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陈兵教授 著
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
佛典中把众生一期的生命,分为生有、本有、中有、死有四大阶段,这里的“有”,为生存、存在形式之义。生有,指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本有,指从出生至濒死的全过程,《俱舍论》颂云:“本有谓死前,居生刹那后。”中有,亦译“中阴”,指从死后到再生的中间过渡阶段;死有,指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状态。四有说的独特内容,是与人的出生、濒死、死后有关的生、中、死三有的情状。对这一与每个人密切关联、而谁也无法破解的谜,佛书中揭示颇悉。
第一节 死亡诸相
专门研究人死亡这一重大问题的“死亡学”(Thantology),建立还没有多少年,尚属幼稚。关于临死之际的生理变化,近现代医学还有较多揭示,至于濒死的心理、精神状况,作为旁观者实在是不易测知,佛典中对此有明确解答,其所述临死时身心变化的规律和主观体验,大略如下:
一、死有多种
《十二品生死经》载佛言:人的死亡差别,有十二种:无余死(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度于死(阿那含上生五不还天)、有余死(斯陀含死后尚须再生于人中一次)、学度死(须陀洹知晓如何修能超出生死)、无欺死、欢喜死、数数死、悔死(凡夫临死生种种追悔)、横死、缚着死、烧灼死、饥渴死。《瑜伽师地论》卷一总结诸说,将人的死亡分为三种情况:一寿尽死,即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尽死,生理上的寿限虽未到,却因福报已享尽,如贫穷困厄冻饿而死等;三非时死,又称“横死”,寿数未到,福亦未尽,而是因意外的原因导致早死,如遭车祸等。《佛说医经》把人非时死的原因总结为九种(“九横”):食过饱、食所不宜、宿食未消而又进食、性生活过度、不注意防护自身等。
二、濒死体验由业而异
《楞严经》卷八说:“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说人在临终时,身中暖热未尽前,心中会顿然快速显现一生所作的善、恶业。因人所作善恶业不同,濒死经验有种种差异。《瑜伽师地论》卷一大体分为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三类。善心死,谓由生平善业因缘,于临终之际,自忆先前所作令人心安理得、喜悦轻快的善事,或因有关人的在场和劝导等,使他陷入善的、幸福的回忆中,先是“粗想”(粗线条的回忆),接着转为“细想”(细微的回忆),然后转为“无记心”(无所忆念,平安坦然),从此命终。不善心死,谓由作恶因缘,或有关的人、境物的触发,回忆起生平所作恶事及与烦恼相关联的事,生起贪、嗔、邪见等恶心,也是从粗想转为细想,从细想中命终。无记心死,谓由某种因缘,临终时什么也不回忆,在非善非恶、无所思念的无记心中死去。三种死的区别,是“善心死时,安乐而死,无极苦受逼迫于身”,“见不乱色相”(看见不会扰乱安乐心的情境),“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见乱色相”;无记心死则即非安乐又非苦恼。临终所回忆到的,是生前多次重复,业力最强、印象最深的事,其余则不能记忆。关于临终时的痛苦,佛经中有多处描述,喻如生龟脱壳之痛,这大概仅指不善心死者而言。
三、临终一念决定死后去向
佛典中多处强调:临终一念,是能决定死后去向的增上缘,至为关键。如《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说:
“最后识为主,彼业因缘故,以此二缘,生分之中识心初起,或生地狱,或生畜生。”
谓临终一念(“最后识”)和重大善恶业,决定人死后生于何处。婆罗门教典《薄伽梵歌》中,也强调临终一念攸关死后去向。按佛教说法,人临死时的意识,处于从清醒向不清醒迅速过渡之间,非如平时意识之清晰、能自主,全由业力决定。
临终一念所决定的死后去向,大略是在善心中死者生于善道,恶心中死者生于恶道。《楞严经》卷八把临终时能决定死后去向的意念分为“想”与“情”两种。“想”,原义为观念、思考、想象,这里盖指精神层面的、向上的、善的想望,“情”则指感官感情层面的、向下的、恶的低层次动物性欲求。情、想二极,略有中国哲学阴阳二极的意味。按想与情的不同比例,可判断死后的去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那纯粹思考道和善者,必然生天;若兼具福慧和往生净土信愿的佛教徒,则可随愿往生于十方诸佛的净土。次一等的,“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再次一等,“情、想均等,不飞不堕,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想均等中,想心明晰、理性势强的生为聪明人,情欲重些的则为人鲁钝。再下,“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情多于想,情重些的堕为披毛的兽类,情轻些的堕为能飞的鸟雀;若七分情三分想,临终会自见沉下水轮,生于猛火之中,成为常被饥饿之火焚烧的饿鬼;九分情一分想,则见堕入火轮,身入风、火相交之处,堕于有间、无间二种地狱;纯情无想即沉坠入最苦的阿鼻地狱。
