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之不定,只是說所作業的力弱,或有可能因其它強大障緣而難得生果,如植物種子成熟得不太好,或有可能會被破壞,便不一定能發芽生長,並不意味業因無報。
五、業由心生,回轉有道
以上四條規律,只是就業力因果的自然規律而言,說因必有果,業必有報。但人若知佛法,掌握了業力因果律,了徹業由心造,可由心轉的本質,再加上殊勝增上緣等“方便”,便可以利用因果律,便可以轉移、消除宿世所造惡業的果報。這一問題內涵頗深,留待後面作專節闡述。
第叁節 善惡果報與生死輪回
關于各種善、惡業各自所生的果報,佛經中有多種述說,通常說得最多的,是十善業、十惡業。《佛說十善業道經》說:“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邪見”,是名十善業道,反此則爲十惡業。其中前叁種爲身業,中間四種爲口業,後叁種爲意業,所謂“身叁口四意叁”,據《業報差別經》、《華嚴經·十地品》等所說,十善業、十惡業的現法果、等流果、異熟果、增上果大略如下:
1.不殺生(殺害有情識的衆生)而仁慈護生,現前得身常無病、壽命長遠、鬼神守護、無怨無瞋、無惡夢、心常慈安等報,得命終生天的異熟果,招致外物美好莊嚴、樹木花草光澤瑩潤、果實飽滿富有營養等增上果。反之,殺生惡業,現前得多病、短命、怨家侵損、心常不安、鬼神不護等報,感招生存環境惡劣、飲食不佳、果實成熟不好等增上果,命終墮于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罪畢後縱得生人,亦短命多病。
2.不偷盜(“不非與取”)而廉潔的善業,現前得資財豐饒、多人愛念、善名流布、處衆無畏等報,得命終生天的異熟果,感外界風調雨順、果實豐美等增上果。反之,偷盜惡業,則得國法治罰、惡名流布、衆人憎惡等現法果,墮叁惡道,後生于人中貧窮卑*等異熟果,幹旱少雨,果實朽壞幹枯等增上果。
3.不邪淫而貞潔的善業,得舉止安祥、心理平衡、世人稱贊、夫妻和諧等現法果,生天、人中,妻妾貞良的異熟果,生存環境潔淨優美的增上果。反之,邪淫惡業,得惡名流布、妻不貞良、家庭不和、身體羸弱等現法果,墮叁惡道、後生人中妻不貞良、眷屬不稱心的異熟果,所居之處穢惡不淨的增上果。邪淫,指不符所在社會倫理規範和衛生法則的兩性關系。
4.不妄語而實語的善業,得人所信敬、口常清淨等現法果,生于人天的異熟果,作事順遂的增上果。反之,妄語惡業,則得人不信賴、惡名流布等現法果,墮叁惡道、後生人中爲他所诳,多被誹謗的異熟果,務農經商等事業多不順利、人事不和等增上果,妄語,即說假話騙人。
5.不兩舌而常作和合語的善業,得眷屬稱心、人所擁戴、多良朋益友等現法果,生于人天的異熟果,所居之處平正等增上果。反之,兩舌惡業,則得人緣不好、多狐朋惡友等現法果,墮叁惡道、後生人中眷屬乖離、親知弊惡的異熟果,行住之處多險阻坑坎的增上果。兩舌,即挑撥離間。
6.不惡口而常作文明禮貌語的善業,得人所愛樂等現法果,生于人天的異熟果,所居之處安穩稱心的增上果。反之,惡口之業,得人不愛樂的現法果,墮叁惡道、生于人中常聞惡言、言多诤訟的異熟果,行止之處多荊棘毒刺、沙石瓦礫、土地幹涸鹽堿等增上果。惡口,指粗言惡語罵人傷人。
7.不绮語的善業,得智者所愛、多有威德等現法果,生于人天的異熟果,居處多果樹園林等增上果。反之,绮語惡業,得智者所棄、少威德之現法果,墮叁惡道、後生人中言無人受、言不明了之異熟果,所居處不可意的增上果。绮語,指說沒有實際用場的花言巧語、廢話,及誇大不實、色情淫穢之語。
8.不貪欲的善業,得福德自在、諸事順遂、心常安祥等現法果,生于人天的異熟果,謀事易成等增上果。反之,貪欲惡業,得所求不遂、多有怨家、心常不安等現法果,墮叁惡道、生于人中多欲無厭的異熟果,所有盛事漸漸衰減等增上果。貪欲,即營謀策劃,貪圖他人之所有。
9.不瞋恚而慈悲的善業,得心恒柔和、衆所尊敬等現法果,生于梵天的異熟果,遠離怨家恐怖的增上果。反之,瞋恚惡業,得身心不甯、多諸怨憎、人不敬愛等現法果,墮叁惡道、後生人中常被他人惱害的異熟果,生活環境多天災人禍、毒蟲猛獸盜賊等增上果。
10.不邪見而正見的善業,得福慧增長、常不作惡等現法果,生于人天、趨向佛法解脫之道的異熟果,環境平正優美的增上果。反之,邪見惡業,得增長諸惡、減損福慧等現法果,墮叁惡道、後生人中其家邪見、其心谄曲不直等異熟果,環境不安樂清淨等增上果。邪見,指不信叁寶、執無報等。
佛典中還說犯五戒等惡業,能引起五髒疾病的現法果報。龍樹《中觀寶鬘論》有一首偈頌,概括十惡業等的異熟果,頗爲簡明:
“殺生壽短促,害他損惱多,偷盜乏資財,邪淫多怨敵,妄言招誹謗,兩舌親乖離,粗語聞惡聲,绮語言失信,貪欲摧所求,瞋恚多恐怖,邪見生惡執,飲酒心狂亂,不施感貧窮,邪命逢欺诳,驕生卑種族,嫉故少威德,由忿形貌醜,不問智者愚,此果在人道,先當往惡趣,諸不善異熟,如前所宣說,一切善業報,翻彼而生起。”
