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一章 靈魂和輪回觀念的産生▪P2

  ..續本文上一頁靈魂、死亡有關的夢境和特異感知等經驗時,必然得出的結論。

   第二節 從原始人的靈魂觀到人殉與厚葬

   現代漢語中常用的“靈魂”一詞,原爲希臘文ghost-soul和psyche、pneuma,及拉丁文anima的意譯,其原初意義是“呼吸”、“氣息”,與古梵文中的“生氣”(pvana)相當。這意味著歐洲先民認爲人生命的本源和內在的主宰者是呼吸和氣息,並由此推想住在人身中的靈魂的本質是氣息,質地爲氣狀,雖然肉眼看不見,卻有其維持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作用。

   華夏先民很早便用陰陽觀念解釋人的生命現象,認爲人是陰陽的結合體,陽爲“魂”,其作用是“神”——雖然無形而卻有奇妙不測的意識、精神作用的東西;陰名“魄”,爲生理性的肉體,或專指死人的屍體。《淮南子》有雲“魂是靈,魄是屍。”華夏先民所說的“魂”,大略相當于希臘文、拉丁文的“靈魂”。華夏先民也認爲魂是氣狀或魂的質地爲氣《禮記·郊特牲》即以“魂氣”並用。

   原始人普遍視靈魂爲人生命之本,認爲靈魂離體永不複歸便是生命的結束。古代華夏有人死後爲之“喚魂”、“招魂”的風俗,一方面用以表示生者想盡辦法令親屬複活的心願,一方面用特定方法檢驗亡者是否真死。據《故箫喪服要記》所述,古人在人死後樹招魂幡,置于乾(陽)地,幡上書亡者姓名,“以魂識其名,尋名入于暗室,亦投之于魄。”希望亡魂看到自己的姓名,能找到旋轉放置屍體的暗室,複歸肉體而複活。《淮南子》記述漢代喪葬儀禮說,人初死,親屬要用其生前常穿的衣服蓋在屍身上,以衣招魂,認爲亡魂看到熟識的衣物,便能返回肉體,親屬還用纩(輕軟的絲織品)在屍體口鼻上試驗,若魂歸于魄,則“屍口纩動”,說明複活而有了鼻息,若口纩不動,則說明死亡已無可挽回,這叫做“屬纩”,當源出遠古,而直到晚近還在流傳。中國民間還殘留著大概是上古遺留下來的“叫魂”風俗,小孩受驚或因某種疾病導致神智不清,恍惚癡迷,便認爲是“掉了魂”,家長便會四處呼喊其名字,以期叫回遊弋不歸的靈魂。筆者小時候還經常看到此類情景。

   各民族的原始靈魂觀念形形色色,澳大利亞中部的各原始部族都認爲人身中有許多靈魂;北美的原始民族希達查人,達科人,英屬哥倫比亞人等說人的靈魂由四個合成;俄國的亞庫梯人、中國的彜族、瑤族、赫哲族、阿昌族等,都認爲人有叁個靈魂,漢族先祖也有“叁魂”說。荷馬史詩中說人的靈魂可經過傷口離身而去,爲古希臘先民的靈魂觀。澳州土人則認爲靈魂的出入口是鼻或口,中國雲南佤族人認爲人初生時靈魂尚未附體,遊蕩于山林中,嬰兒出生後一兩天內,父母要爲嬰兒“叫魂”。不少原始民族,如西南太平洋美尼西亞群島未開化的喀裏多尼亞人和斐濟人,從自身有靈魂導出萬物有靈論,認爲峽谷、山巒、海洋、動植物體中,都棲息有靈魂。從這種觀念産生的自然崇拜和驅趕附體靈魂以治病的巫術,是原始人中普遍存在的過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普遍相信人死後,住在肉體中的靈魂仍然存在。中國仰韶文化墓葬中,死者大多數頭向西方,馬家窯文化氏族墓葬中,則屍體大多數頭朝東、面向北。這種葬儀,可能表示當時人認爲,會幫助死者的靈魂返回傳說中的老家,或去往另一理想世界。北美希達查人相信人的四個靈魂在死亡時一個跟一個漸次離開身體,在體外再合爲一個而永存;達科人則認爲四個靈魂中只有一個與肉體同死,有兩個在死後還留在身體裏或身體附近。中國東北的鄂溫克人相信人死靈魂不滅,要將死者生前的用具隨葬,以供他(她)的靈魂取用,並宰一二只馬鹿奔赴更爲美好的世界。(秋浦等《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

