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P8

  ..续本文上一页,大水漂溺,历时一小劫,淹至三禅天(一说遍净天),毁尽三禅天以下。风灾起时,有大猛风吹坏世界,“乃至极微亦无余在。(《俱舍论》卷十二),亦历时一小劫,坏至四禅天(一说广果天),毁尽四禅天以下。大三灾的发生规律,依《立世阿毗昙论》等说,是“七火次第过,然后一水灾,七七火七水,复七火后风”,即七次火灾过后有一水灾,七次水灾过后,再经七次火灾,然后来一次风灾。《优婆塞戒经》则说:“水火二灾各五段过,有一风灾,五风灾过,名一大劫。”

   三灾到来时,世界毁坏,其中生活的众生乃至诸天自然是在劫难逃。然而,按佛经之说,那时也是沦堕众生上升解放之日。于火灾到来之前,人们大概是受“天谴“的启示警省,都是不再作恶,而齐修十善,三恶道众生报尽后也都生于人间修十善行,劫灾来临时,人中有自然修禅定证初禅者,乃力宣初禅的寂静安乐,教人修禅,人类皆依其法修行,死后都上生于初禅天。当大火快烧到初禅天时,初禅天中修得二禅者力宣二禅安稳快乐,诸天皆依其教修证二禅,上升于二禅光音天而躲过火灾焚毙之苦。光音天,为佛经所说众生的老家。

   当火灾坏尽初禅天,众生皆回光音天老家后,“尔时无日月星辰,唯有大冥”(《长阿含经》卷七),宇宙中是一片死寂的黑暗,然后渐渐从黑暗虚空中兴起大云,降注大雨,依次生成风、金、水、地“四轮”,水轮中藏有一切物类的种子;然后再慢慢形成天宫、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其时光音天有人寿终,堕于初禅天,即为大梵天王。后来又有人从光音天相继堕落,初堕者见之,便以为是自己所创造、变化,后堕者见先堕者,亦以为自已是他所创造,认为天父。此天父又见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及各类众生,都在他以后渐次出现,便以为这些也都是他的作品,这便是上帝创世说的出处。

   佛经说,地上众生,皆从光音天堕落,“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初时身有光明,飞行自在,衣食自然,后来贪染渐生,食地上物,身体沉重,失去光明与神通。然后渐渐有了私有观念,贫富分化,贵贱有别,分疆立界,你争我夺,刀杖斗讼,演出这人间善恶交争、兴衰成败、悲欢离合的一幕幕活剧。佛家的这种人类起源说,属以天为本位的球外智慧生命移植论;其劫初水轮中藏有一切物类种子及畜类本生存于大海中的生命起源说,则与近代生命科学的生命起源学说有所相近。

   佛教所说六道众生中,除人和畜生中有的大部分之外,其余天、鬼、阿修罗、地狱及畜类中的龙、金翅鸟等,究竟实有,抑或是庄生寓言、神话想象,或古印度神话的承袭?若说实有,有何理由?如说天神住在天上,那么如今人造飞船遨游太空、登上月球,为何不见天宫天仙及佛教所说月天子?如说地狱在地底下,那么如今地下钻探、科学探测,为什么只发现地下有水石岩浆等,不见有地狱存在?关于此类疑问,佛经中早有解答“此类众生身,为由微细四大集成的“细身”与人身边常住的鬼神相类,非人类肉眼所能见。故即至天宫地狱,若仍以肉眼观之,则视而不见。

