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湖中雌雄鴻雁在水面互相追逐
────┼───────────────────────────
南贍部洲│見宮室壯麗堂皇
────┼───────────────────────────
西牛賀洲│見湖濱牛馬,牝牡合群
────┼───────────────────────────
北俱盧洲│見湖濱樹木四繞,牲畜成群
────┼───────────────────────────
阿修羅 │見悅目林樹,或見火圈相向旋舞
────┼───────────────────────────
畜生 │見山穴石窟,地有深洞,煙霧彌漫
────┼───────────────────────────
餓鬼 │見原野荒無人煙,林木不生,地裂淺孔,或見空林,衰草枯根
────┼───────────────────────────
地獄 │聞歌聲悲哀淒切,身墜其中不可抗拒,見黑暗無間,
│屋宇散布,黑白交錯,遍地陷阱,道路昏暗。
────┴───────────────────────────
顯密佛典,皆一再強調中有如同夢境,一切所見所聞,皆是自己心識變現,然生前未經佛法之切實修行而得了悟者,必視爲實有,便難免被業力牽引,受中有淒楚之苦後,尋覓到歸宿,再生于六道。
第六節 “中有”投生及人之出生
關于中有投生,尤其是投生于人中的情狀,亦即人從何處來,父母未生前生命如何形成的問題,在《增一阿含經》、《大寶積經·入胎藏會》、《修行道地經》、《毗奈耶雜事》、《俱舍論》、《大毗婆沙論》、《瑜伽師地論》等多種大小乘佛典中,有著頗爲明晰的解答。按其所說,人的出生,是各種條件合集的結果,所需諸條件中若缺一件,便不能成胎,而諸條件中最爲重要、爲各家學說所忽視者,即是中有之投生。佛典中所說的成胎條件,大略有以下諸項。
1.父母及子女須有宿世所造能感得父子(女)、母子(女)關系之呆的業因。《瑜伽師地論》卷一說,若父母未曾有感得子女之業,或子女未作感得父母的業,或者父母所作爲感得其他子女的業,子女所作爲感得其他父母的業,或者雖有感得眷屬之業而雙方還各被其它業緣所牽,都不能形成血緣眷屬關系。形成父母子女關系的業,大概以財物及感情上的債務酬償居多,如《十二因緣經》說子女以叁種因緣生:一者父母前世欠子女的錢,二者子女前世欠父母的錢,叁者怨家。過去杭州城隍廟有副對聯“夫婦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子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當然,也並非天下父母子女皆屬債主怨家,佛典中說也有因前世的深厚感情和善緣而結成的。另外,即使宿世有債務怨家關系,能否結爲親眷,互相間的福德是否相配,也很重要。《大寶積經》卷五五說:“若父母尊貴有大福德,中陰卑*,或中陰尊貴有大福德,父母卑*,或俱福德,無相感業,若如是者,亦不受胎。”
2.父母交合以時,生理上無缺陷。中有所投生的父母,必須由愛染心交合,交合適時,在“其母腹淨,月期時至”(《毗奈耶雜事》卷十一)——在婦人腹中無胎、月經正常、受孕期內,交合才可懷胎。《善見毗婆沙津》卷六解釋女人懷胎的生理說:“女人法,欲懷胎時,于兒胎(子宮)處生一血聚,七日而破,從此血出,若血出不斷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盡出者,以男精還複其處,然後成胎。”意謂在月經淨後受精,方能成胎。佛書中還強調,即使男女按時交合,若雙方在生理上有缺陷,如女方産房有風、熱、血氣閉塞、胎閉塞、內增結(腫瘤等)及各種畸形者,皆不能懷孕。而且,交合時須出“不淨”(精液),“種子”(精子)亦須正常,“其精不清亦不濁,中適,不強亦不腐敗,不爲風寒衆毒雜錯”(《修行道地經》卷一)。《增一阿含經》還說,父母雙方交合時性欲、情意配合不上.一方殷勤,一方冷淡,亦不懷孕。
