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陈兵教授 著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众生”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埵”(Sattva)的意译,正译“有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感情、情绪、性情等)和识(心识)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切种类,要比现代通用的“生命”二字语义更为准确。本书中多处用“生命”,是不得已随俗而已。众生,梵语称“膳那”,有众多共生、五蕴和合而生、在众多生死之中等释义。实际上,人们大概都作“众多生灵”理解,更近“有情”之原义。

   佛典中所描述的众生种类,要比古代诸家学说和现代自然科学所涉及者多得多,不仅包括肉眼可见的人和动物,而且数说了许多人肉眼不见的有情类,并对其生存状态、形相、生活方式、寿量、业因等,作了颇为详悉的介绍。浏览一下佛教对众生种类和情状的描述,起码可以使人开拓眼界、放开思路,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大概会有所启迪。

   第一节 众生的类别

   佛典中将一切众生按生存状况,从不同角度分为各种类别,常见的类别有三界、四生、五道、六道、七道、九类、十二类、二十五有。

   三界,是按性欲的有无和身体的物质形态所作的粗略划分,界,乃界限、类别之义。一欲界,此界众生的共同特征具有有质碍的固定物质身体,有男女雌雄之性别,有饮食、男女、睡眠(食、色、睡)三种根本欲求或需要,故名欲界。欲界之“欲”,主要指性欲而言。欲界众生包括六道中的人、畜生、饿鬼、地狱、阿修罗五道和天道中的六重欲界天。二色界,色乃形相质碍义,色界众生的特征,是无食、色、睡之欲,而有有形的身体,唯属天道中的色界天,按其精神状态分为四层禅天。三无色界,此界众生不但无食、色、睡等欲,而且没有有形有碍的固定身体,为天道中的无色界天,按其精神层次也分为四种。

   四生,是从出生的方式,划分所有众生为四类:一胎生,如人及哺乳动物等,经在母胎中孕育而生;二卵生,由卵所孵化,如鸟类;三湿生,凭藉湿气而生,如昆虫等;四化生,由变化而有,“诸根顿具,无而(灸+欠)有”(《俱舍论》卷八),如诸天。

   五道或五趣,是从众生死后去处的角度,分为五类:天、人、饿鬼、畜生(傍生)、地狱,简称天人鬼畜狱。轮回五道,乃早期佛典所说,《大智度论》卷十云“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标明五道,当是说一切有部的僧人从佛经中所归纳。

   六道或六趣,是在五道中加阿修罗《大智度论》卷十说:“婆磋佛妬路部(意译犊子部)僧说有六道”,该论也主张立六道。六道中天、人、阿修罗称“三善道”,鬼、畜、地狱称“三恶道”,又名“三途”。

   七道说唯见于《楞严》一经,是在六道末,加上神仙。因神仙并非生就,由人修炼而成,故立为一道,为余经所不取。

   九类众生有二说。一指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无色界)、有想、无想(色界中的无想天)、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中的非想非非想天)九类,见《金刚经》等。其中前四类从生的方式而观,中间两类就有无形色而言,后三类从有无想(观念活动)来区分,实际上并非一种分类体系。二指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为中国天台宗所立十法界中的前九(除第十佛法界)。其中前六法界为未出三界生死轮回的凡夫,称“六凡法界”,后四法界为已出三界生死的圣人,称“四圣法界”(佛家区分圣、凡,系从是否超出生死轮回着眼)。四圣法界中的前三声闻(罗汉)、缘觉、菩萨。虽已出三界生死,但尚未超出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故划归众生阵营。十法界之“法界”,为类别义,既包括主体众生,又包括所依止的世界。

   十二类众生,出《楞严经》卷七,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其中有色类指“休咎精明”(被认为能示吉凶之兆者)等,有想类指神鬼精灵等,无想类指“精神化为土木金石”,非有色类指水母、虾等(身体透明),非无色类指“咒诅厌生”等,非有想类指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非无想类指“附块为八””的土枭、“以毒树果抱为其子”的破镜鸟等”此经所说十二类众生,包括未必有情识的精神所化的土木金石,与其它佛书中一般说法有所不同,关涉对生命(情识)与无生命之间界限的看法,值得注意。

   二十五有,即二十五种生存形态,“有”,为生存、存在之义。将三界众生作进一步细分,则总计有二十五种:欲界有十四有:四大部洲(佛经所说有人居作的四大洲)人,六欲天、阿修罗、鬼、畜生、地狱;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及初禅中的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即四无色界天。