   近人王思祥《佛学通译》一书中,总结佛典诸说,列举出五条理由论证天等界趣、细身众生实有不虚:一、由圣言闻知故,应信实有,佛教千经万论,皆一致说有天等细身众生,这出自证得圣智的佛陀及其弟子们天眼智等超常智能的观见,应予相信。如佛经说水中、人身中有微虫,今已由科学证实,其余未证实者亦可由此理推论而予相信。二、由因果不违法则,应信实有。据因果报应之定理,应有他生后世的因果相续,行善修禅之因,应有天道,作恶之因,应有地狱。三、“识之所缘有限,自界地亦有不见者”,何况他界。人天赋的感官感知能力有限,视听嗅触等皆有其阀阈,无理由据有限感知之所见,便否定感知阀阈之外的东西为子虚乌有。如X光、紫外线等,皆肉眼所不见,而科学已证明其为实有。以目前科学仅就人、动物之生命现象而得出的不究竟的认识,否定其它生命类型细身众生的存在,理由并不充足,至多不过可能性而已。四、异类虽不相见,同类相见。如蚂蚁虽有声,人却不闻,而蚁类互相能闻,人虽能了了见蚊,蚁却未必能了了见人及承认人类的存在。依此类推,无理由否认人类虽不能见他,他却能了了见人类的更高级文明生物的存在。无理由局定人类为生命进化的终极形态。昔以人不见有高于自己的生命存在,便以宇宙间最高文明生物、智慧生物自居,很可能是狂妄自大,如“蚂蚁缘槐称巨国”无异。五、“譬如多人一室共梦”,虽然各自在做自己的梦,有自己梦中的经验世界,互相却不见不知,无理由以自己经验中没有,便否认他人(如佛、罗汉、有天眼者等)经验中也没有。这五条理由中,第一条信圣人之言,只适用于信仰佛教者;后四条理由,可以否定断言天等细身众生为子虚乌有的论断在逻辑上的错误或理由不充足,难以确证天等确实是有,只能证明可能是有。

   第十节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佛家虽然谈天说鬼,极为玄乎,但从其说法的底里,我们并不难看出:说六道九有,实质上都以现实的人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离以人为中心的立场。不论是高高在上、快乐自在的诸天,还是黑暗恐怖的地狱、丑恶的鬼类,愚痴的畜生,都被作为人行善作恶的果报,作为人生前死后生命的转换形态,亦即人生在时间上的广延。盛说六道众生及其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终归在于如实认识人自身,对现实人生作出冷静的价值评判,旨归终在现实社会的伦理教化和宗教实践。其立场,可谓是“人本”的。因此,佛典于六道中说得最多的还是人。

   人,梵语摩奴沙(Manusa),其词根“man”译为“意”,摩奴沙表明,意(意识、思维)是人类的突出特点。佛经中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每一小世界,都有人居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小世界,住人的“洲”共有四处(四大部洲),其所居人的形相、寿数、生活方式等,各有差别。东胜身洲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形,寿三百岁(一说二百岁);南赡部洲地如三角,人面亦三角形,寿百岁;西牛贺洲地形如满月,人面亦满月形,寿三百岁,以牛马珠玉互相贸易;北拘卢洲地为正方形,人面亦近方,定寿千岁。现代佛学家有释四大部洲为银河系中四大住人行星者,有译为地球上的南美、澳洲、亚洲南半、亚洲北半者,一般多说南赡部洲即地球,佛典中论述最多,以为人类代表者,亦指此洲人而言。

   据佛经讲,在四大部洲的所有人类中,属此南洲人寿命最短,作恶最多,生活最为贫困。而且不论贫富贵*、人种族别,皆有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怨憎相会、恩爱别离、所求不得等苦,这些苦终归为“五蕴炽盛”——能障蔽本性光明的身心活动过盛所导致,合前七苦,说为八苦。又有三苦:一苦苦,正受苦时的苦;二行苦,一切皆迁流变灭所生之苦;三坏苦,快乐坏灭所生的感伤追怀、失落寂寞等苦。还有生、老、病、死、愁、怨、苦受、忧病恼、生死流转等十苦之说。最根本的苦,是人的存在,身心皆念念生灭变易不可常住,这与人本性趋求常乐的意欲相违,从本质上来说,“无常即苦”。数说人间诸苦,揭露人生缺陷,是佛家“四圣谛”之首“苦圣谛”的内容。其余三洲,苦虽少于南洲人类,但也难免老、病、死等苦。

   然而,佛家并非只是悲观地否定人生、诅咒人生,而仅揭露人生缺陷及存在的根本矛盾,这只是佛家对人生价值评判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佛家又肯定人生尤南洲人的优胜,认为此南洲人是六道中最好的所在。《长阿含经》卷二十载佛言:此南洲人有三事胜过其余三洲人及鬼道、欲界天:“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清净离欲之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三点皆强调“勇猛强记”,意谓人以意志力的雄强和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达为突出特点,这使南洲人能不断向上趋求,依*理性和创造力创造、发达自己的文化,力求改造和超越自然,其智慧成熟的结果,便是佛出此土,昭明了如实认识自己、超出生死轮回之道。