   既然亡者靈魂不死,則很容易聯想到家族和部族的祖先靈地保佑其後代,祖先拜和祭祖習俗,于是便在原始人中普遍流行。華夏民族的先祖,尤重祭拜祖先,最初主要是祭祀崇拜部落、氏族的領袖、英雄人物的亡魂。《禮記·祭法》說:“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堯;夏後氏亦禘黃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禮記·五帝德》說黃帝之孫颛顼“依鬼神以製義”、“誓誠以祭祀”,帝喾“明鬼神而敬事之”。謂華夏原始社會把祭祀鬼神作爲頭等大事,所祭鬼神主要是部落英雄黃帝、帝喾、颛顼、堯、鲧、禹等祖先的亡魂。古希臘人和有些未開化民族相信祖先的遺骸是聯系其亡靈的紐帶,有保存、供奉祖先頭骨、肩胛骨等的風俗。也有些原始部族認爲死者的靈魂會危害作崇,因而在埋葬屍體時要將其口鼻堵塞,以防備其靈魂從口鼻中出來爲害活人。

   關于死後靈魂的去向和歸宿,在原始社會早期,大概多是模糊地認爲去了一個美滿幸福的所在,這當然出自人們向往幸福生活、安穩歸宿的憧憬。到氏族公社出現以後,各民族中普遍出現死後靈魂歸于冥府、陰間之說,多認爲亡魂在冥府的境遇,取決于其生前的功德,公社首領、爲本氏族戰死的英雄之靈魂,進入幸福的天堂或光明的世界,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道德觀念。荷馬史詩《伊裏亞特》對古希臘人的冥府說有生動的描述,謂人死時,其靈魂隨死者吐出的最後一口氣,從口中或傷口脫出,飄忽不定,下赴陰間,“心人一到命歸陰,便爾飄飄無一形;都只爲骨肉都經火焚盡,單剩得陰魂缥渺如在夢中行。”好不淒惶孤苦!古希臘人還相信亡魂在冥府的境遇,系之于對其遺體的儀規之奉行,形成了極重喪葬的風欲。華夏先祖大概多相信“魂氣歸于天”(《禮記·郊特牲》),魄歸于土,至今民間尚廣泛遺存有人死後其靈魂住在墓中的觀念,形成掃墓祭祀的習俗。極度傷心、無處可訴時,往往有人跑到已故父母或亡夫亡妻的墳上去哭訴于亡魂。後來又形成魂歸太山(泰山)或豐都的信仰,太山、豐都,亦即冥府、陰間。歐洲先民或認爲冥府在愛爾蘭瑞克灣土馬島(Tuma)的石穴中。愛斯基摩人還相信:靈魂不僅遷居于冥府,還可在一定時期投胎再生于人中,通常是生在自己家族中,成爲其孫輩。

