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四章 衆生相種種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陳兵教授 著

  第四章 衆生相種種

   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衆生”一詞,本是佛典中梵文“薩埵”(Sattva)的意譯,正譯“有情”,《唯識述記》卷一釋爲“有情識”——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緒、性情等)和識(心識)的東西。用這個詞來概括同屬有情識的一切種類,要比現代通用的“生命”二字語義更爲准確。本書中多處用“生命”,是不得已隨俗而已。衆生,梵語稱“膳那”,有衆多共生、五蘊和合而生、在衆多生死之中等釋義。實際上,人們大概都作“衆多生靈”理解,更近“有情”之原義。

   佛典中所描述的衆生種類,要比古代諸家學說和現代自然科學所涉及者多得多,不僅包括肉眼可見的人和動物,而且數說了許多人肉眼不見的有情類,並對其生存狀態、形相、生活方式、壽量、業因等,作了頗爲詳悉的介紹。浏覽一下佛教對衆生種類和情狀的描述,起碼可以使人開拓眼界、放開思路,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大概會有所啓迪。

   第一節 衆生的類別

   佛典中將一切衆生按生存狀況,從不同角度分爲各種類別,常見的類別有叁界、四生、五道、六道、七道、九類、十二類、二十五有。

   叁界,是按性欲的有無和身體的物質形態所作的粗略劃分,界,乃界限、類別之義。一欲界,此界衆生的共同特征具有有質礙的固定物質身體,有男女雌雄之性別,有飲食、男女、睡眠(食、色、睡)叁種根本欲求或需要,故名欲界。欲界之“欲”,主要指性欲而言。欲界衆生包括六道中的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五道和天道中的六重欲界天。二色界,色乃形相質礙義,色界衆生的特征,是無食、色、睡之欲,而有有形的身體,唯屬天道中的色界天,按其精神狀態分爲四層禅天。叁無色界,此界衆生不但無食、色、睡等欲,而且沒有有形有礙的固定身體,爲天道中的無色界天,按其精神層次也分爲四種。

   四生,是從出生的方式,劃分所有衆生爲四類:一胎生,如人及哺乳動物等,經在母胎中孕育而生;二卵生,由卵所孵化,如鳥類;叁濕生,憑藉濕氣而生,如昆蟲等;四化生,由變化而有,“諸根頓具,無而(灸+欠)有”(《俱舍論》卷八),如諸天。

   五道或五趣,是從衆生死後去處的角度,分爲五類:天、人、餓鬼、畜生(傍生)、地獄,簡稱天人鬼畜獄。輪回五道,乃早期佛典所說,《大智度論》卷十雲“佛亦不分明說五道,說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標明五道,當是說一切有部的僧人從佛經中所歸納。

   六道或六趣,是在五道中加阿修羅《大智度論》卷十說:“婆磋佛妬路部(意譯犢子部)僧說有六道”,該論也主張立六道。六道中天、人、阿修羅稱“叁善道”,鬼、畜、地獄稱“叁惡道”,又名“叁途”。

   七道說唯見于《楞嚴》一經,是在六道末,加上神仙。因神仙並非生就,由人修煉而成,故立爲一道,爲余經所不取。

   九類衆生有二說。一指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無色界)、有想、無想(色界中的無想天)、非有想非無想(無色界中的非想非非想天)九類,見《金剛經》等。其中前四類從生的方式而觀,中間兩類就有無形色而言,後叁類從有無想(觀念活動)來區分,實際上並非一種分類體系。二指天、人、阿修羅、鬼、畜、地獄、聲聞、緣覺、菩薩“九法界”,爲中國天臺宗所立十法界中的前九(除第十佛法界)。其中前六法界爲未出叁界生死輪回的凡夫,稱“六凡法界”,後四法界爲已出叁界生死的聖人,稱“四聖法界”(佛家區分聖、凡,系從是否超出生死輪回著眼)。四聖法界中的前叁聲聞(羅漢)、緣覺、菩薩。雖已出叁界生死,但尚未超出叁界外的“變易生死”,故劃歸衆生陣營。十法界之“法界”,爲類別義,既包括主體衆生,又包括所依止的世界。

   十二類衆生,出《楞嚴經》卷七,爲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其中有色類指“休咎精明”(被認爲能示吉凶之兆者)等,有想類指神鬼精靈等,無想類指“精神化爲土木金石”,非有色類指水母、蝦等(身體透明),非無色類指“咒詛厭生”等,非有想類指蒲盧等“異質相成”之類,非無想類指“附塊爲八””的土枭、“以毒樹果抱爲其子”的破鏡鳥等”此經所說十二類衆生,包括未必有情識的精神所化的土木金石,與其它佛書中一般說法有所不同,關涉對生命(情識)與無生命之間界限的看法,值得注意。

   二十五有,即二十五種生存形態,“有”,爲生存、存在之義。將叁界衆生作進一步細分,則總計有二十五種:欲界有十四有:四大部洲(佛經所說有人居作的四大洲)人,六欲天、阿修羅、鬼、畜生、地獄;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及初禅中的大梵天、四禅天中的淨居天、無想天;無色界四有,即四無色界天。

