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P4

  ..续本文上一页见湖中雌雄鸿雁在水面互相追逐

   ────┼───────────────────────────

   南赡部洲│见宫室壮丽堂皇

   ────┼───────────────────────────

   西牛贺洲│见湖滨牛马,牝牡合群

   ────┼───────────────────────────

   北俱卢洲│见湖滨树木四绕,牲畜成群

   ────┼───────────────────────────

   阿修罗 │见悦目林树,或见火圈相向旋舞

   ────┼───────────────────────────

   畜生  │见山穴石窟,地有深洞,烟雾弥漫

   ────┼───────────────────────────

   饿鬼  │见原野荒无人烟,林木不生,地裂浅孔,或见空林,衰草枯根

   ────┼───────────────────────────

   地狱  │闻歌声悲哀凄切,身坠其中不可抗拒,见黑暗无间,

   │屋宇散布,黑白交错,遍地陷阱,道路昏暗。

   ────┴───────────────────────────

   显密佛典,皆一再强调中有如同梦境,一切所见所闻,皆是自己心识变现,然生前未经佛法之切实修行而得了悟者,必视为实有,便难免被业力牵引,受中有凄楚之苦后,寻觅到归宿,再生于六道。

   第六节 “中有”投生及人之出生

   关于中有投生,尤其是投生于人中的情状,亦即人从何处来,父母未生前生命如何形成的问题,在《增一阿含经》、《大宝积经·入胎藏会》、《修行道地经》、《毗奈耶杂事》、《俱舍论》、《大毗婆沙论》、《瑜伽师地论》等多种大小乘佛典中,有着颇为明晰的解答。按其所说,人的出生,是各种条件合集的结果,所需诸条件中若缺一件,便不能成胎,而诸条件中最为重要、为各家学说所忽视者,即是中有之投生。佛典中所说的成胎条件,大略有以下诸项。

   1.父母及子女须有宿世所造能感得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之呆的业因。《瑜伽师地论》卷一说,若父母未曾有感得子女之业,或子女未作感得父母的业,或者父母所作为感得其他子女的业,子女所作为感得其他父母的业,或者虽有感得眷属之业而双方还各被其它业缘所牵,都不能形成血缘眷属关系。形成父母子女关系的业,大概以财物及感情上的债务酬偿居多,如《十二因缘经》说子女以三种因缘生:一者父母前世欠子女的钱,二者子女前世欠父母的钱,三者怨家。过去杭州城隍庙有副对联“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子女原宿债,讨债还债,有债方来“。当然,也并非天下父母子女皆属债主怨家,佛典中说也有因前世的深厚感情和善缘而结成的。另外,即使宿世有债务怨家关系,能否结为亲眷,互相间的福德是否相配,也很重要。《大宝积经》卷五五说:“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

   2.父母交合以时,生理上无缺陷。中有所投生的父母,必须由爱染心交合,交合适时,在“其母腹净,月期时至”(《毗奈耶杂事》卷十一)——在妇人腹中无胎、月经正常、受孕期内,交合才可怀胎。《善见毗婆沙津》卷六解释女人怀胎的生理说:“女人法,欲怀胎时,于儿胎(子宫)处生一血聚,七日而破,从此血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尽出者,以男精还复其处,然后成胎。”意谓在月经净后受精,方能成胎。佛书中还强调,即使男女按时交合,若双方在生理上有缺陷,如女方产房有风、热、血气闭塞、胎闭塞、内增结(肿瘤等)及各种畸形者,皆不能怀孕。而且,交合时须出“不净”(精液),“种子”(精子)亦须正常,“其精不清亦不浊,中适,不强亦不腐败,不为风寒众毒杂错”(《修行道地经》卷一)。《增一阿含经》还说,父母双方交合时性欲、情意配合不上.一方殷勤,一方冷淡,亦不怀孕。

   3.中有及时投入。与父母有宿世业缘,正当父母交合时投入的中有,是成胎不可或缺的条件,诸佛书中皆说,中有投生,必须在见到来世父母交合时,于父母身起贪爱的“颠倒想”,方由产门入胎。《瑜伽师地论》卷一说当父母“贪爱俱极”(达性高潮).“各出一摘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中阴身即投入其中。中阴在投入时的“颠倒想”,如《大毗婆沙论》卷七描述,当中有见其父母交合达高潮时,若于母身生贪,即于男生嗔,即:

   “作如是念:若彼丈夫离此处者,我当与此女人交会,作如是念已,颠倒想生,见彼丈夫远离此处,自见与女人和合,父母交会精血出时,便谓父精是自所有,见已生喜,而便迷闷,以迷闷故,中有稍重,已粗重已,便入母胎。”

   如此则形成男胎。若于男身生贪,则于母生嗔,自见已身与父交合,而迷闷入胎,生为女子。论中还说双胞胎是两个中有同入一胎,而有先后“先入胎者,必后出故”,应以后生者为长。至于已超出生死的“一生补处菩萨”(一生候补佛位),因已离男女**,所以在入胎时不从生门入,而从右胁入,无“颠倒想”。转轮圣王、独觉圣人,入胎虽无“颠倒想”,但也起淫爱,或无淫爱。《俱舍论》卷九说转轮圣王入胎时无倒想,正知入胎不知出、住;独觉圣人入胎正知入、住,不知出胎。

   佛典中还说,中有入胎时,因宿世业力,有逼迫其入胎的幻化境相现前,若无福德者,见寒风阴雨、大众愦闹等逼迫,寻找隐身之处,见草庵、草丛、林中、窟穴、墙根、篱间等,入内躲避,遂入母胎;有福德者则见避入高楼、殿阁,或闻悦耳的音乐,或登舒适的床座,而入于母胎。

   中有入胎后,若男胎,依母右胁,向背蹲坐;女胎则依母左胁,向腹而住。此说出《俱舍论》卷九等。

   中有入胎后到出生的过程,佛书中分为五位,称“胎内五位”:一、羯罗兰位(Kalalani),意译“和合“或“杂秽”、“凝滑膜”,指父母赤白二物最初和合成一团凝滑的东西;二、頞部昙位(Arbudain),意译“皰”,至二七一十四日,渐渐长成如疱疮之块形;三、闭尸位(pest),意译“血肉”,至三七日,渐成一团血肉之物;四、健南位(Ghana),意译“坚肉”、“凝厚”、“肉团”,至四七日,血肉渐坚实;五、钵罗奢佉位(Pra”sakha),意译“支节”、“形位”、“五支”,至五七日,渐具身首四肢,初具人形,如此渐长,直至出生。出生之后,又经婴孩、童子、少年、中年、老年五大阶段(“胎外五位”),最后走向死亡,由所造新业而经中有,入六道,如此循环不休。

   凡人入胎时起“颠倒想”后,即入昏昧不觉,有如熟眠的状态,唯有神识及业的种子潜藏于胎中,促使胎儿长成,成胎后渐有低级感觉,而无意识,及至出生与婴儿位,皆无记忆。经过这一阶段的昏昧和身心的巨大变化,前世所历,自然忘得一干二净。据说就是依佛法修行而永断三界生死,达罗汉、缘觉及菩萨位的圣人,若投人胎,出生后尚未必能不昧前生,有“声闻犹昏隔阴(或作初果犹昏隔阴),菩萨尚昧出胎”之说,只有圆满觉悟的佛陀,才能于入、住、出胎皆不迷昧,了了自忆前生宿世。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