中有”…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