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水漂溺,曆時一小劫,淹至叁禅天(一說遍淨天),毀盡叁禅天以下。風災起時,有大猛風吹壞世界,“乃至極微亦無余在。(《俱舍論》卷十二),亦曆時一小劫,壞至四禅天(一說廣果天),毀盡四禅天以下。大叁災的發生規律,依《立世阿毗昙論》等說,是“七火次第過,然後一水災,七七火七水,複七火後風”,即七次火災過後有一水災,七次水災過後,再經七次火災,然後來一次風災。《優婆塞戒經》則說:“水火二災各五段過,有一風災,五風災過,名一大劫。”
叁災到來時,世界毀壞,其中生活的衆生乃至諸天自然是在劫難逃。然而,按佛經之說,那時也是淪墮衆生上升解放之日。于火災到來之前,人們大概是受“天譴“的啓示警省,都是不再作惡,而齊修十善,叁惡道衆生報盡後也都生于人間修十善行,劫災來臨時,人中有自然修禅定證初禅者,乃力宣初禅的寂靜安樂,教人修禅,人類皆依其法修行,死後都上生于初禅天。當大火快燒到初禅天時,初禅天中修得二禅者力宣二禅安穩快樂,諸天皆依其教修證二禅,上升于二禅光音天而躲過火災焚斃之苦。光音天,爲佛經所說衆生的老家。
當火災壞盡初禅天,衆生皆回光音天老家後,“爾時無日月星辰,唯有大冥”(《長阿含經》卷七),宇宙中是一片死寂的黑暗,然後漸漸從黑暗虛空中興起大雲,降注大雨,依次生成風、金、水、地“四輪”,水輪中藏有一切物類的種子;然後再慢慢形成天宮、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其時光音天有人壽終,墮于初禅天,即爲大梵天王。後來又有人從光音天相繼墮落,初墮者見之,便以爲是自己所創造、變化,後墮者見先墮者,亦以爲自已是他所創造,認爲天父。此天父又見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及各類衆生,都在他以後漸次出現,便以爲這些也都是他的作品,這便是上帝創世說的出處。
佛經說,地上衆生,皆從光音天墮落,“衆共生世,故名衆生”。初時身有光明,飛行自在,衣食自然,後來貪染漸生,食地上物,身體沈重,失去光明與神通。然後漸漸有了私有觀念,貧富分化,貴賤有別,分疆立界,你爭我奪,刀杖鬥訟,演出這人間善惡交爭、興衰成敗、悲歡離合的一幕幕活劇。佛家的這種人類起源說,屬以天爲本位的球外智慧生命移植論;其劫初水輪中藏有一切物類種子及畜類本生存于大海中的生命起源說,則與近代生命科學的生命起源學說有所相近。
佛教所說六道衆生中,除人和畜生中有的大部分之外,其余天、鬼、阿修羅、地獄及畜類中的龍、金翅鳥等,究竟實有,抑或是莊生寓言、神話想象,或古印度神話的承襲?若說實有,有何理由?如說天神住在天上,那麼如今人造飛船遨遊太空、登上月球,爲何不見天宮天仙及佛教所說月天子?如說地獄在地底下,那麼如今地下鑽探、科學探測,爲什麼只發現地下有水石岩漿等,不見有地獄存在?關于此類疑問,佛經中早有解答“此類衆生身,爲由微細四大集成的“細身”與人身邊常住的鬼神相類,非人類肉眼所能見。故即至天宮地獄,若仍以肉眼觀之,則視而不見。
近人王思祥《佛學通譯》一書中,總結佛典諸說,列舉出五條理由論證天等界趣、細身衆生實有不虛:一、由聖言聞知故,應信實有,佛教千經萬論,皆一致說有天等細身衆生,這出自證得聖智的佛陀及其弟子們天眼智等超常智能的觀見,應予相信。如佛經說水中、人身中有微蟲,今已由科學證實,其余未證實者亦可由此理推論而予相信。二、由因果不違法則,應信實有。據因果報應之定理,應有他生後世的因果相續,行善修禅之因,應有天道,作惡之因,應有地獄。叁、“識之所緣有限,自界地亦有不見者”,何況他界。人天賦的感官感知能力有限,視聽嗅觸等皆有其閥阈,無理由據有限感知之所見,便否定感知閥阈之外的東西爲子虛烏有。如X光、紫外線等,皆肉眼所不見,而科學已證明其爲實有。以目前科學僅就人、動物之生命現象而得出的不究竟的認識,否定其它生命類型細身衆生的存在,理由並不充足,至多不過可能性而已。四、異類雖不相見,同類相見。如螞蟻雖有聲,人卻不聞,而蟻類互相能聞,人雖能了了見蚊,蟻卻未必能了了見人及承認人類的存在。