该经同卷还说:“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谓众生都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心识生起烦恼而造恶业,其所招致的死后恶报,表出于濒死经验,是从起惑造业的六识屏幕上显现。若平生由见(眼识)贪色等而造恶业,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平生由耳识造恶业,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从大水中堕入无间地狱;平生由舌识贪味造恶业,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燃,遍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铁网,头下脚上,堕入无间地狱;平生由贪着触觉造恶业,“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狮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矛,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平生由意识计虑而造恶业,“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此类将堕入地狱的临终经验,佛经中称为“地狱相现”。《净度三昧经》则说:“生天堕狱,临命终时,各有迎人,病欲死时,眼自见来迎……所见不同,口不能言,各随所作得其果报。”
亡者的临终主观经验和神识去向,也可从其外在的表征验知,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列举将生于六道的临终迹相:将生天道者,有起怜愍心、善心、欢喜心、正念现前、无诸臭秽、鼻不欹侧、心无恚怒、于家财妻子眷属心无爱恋、眼色清净、仰面含笑想念天宫来迎十种相。将生于人道也有十种相:生善念、身无痛苦、忆念父母、怜愍爱视妻子儿女、于善恶心不错乱、其心正直不谄、知父母亲属之护念、赞叹感谢亲人等的照护管理、遗嘱家事、生净信佛法僧之心。将生饿鬼十相:好自舐唇、身热如火、常患饥渴好说饮食、张口不合、两目干枯、无小便、遗漏大便、右膝先冷、右手常拳。将生畜生道有五种相:爱染妻子贪恋不舍、踡手足指、遍体流汗、出粗涩声、口中嚼沫。将堕地狱有十五相:恶眼瞻视眷属、举两手扪摸虚空、不听善友劝诫、悲号啼泣呜咽流泪、遗失大小便、闭目不开、常覆头面、侧卧吃喝、身口臭秽、脚膝战动、鼻粱欹侧、左眼瞤动、两目变赤、扑面(倒伏)而卧、踡身左胁着地而卧。
四、寿暖识之解体与死后去向之验知
佛经说,人的生命是寿(寿命)、暖(体温、生命热量)、识(心识)三要素的结合体,临终之际,三者解体,即为死。三者的解体,实际上是暖与识的分离。《俱舍论》卷十分死为顿、渐两种,顿死者,“意识、身根忽然总灭,”意识与生命活动在刹那间中断。渐死者,身内水、火、风三大元素增盛,触及遍布全身、形相甚小的“末摩”(相当于感觉神经的作用),令身体失去感觉,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非如斩薪令成两段”,至于意识,则与暖热同时存在,同时离身,根据暖热在身上最后消失的部位,便可验知亡者神识离身的出口,据此可知其死后去向。据说生恶道者,识与暖热从上往下走,最后出口若在肛门,则生饿鬼道,在左膝生畜生道,在足下堕于地狱。生善道者,识与暖热从下往上走,最后从脐而出者,生于人道,从眼出生天,从顶上出则超凡入圣或往生佛国净土,有“顶圣眼天生,心人脐修罗,肛鬼膝畜生,双足堕地狱”之偈。也有说将生人中识灭于脐,生天及阿罗汉识灭于心(《俱舍论》)。《瑜伽师地论》说识与暖最后灭处,即是人最初托生的入口肉团心(心脏),从肉团心或往上生善道,或往下堕恶道。藏密一般说暖与识最后由眉际灭,生色界天,由眼灭,生人,由耳灭,生阿修罗,由鼻灭,生药*,由口灭,生饿鬼,由脐孔灭生欲界天,由密处(会阴)灭生畜生,由肛门灭生地狱。
第二节 藏密所说临死诸相
在主要流传于康藏地区的晚期佛教密乘无上瑜伽部典籍中,对人临死时的身心变化规律,数说更为详悉,为密法中临死解脱法的重要内容。据《大幻化网导引法》、《明行道六成就法》等所述,密法有关死相(死亡情状)之说,依死亡之进程,分远死相、近死相、最近死相三个阶段,识别各阶段的死亡征兆,叫“辨死相”。
远死相,死期尚较远,有外、内、密三相。外死相者,如梦见有人导游花园,园中之花尽赤,或梦见骑驴往南方,及去加格采摘红花等。内死相者,如手按两耳及牵引手指而无声、瞳孔中不现人、物之影等。密死相者,如二鼻孔中换气不调匀、气唯从一孔中出,性情突变、爱憎陡变,重病突然好转(回光迟照)等。
近死相,即死期已至,不可挽回。如耳失听觉六日后死,舌失味觉五日后死,目失视觉四日后死,鼻失嗅觉三日后死,身失触觉二日后死,无精血一日后死。又鼻两边收缩,舌黑枯,…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