   第二节 皆依食住,皆有生死

   一切种类众生的共同特征,按佛典说法,可总结为两点:一、皆依食住,二、皆有生死。

   佛经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皆依食住,谓必须*食物的资养以维持其生存。《增一阿含经》等说一切众生进食的方式有四种:一段食(分段食),亦译“抟食”,是从口鼻二门一点点或一段段(一顿顿)地摄入食物,所食之物在感官上起香(气味)、味(味道)、触(感觉)“三尘”(三种感觉),如人和多数动物的进食方式。另外,从冷热、涂香、洗浴、抚摸、按摩等得到嗅觉和触觉的满足,也有滋养身心的作用,也被归于段食一类。段食,唯是欲界凡夫众生的进食方式,所食之物分粗细两种,粗者如人畜所食,有渣滓粪尿排泄,细者如婴孩食乳、“中有”食香(气味)等。二触食,亦译“乐食”,指内心与外境接触,生起悦意的感知,能使众生感到快乐,获得心灵上的补充与满足,这种补充满足也有滋养身心的作用,故名之为食。如人观赏风景、艺术品,阅读喜欢的书报,游戏娱乐等,皆属触食。三思食,亦译“意思食”、“念食”,不须口鼻摄入食物,也不须接触外境,只在自己内心起分别、思虑,即“心理事成”获得满足,色界众生唯以这种方式进食。人的理性思维、道德反省、艺术构思、宗教修养等精神生活,也有益养身心的作用,应属思食。四识食,识指心识最根本的功能,这种功能产生生的意念,储存和处理各种心识“种子”,是维系众生生存的根本因素,故亦名为食。

   《成唯识论》卷四说:“四种食”能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故名食。”四食的“食”,是广义的,包括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心识活动。从现代人体科学的概念,佛家四食说大概可作这样的解释:众生的生命是多层次的开放系统,是摄取物质、心理、精神等各层次的良性信息,以维持自身稳定延续的过程。四食表示四个生命层次:生物层次、感性层次、精神层次、灵性层次。

   众生生命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生死,这是“众生”的含义所在。《般若灯论》解释说:“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卷七:“多生相续,名曰众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死生循环往复,因此叫做众生。生死,在大乘教义中被分为两种:一分段生死(阶段性的生死),是三界六道的一切凡夫生死之方式,《成唯识论》卷八解释:“三界粗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意谓三界凡夫由宿业所成熟的生命形态,寿命有一定界限,如人的天年为120-180岁,狗的寿命为20岁等,命尽必死,然后再生为一新的个体,分大的阶段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变异生死,为已超出三界分段生死,但尚未证得佛果的阿罗汉、辟支佛(缘觉)、菩萨的生死方式,“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成唯识论》卷八),寿数没有定限,只是身心有微细的生灭,或有如神通变化一样的转变,故亦名生死,或称“不思议变异死“。实际上,受分段生死的凡夫,其身心亦恒常处于微细的生灭变异中,也可名变异生死。

   在佛教看来,生死,即是无常,无常即是苦,因为无常变易是客观的、外在的,不受众生意志之主宰,与众生本性中常乐(永恒幸福)的趋求相矛盾,此可谓众生存在的根本矛盾。佛法,即以解决这根本矛盾(“了生死”)为自家的中心课题。

   第三节 天界奇谈

   世界各种宗教,几乎无不崇仰天神、天主,就连不少无宗教信仰的中国人,在遭遇厄难不平时,也往往祷祝老天爷,或埋怨老天不公、天公瞎眼,实际上内心深处还是有崇拜上天、相信天上有公平主宰、可靠依怙的朦胧宗教信仰。的确,仰望那浩渺苍穹,深邃无底的宇宙,令人不能不怀神秘莫测之感,从理性深处升起团团疑云:天上有无智慧和能力比人类大的神明或高级智慧生物?有无比人间更美好的另一个世界?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对此,佛家的问答十分明确肯定:不但有,而且有多种种类,多个层次,天外有天,难可穷尽。佛典中对天界描述之详,在世间所有学说中,可谓首屈一指。乘着佛经文字之飞船,漫游那茫茫苍穹、离奇天界,就算是在想象中作星际旅游吧,也是饶有趣味的事。

   佛经所说天,为梵文提婆(Deva)或素罗(Sura)意译,原义为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常被用为形容修饰语,作为六道之首的天道,被认为是六道中最佳最上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解释:“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云:“神用光洁自在名天。”佛经中说天道分三界,凡二十八重,总称三界二十八天,有地居、空居之别,下劣上胜,寿量逐级倍增。其从上至下,名目如下表所列:

   ───┬─────────────┬─────┬─────────

   界  │天名  …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