   《大毗婆沙论》总结人有止息、忍、摩奴沙三义,止息,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制的能力,能自调其心令趋寂静,乃至止息、消灭自心的烦恼,论云:“能寂静义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忍,谓有意识地忍受困苦厄难,表现出强大的毅力、韧性和包容性、承受力。摩奴沙,谓“于工巧业处得善巧“,指人在工艺技术方面特别聪明,是其它部洲的人和诸天都比不上的。该论还说人具聪明、业果胜、意细微、能正觉、智慧增上、能别虚实、圣智正器、聪明业所生八大优点。晚近大虚法师总结说:“人之特性,具有造作、思想、觉悟之自由活动的能力。”

   佛家如此高推人类,主要是从接受佛法、依法修持的角度着眼。按佛教之说,人所具有的这些长处,及苦乐间半、八苦交攻的生存现实,使人类员容易信受佛法、修学佛道。就此而言,人比快乐自在、长寿远胜于人的诸天,要强得多。佛曾说:“人间于天则是善处”,又强调,“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增一阿含经·等见品》)因为诸天虽然也见佛闻法,但因为太快乐长寿,没有苦和人生短暂的紧迫感的逼迫,反而较人难于修学佛道。至于常被嫉妒斗争所恼的阿修罗、饥寒交迫只知求索饮食的饿鬼、愚痴无智的畜生和苦刑逼迫无暇思索生死问题的地狱,修学佛法,障碍比人多得多。所以,佛经称赞人为“能生一切诸善果”和贤圣道果的“福田”(种植幸福的田地)。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有佛教流传的发达地区)难生,善友难逢。”于是便为佛教诸多经论所强调,佛经说,在无尽轮回的长夜中,生于人间的机会极为难得,难于“盲龟值浮孔”——一只瞎眼的乌龟在茫茫大海中碰到一根上面有藏身之洞的树干漂浮而来,籍以渡过大海。因为世人作恶时多,行善时少,命终多堕三恶道中,易入难出,能直接生于人间者甚罕。佛经中记载:佛曾以指甲从地上桃起一点点土,问弟子:佛指甲上土多,还是大地土多?回答当然是:大地土比世尊(佛的尊号之一)指甲上土,不知要多出多少倍。佛乃教诫他们:从人中命终还生人中者,从天中命终还生天中者,少如佛指甲上土,堕三恶道者,多如大地土。一堕三恶道,则寿数绵永,经劫难出,即使出头再生为人,亦由宿世余习,易再作恶而再次堕三恶道。要得圆满的、聪明智慧善良易于信受佛法的人身,是很难了。而即使得人身,能碰上有佛法流传、有缘信受修学的机会,则更属难得。佛经中说:佛陀出世,极为难逢。一大劫中,人间仅有千佛出世,佛出世住世及佛法流传的时间,在茫茫劫海中,只如长夜中电光一闪,如极难开花,开花后又很快凋落的昙花。释迦牟尼乃这一大劫(名“贤劫”)出世的第四佛,住世仅八十年,其正法流传仅五百年,正法之后的“像法”(相似于正法)时期也早已过去,到了教法衰微的“末法”时代。将来佛法灭尽之后,要过56亿年(录入者注:人世5.6亿年之说较为妥当),到人寿八万岁时,第五佛弥勒佛才会出世成佛。生值佛法而有缘信受奉行,其难中之难,是更过于“盲龟值浮孔”了。

   佛经这样说的意旨当然是;若能生逢佛法,信受奉行,解脱生死轮回或起码植下解脱生死的种子,则此人生便是极富价值、最值得庆幸的。若非如此,不遇佛法或虽遭遇而无善根信受,只知追求无常的金钱与物质享受,甚至为此而作恶造业,则是浪费了难得可贵的人生,埋没了人特具的长处,如此人生,不仅八苦交攻,而且成了造堕三恶道苦种、长劫沉溺生死苦海的“苦田”、“恶田”,在佛家看来是最为可悲、可惜、可叹的事。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 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