依此類推,無理由否認人類雖不能見他,他卻能了了見人類的更高級文明生物的存在。無理由局定人類爲生命進化的終極形態。昔以人不見有高于自己的生命存在,便以宇宙間最高文明生物、智慧生物自居,很可能是狂妄自大,如“螞蟻緣槐稱巨國”無異。五、“譬如多人一室共夢”,雖然各自在做自己的夢,有自己夢中的經驗世界,互相卻不見不知,無理由以自己經驗中沒有,便否認他人(如佛、羅漢、有天眼者等)經驗中也沒有。這五條理由中,第一條信聖人之言,只適用于信仰佛教者;後四條理由,可以否定斷言天等細身衆生爲子虛烏有的論斷在邏輯上的錯誤或理由不充足,難以確證天等確實是有,只能證明可能是有。
第十節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佛家雖然談天說鬼,極爲玄乎,但從其說法的底裏,我們並不難看出:說六道九有,實質上都以現實的人類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不離以人爲中心的立場。不論是高高在上、快樂自在的諸天,還是黑暗恐怖的地獄、醜惡的鬼類,愚癡的畜生,都被作爲人行善作惡的果報,作爲人生前死後生命的轉換形態,亦即人生在時間上的廣延。盛說六道衆生及其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終歸在于如實認識人自身,對現實人生作出冷靜的價值評判,旨歸終在現實社會的倫理教化和宗教實踐。其立場,可謂是“人本”的。因此,佛典于六道中說得最多的還是人。
人,梵語摩奴沙(Manusa),其詞根“man”譯爲“意”,摩奴沙表明,意(意識、思維)是人類的突出特點。佛經中說一叁千大千世界中的每一小世界,都有人居住,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小世界,住人的“洲”共有四處(四大部洲),其所居人的形相、壽數、生活方式等,各有差別。東勝身洲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形,壽叁百歲(一說二百歲);南贍部洲地如叁角,人面亦叁角形,壽百歲;西牛賀洲地形如滿月,人面亦滿月形,壽叁百歲,以牛馬珠玉互相貿易;北拘盧洲地爲正方形,人面亦近方,定壽千歲。現代佛學家有釋四大部洲爲銀河系中四大住人行星者,有譯爲地球上的南美、澳洲、亞洲南半、亞洲北半者,一般多說南贍部洲即地球,佛典中論述最多,以爲人類代表者,亦指此洲人而言。
據佛經講,在四大部洲的所有人類中,屬此南洲人壽命最短,作惡最多,生活最爲貧困。而且不論貧富貴*、人種族別,皆有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怨憎相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等苦,這些苦終歸爲“五蘊熾盛”——能障蔽本性光明的身心活動過盛所導致,合前七苦,說爲八苦。又有叁苦:一苦苦,正受苦時的苦;二行苦,一切皆遷流變滅所生之苦;叁壞苦,快樂壞滅所生的感傷追懷、失落寂寞等苦。還有生、老、病、死、愁、怨、苦受、憂病惱、生死流轉等十苦之說。最根本的苦,是人的存在,身心皆念念生滅變易不可常住,這與人本性趨求常樂的意欲相違,從本質上來說,“無常即苦”。數說人間諸苦,揭露人生缺陷,是佛家“四聖谛”之首“苦聖谛”的內容。其余叁洲,苦雖少于南洲人類,但也難免老、病、死等苦。
然而,佛家並非只是悲觀地否定人生、詛咒人生,而僅揭露人生缺陷及存在的根本矛盾,這只是佛家對人生價值評判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佛家又肯定人生尤南洲人的優勝,認爲此南洲人是六道中最好的所在。《長阿含經》卷二十載佛言:此南洲人有叁事勝過其余叁洲人及鬼道、欲界天:“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清淨離欲之行);叁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叁點皆強調“勇猛強記”,意謂人以意志力的雄強和記憶力、思維能力的發達爲突出特點,這使南洲人能不斷向上趨求,依*理性和創造力創造、發達自己的文化,力求改造和超越自然,其智慧成熟的結果,便是佛出此土,昭明了如實認識自己、超出生死輪回之道。