   第二節 皆依食住,皆有生死

   一切種類衆生的共同特征,按佛典說法,可總結爲兩點:一、皆依食住,二、皆有生死。

   佛經說:“一切衆生皆依食住”,皆依食住,謂必須*食物的資養以維持其生存。《增一阿含經》等說一切衆生進食的方式有四種:一段食(分段食),亦譯“抟食”,是從口鼻二門一點點或一段段(一頓頓)地攝入食物,所食之物在感官上起香(氣味)、味(味道)、觸(感覺)“叁塵”(叁種感覺),如人和多數動物的進食方式。另外,從冷熱、塗香、洗浴、撫摸、按摩等得到嗅覺和觸覺的滿足,也有滋養身心的作用,也被歸于段食一類。段食,唯是欲界凡夫衆生的進食方式,所食之物分粗細兩種,粗者如人畜所食,有渣滓糞尿排泄,細者如嬰孩食乳、“中有”食香(氣味)等。二觸食,亦譯“樂食”,指內心與外境接觸,生起悅意的感知,能使衆生感到快樂,獲得心靈上的補充與滿足,這種補充滿足也有滋養身心的作用,故名之爲食。如人觀賞風景、藝術品,閱讀喜歡的書報,遊戲娛樂等,皆屬觸食。叁思食,亦譯“意思食”、“念食”,不須口鼻攝入食物,也不須接觸外境,只在自己內心起分別、思慮,即“心理事成”獲得滿足,色界衆生唯以這種方式進食。人的理性思維、道德反省、藝術構思、宗教修養等精神生活,也有益養身心的作用,應屬思食。四識食,識指心識最根本的功能,這種功能産生生的意念,儲存和處理各種心識“種子”,是維系衆生生存的根本因素,故亦名爲食。

   《成唯識論》卷四說:“四種食”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斷壞,故名食。”四食的“食”,是廣義的,包括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心識活動。從現代人體科學的概念,佛家四食說大概可作這樣的解釋:衆生的生命是多層次的開放系統,是攝取物質、心理、精神等各層次的良性信息,以維持自身穩定延續的過程。四食表示四個生命層次:生物層次、感性層次、精神層次、靈性層次。

   衆生生命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死,這是“衆生”的含義所在。《般若燈論》解釋說:“有情者數數生,故名衆生。”《大乘義章》卷七:“多生相續,名曰衆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死生循環往複,因此叫做衆生。生死,在大乘教義中被分爲兩種:一分段生死(階段性的生死),是叁界六道的一切凡夫生死之方式,《成唯識論》卷八解釋:“叁界粗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意謂叁界凡夫由宿業所成熟的生命形態,壽命有一定界限,如人的天年爲120-180歲,狗的壽命爲20歲等,命盡必死,然後再生爲一新的個體,分大的階段生死,故名分段生死。變異生死,爲已超出叁界分段生死,但尚未證得佛果的阿羅漢、辟支佛(緣覺)、菩薩的生死方式,“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成唯識論》卷八),壽數沒有定限,只是身心有微細的生滅,或有如神通變化一樣的轉變,故亦名生死,或稱“不思議變異死“。實際上,受分段生死的凡夫,其身心亦恒常處于微細的生滅變異中,也可名變異生死。

   在佛教看來,生死,即是無常,無常即是苦,因爲無常變易是客觀的、外在的,不受衆生意志之主宰,與衆生本性中常樂(永恒幸福)的趨求相矛盾,此可謂衆生存在的根本矛盾。佛法,即以解決這根本矛盾(“了生死”)爲自家的中心課題。

   第叁節 天界奇談

   世界各種宗教,幾乎無不崇仰天神、天主,就連不少無宗教信仰的中國人,在遭遇厄難不平時,也往往禱祝老天爺,或埋怨老天不公、天公瞎眼,實際上內心深處還是有崇拜上天、相信天上有公平主宰、可靠依怙的朦胧宗教信仰。的確,仰望那浩渺蒼穹,深邃無底的宇宙,令人不能不懷神秘莫測之感,從理性深處升起團團疑雲:天上有無智慧和能力比人類大的神明或高級智慧生物?有無比人間更美好的另一個世界?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對此,佛家的問答十分明確肯定:不但有,而且有多種種類,多個層次,天外有天,難可窮盡。佛典中對天界描述之詳,在世間所有學說中,可謂首屈一指。乘著佛經文字之飛船,漫遊那茫茫蒼穹、離奇天界,就算是在想象中作星際旅遊吧,也是饒有趣味的事。

   佛經所說天,爲梵文提婆(Deva)或素羅(Sura)意譯,原義爲光明、自然、清淨、自在、最勝,常被用爲形容修飾語,作爲六道之首的天道,被認爲是六道中最佳最上者,《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解釋:“于諸趣中彼趣最勝、最樂、最善、最妙高故,名爲天。”《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釋雲:“神用光潔自在名天。”佛經中說天道分叁界,凡二十八重,總稱叁界二十八天,有地居、空居之別,下劣上勝,壽量逐級倍增。其從上至下,名目如下表所列:

   ───┬─────────────┬─────┬─────────

   界  │天名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四章 衆生相種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