此類宣揚叁世因果的偈頌中,傳頌最廣者數一首“十來偈”:“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者傲慢中來,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著眼于現實社會中人們各種不同命運的宿因。
《地藏菩薩本願經》縷述各種惡業所得的惡報說:邪淫者得生爲雀鴿鴛鴦之報,毀謗他人者得無舌瘡口之報,瞋恚者得醜陋殘廢報,悭恪者得所求不遂報,飲食無度者得饑渴咽病報,田獵恣情者得驚狂喪命報,悖逆父母者得天地災殺報,縱火燒山林者得狂迷取死報,後父後母對非親生子女惡毒虐待得被鞭撻毒害之反報,網捕雛鳥者得骨肉分離報,毀謗叁寶者得盲聾啞報,輕法慢教(指佛教)者得永處惡道報,破用僧寺常住財物者得億劫輪回地獄報,汙梵(清淨離欲之人)誣僧者得永在畜生報,湯火斬斫殺生者得輪回償命報,破戒破齋者得禽獸饑餓報,自高自大者得卑使下*報,兩舌鬥亂者得無舌多舌報,邪見者得生邊地(無佛教流傳的邊鄙之地)報,等等。這裏所說諸果報,主要指來生後世的異熟果。
佛學宣揚:驅動衆生在生死苦海中輪回不休、飽嘗種種苦果的,唯是自己所造的有漏善惡業力。《華嚴經·入法界品》雲:“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人間多諸惡緣,造惡墮落易,行善上進難,何況業有等流果,惡業等流,相續成習,惡性增殖,驅人墮入叁惡道,長劫難出。《無量壽經》說:“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諸惡業中,尤以殺、盜、邪淫叁種惡業,最爲驅使人從苦入苦、從冥入冥的罪魁禍首。《楞嚴經》卷四說:“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叁爲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第四節 業性本空與業果相續
即使確如佛教所言,造善惡業必生異熟果,牽引衆生輪回不休。然異熟果既然隔生而熟,後報還須多生方熟,今生的張叁作惡,來世的李四嘗受苦果,此則異作異受,豈同善惡無報?又,佛教一面大談空、無我,一面又盛說因果報應,空之與有,豈非矛盾?業力因果,是否也是空?
佛家解釋此類疑惑的原則,仍是緣起法之中道觀。“業果非無我非有”(宗喀巴偈),或業、因果皆空而業果相續,是業、因果這種因緣所生法的一體兩面,在佛學看來本屬統一,無矛盾可言。
從佛學的俗谛,以世人的認識、表達方式而言,業果相續,自作自受,絲毫不亂。由世俗的人格主體我造業,由此俗我之五蘊相似相續而生的五蘊受報。《優婆塞戒經·雜品》比喻說:
“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醍醐亦異,雖複有異,次第相生,相似不斷,故能害人。五陰(蘊)亦爾,雖複有異,次第而生,相續不斷。”
該經中還比喻:就像人種植橘種,其種子從發芽生根到開花結果,並無橘實甜味,只有到橘子成熟,甜味才發,如是甜味“非本無今有,亦非無緣,乃是過去本果因緣。”衆生的身口意業也是如此,所造業因猶如橘種,所受業報猶如橘種發芽成長後所結橘實的甜味。橘實甜味雖非原橘種,但從原橘種次第相生相續而來。五蘊和合中,雖然沒有常一不變的造業主體,所造業因與所受業報也都念念生滅不可常住,受報者非造業者的原樣,所受報非所造業的照搬,但從以前的造業者所造業因“次第相生,相似不斷”,相續而來。按世人稱相似相續者爲同一人、物的慣例,應說自作自受,因果不爽。行善作惡,生異熟果,死後升天堂、下地獄的,雖然不全是生前的身心,卻是生前身心的相似相續。如有人生前作惡死後墮地獄,就同他生前今天犯法、明天去蹲監獄一樣,世人不會說去蹲監獄的這個人已非昨天犯法的那個人。《優婆塞戒經》比喻說,如有一人抛一火星于柴堆中,造成火災,大火綿延燒數十村,後被人追查擒獲,此人辯解:“我所放的那粒火星很小,早已熄滅,後來的大火非我所放。”人言:“後來的大火雖非你抛的火種,卻從你抛的火種引發,你是造成大火災的放火人!”生前的念念生滅相續如是,死後的生死相續也是如是,即便投胎轉世,改頭換面,今生的張叁成爲來世的李四,李四縱不記得他的前生爲張叁,但仍爲張叁身心的次第相續,有資格承受張叁未成熟的業果。若以不記得前世爲理由否認前生後世的聯系,那麼人不記得自己的四歲前,難道就能否認自己有過四歲前?人不記得自己熟睡時,…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叁章 “業”與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