《大毗婆沙論》總結人有止息、忍、摩奴沙叁義,止息,謂具有很強的自我調製的能力,能自調其心令趨寂靜,乃至止息、消滅自心的煩惱,論雲:“能寂靜義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忍,謂有意識地忍受困苦厄難,表現出強大的毅力、韌性和包容性、承受力。摩奴沙,謂“于工巧業處得善巧“,指人在工藝技術方面特別聰明,是其它部洲的人和諸天都比不上的。該論還說人具聰明、業果勝、意細微、能正覺、智慧增上、能別虛實、聖智正器、聰明業所生八大優點。晚近大虛法師總結說:“人之特性,具有造作、思想、覺悟之自由活動的能力。”
佛家如此高推人類,主要是從接受佛法、依法修持的角度著眼。按佛教之說,人所具有的這些長處,及苦樂間半、八苦交攻的生存現實,使人類員容易信受佛法、修學佛道。就此而言,人比快樂自在、長壽遠勝于人的諸天,要強得多。佛曾說:“人間于天則是善處”,又強調,“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增一阿含經·等見品》)因爲諸天雖然也見佛聞法,但因爲太快樂長壽,沒有苦和人生短暫的緊迫感的逼迫,反而較人難于修學佛道。至于常被嫉妒鬥爭所惱的阿修羅、饑寒交迫只知求索飲食的餓鬼、愚癡無智的畜生和苦刑逼迫無暇思索生死問題的地獄,修學佛法,障礙比人多得多。所以,佛經稱贊人爲“能生一切諸善果”和賢聖道果的“福田”(種植幸福的田地)。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有佛教流傳的發達地區)難生,善友難逢。”于是便爲佛教諸多經論所強調,佛經說,在無盡輪回的長夜中,生于人間的機會極爲難得,難于“盲龜值浮孔”——一只瞎眼的烏龜在茫茫大海中碰到一根上面有藏身之洞的樹幹漂浮而來,籍以渡過大海。因爲世人作惡時多,行善時少,命終多墮叁惡道中,易入難出,能直接生于人間者甚罕。佛經中記載:佛曾以指甲從地上桃起一點點土,問弟子:佛指甲上土多,還是大地土多?回答當然是:大地土比世尊(佛的尊號之一)指甲上土,不知要多出多少倍。佛乃教誡他們:從人中命終還生人中者,從天中命終還生天中者,少如佛指甲上土,墮叁惡道者,多如大地土。一墮叁惡道,則壽數綿永,經劫難出,即使出頭再生爲人,亦由宿世余習,易再作惡而再次墮叁惡道。要得圓滿的、聰明智慧善良易于信受佛法的人身,是很難了。而即使得人身,能碰上有佛法流傳、有緣信受修學的機會,則更屬難得。佛經中說:佛陀出世,極爲難逢。一大劫中,人間僅有千佛出世,佛出世住世及佛法流傳的時間,在茫茫劫海中,只如長夜中電光一閃,如極難開花,開花後又很快凋落的昙花。釋迦牟尼乃這一大劫(名“賢劫”)出世的第四佛,住世僅八十年,其正法流傳僅五百年,正法之後的“像法”(相似于正法)時期也早已過去,到了教法衰微的“末法”時代。將來佛法滅盡之後,要過56億年(錄入者注:人世5.6億年之說較爲妥當),到人壽八萬歲時,第五佛彌勒佛才會出世成佛。生值佛法而有緣信受奉行,其難中之難,是更過于“盲龜值浮孔”了。
佛經這樣說的意旨當然是;若能生逢佛法,信受奉行,解脫生死輪回或起碼植下解脫生死的種子,則此人生便是極富價值、最值得慶幸的。若非如此,不遇佛法或雖遭遇而無善根信受,只知追求無常的金錢與物質享受,甚至爲此而作惡造業,則是浪費了難得可貴的人生,埋沒了人特具的長處,如此人生,不僅八苦交攻,而且成了造墮叁惡道苦種、長劫沈溺生死苦海的“苦田”、“惡田”,在佛家看來是最爲可悲、可惜、可歎的事。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四章 衆生相種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