3.中有及時投入。與父母有宿世業緣,正當父母交合時投入的中有,是成胎不可或缺的條件,諸佛書中皆說,中有投生,必須在見到來世父母交合時,于父母身起貪愛的“顛倒想”,方由産門入胎。《瑜伽師地論》卷一說當父母“貪愛俱極”(達性高潮).“各出一摘濃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爲一段,猶如熟乳凝結之時”,中陰身即投入其中。中陰在投入時的“顛倒想”,如《大毗婆沙論》卷七描述,當中有見其父母交合達高潮時,若于母身生貪,即于男生嗔,即:
“作如是念:若彼丈夫離此處者,我當與此女人交會,作如是念已,顛倒想生,見彼丈夫遠離此處,自見與女人和合,父母交會精血出時,便謂父精是自所有,見已生喜,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稍重,已粗重已,便入母胎。”
如此則形成男胎。若于男身生貪,則于母生嗔,自見已身與父交合,而迷悶入胎,生爲女子。論中還說雙胞胎是兩個中有同入一胎,而有先後“先入胎者,必後出故”,應以後生者爲長。至于已超出生死的“一生補處菩薩”(一生候補佛位),因已離男女**,所以在入胎時不從生門入,而從右脅入,無“顛倒想”。轉輪聖王、獨覺聖人,入胎雖無“顛倒想”,但也起淫愛,或無淫愛。《俱舍論》卷九說轉輪聖王入胎時無倒想,正知入胎不知出、住;獨覺聖人入胎正知入、住,不知出胎。
佛典中還說,中有入胎時,因宿世業力,有逼迫其入胎的幻化境相現前,若無福德者,見寒風陰雨、大衆愦鬧等逼迫,尋找隱身之處,見草庵、草叢、林中、窟穴、牆根、籬間等,入內躲避,遂入母胎;有福德者則見避入高樓、殿閣,或聞悅耳的音樂,或登舒適的床座,而入于母胎。
中有入胎後,若男胎,依母右脅,向背蹲坐;女胎則依母左脅,向腹而住。此說出《俱舍論》卷九等。
中有入胎後到出生的過程,佛書中分爲五位,稱“胎內五位”:一、羯羅蘭位(Kalalani),意譯“和合“或“雜穢”、“凝滑膜”,指父母赤白二物最初和合成一團凝滑的東西;二、頞部昙位(Arbudain),意譯“皰”,至二七一十四日,漸漸長成如疱瘡之塊形;叁、閉屍位(pest),意譯“血肉”,至叁七日,漸成一團血肉之物;四、健南位(Ghana),意譯“堅肉”、“凝厚”、“肉團”,至四七日,血肉漸堅實;五、缽羅奢佉位(Pra”sakha),意譯“支節”、“形位”、“五支”,至五七日,漸具身首四肢,初具人形,如此漸長,直至出生。出生之後,又經嬰孩、童子、少年、中年、老年五大階段(“胎外五位”),最後走向死亡,由所造新業而經中有,入六道,如此循環不休。
凡人入胎時起“顛倒想”後,即入昏昧不覺,有如熟眠的狀態,唯有神識及業的種子潛藏于胎中,促使胎兒長成,成胎後漸有低級感覺,而無意識,及至出生與嬰兒位,皆無記憶。經過這一階段的昏昧和身心的巨大變化,前世所曆,自然忘得一幹二淨。據說就是依佛法修行而永斷叁界生死,達羅漢、緣覺及菩薩位的聖人,若投人胎,出生後尚未必能不昧前生,有“聲聞猶昏隔陰(或作初果猶昏隔陰),菩薩尚昧出胎”之說,只有圓滿覺悟的佛陀,才能于入、住、出胎皆不迷昧,了了自憶前生宿世。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五章 死亡、死後與出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