   到了奴隸社會,靈魂不死的觀念由祭司掌管的人爲宗教規範化,成爲社會法定統治思想。這種思想與奴隸占有製結合,普遍産生奢華的厚葬和殘酷的人殉、人祭等現象。在祭祀神明的儀典中,奴隸主將視同牲畜的奴隸作爲祭品殺戮,是世界各地的奴隸社會都普遍存在的習俗,甚至在奴隸社會以後還有殘留。相信死後可帶走生前財富或靈魂長住冢墓中的奴隸主們,死後竭一力厚葬,隨葬器物從生活用品到奢侈品,無所不有,其實際價值大概只在于留與後人作考古發掘用,以考察曆史,揭露奴隸社會的不合理,古埃及奴隸主生前便動用數十萬奴隸爲自己營造墓室——金字塔,其規模之大,技術之精,足令現代人歎爲觀止。殺死奴隸以殉葬,更是慘無人道。據發掘統計,中國殷商墓葬中殉葬者的人數,達一萬以上。《墨子·節喪篇》說:“天子殺殉,衆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衆者數十寡者數人!”盡管《詩經·黃鳥》早就表達了時人對秦穆公以叁良殉葬之不滿,但直到金代,女真族統治者中還流行以奴婢殉葬的陋俗。明初帝王,還在以宮人殉葬。至于天子貴族、達官富豪的厚葬,直到晚近,還在中國社會普遍流行。厚葬之風,自然會産生出一種專門發掘隨葬貴重物品的掘墓賊。

   到奴隸社會,靈魂不死觀念被一批職業的祭司哲人進一步深化、複雜化、體系化,成爲現代行各大宗不教神學思想的重要淵源。大約七千年前,古埃及人的靈魂不死說便已相當系統,集中表述于世界上最早的死亡問題專著——一本寫于法老棺蓋上的《死者的書》中。該書描述:人死後靈魂在冥府接受地獄之王阿雪笠斯和智慧之猿首神石斯的審判,按其生前行爲之善惡而行獎懲。古猶太人信仰行善者死後靈魂升天,作惡者靈魂入地獄受永罰,這種觀念在猶太教的經典《舊約全書》中有簡略的表述。在古印度和古希臘,則産生頗爲明晰的輪回再生觀念。

   第叁節 古希臘羅馬先哲的靈魂與輪回觀

   古希臘、羅馬奴隸們的生産品,給一批文化人提供了專事沈思玄想的食糧,培育出了一批力圖用邏輯思辨解釋世界的哲人。他們出現于人類文化舞臺的時代,大約與東方的釋迦牟尼、老子、孔子、莊子等相前後。和東方聖哲一樣,西方哲人們對精神修養也予以極大關注。早在蘇格拉底出世一百多年前,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家泰勒士(Thales,約前585),就留下了“認識自己”的道德格言,刻在科林斯灣北岸德臺菲鎮的神廟裏。以後出現的各派哲人,幾乎都有探討靈魂問題的言論,其中以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靈魂輪回說,最爲引人注目。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前580-約前500)以精于哲學、數學和音律名世,他所創立的學派,兼具哲學團體、科學家團體和宗教團體的性質。畢達哥拉斯被認爲希臘古哲中第一倡說靈魂不死和輪回轉世的人,其靈魂不死說,源出于他所受學的埃及祭司的秘傳及希臘本土的秘傳宗教“俄爾甫斯教”(Orphlcveligicm)——這一宗教據傳以半神半人的俄爾甫之箴言、歌曲爲教義,宣揚人死後靈魂不按生前善惡接受報應,並轉生爲人和其他生物。畢達哥拉斯把埃及和本土的靈魂不死說結合起來,形成頗爲清晰的靈魂學說。畢達哥拉斯及其後學認爲:靈魂與肉體的結合是一個悲劇,肉體是靈魂的囚籠和桎梏,使靈魂不得自由自在,更不幸的,是在肉體死後,靈魂還以命運的支配,重新寄居于另一個新肉體中再受囚禁折磨,這種過程永遠沒有完結。

   在畢達哥拉斯之前,希臘先哲們就從萬物由一個物質性本原産生、構成,又複歸于本原的哲學觀出發,論述了靈魂的構成、存在形式和本質。如以萬物本原爲水的泰勒士,便認爲靈魂也是由水構成的某種能引…

《生與死-佛教輪回說 第一章 靈魂和輪回觀念的産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