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綜合開示

  ◎綜合開示

  ★出家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不要叁五個人(男衆可分開),人多才有壞的可參,那些壞的人,才是我們的指路者,這樣才會進步,祖師大都出自廚房、種菜……等,在最沒人注意的地方、最沒中用的地方修行。

  ★現在承天寺,來的人什麼樣子都有,但鬧中取靜,才是真修行,有的人還跑去大馬路旁修行,甚至車子開過去,他也沒有感覺。

  ★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內心裏面生歡喜,不要因外面環境好而歡喜,要照顧自己的心,不要注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沒有怎麼祥。

  ★修苦行是要鍛煉自己是否能舍身,這個身是假的,一定要壞,再怎樣補也補不好。

  ★男女衆講話不能面對面,拿東西不能直接接手,師父是有定力,否則即使相距百步,也嫌太近,你們現在的正念,都還不夠十分之一,還很危險,要多注意。

  ★念佛即活禅,有的雖說閉關,可是還想得很多,心裏不清淨。我們是靜坐累了,就起來跑跑香、念念佛,心離境即是禅,我們要維持正念,我們裏面還有很多壞的、不好的。(問大衆)我現在說話有沒有正念?

  ★出家人不要沾染愛別離苦,否則就與在家人一樣了。遇事要回光返照。

  ★修苦行是培養這個願。看有沒有這個願,業障少的人,願力就會發出來,諸佛菩薩成道,就是依這個誓願。

  ★女衆少修五百世,會修的就此身即可解脫。不要顧身體,吃飽就好,穿暖即可,不想睡就不要硬睡,相反則貪念來,即著迷、散亂、無道心。

  ★有的人在說別人是非,他自己也不知道,不是他故意這樣說,而是無始以來所帶來的業習,使他這樣說。

  ★做事情就像做遊戲在玩一樣(若無其事),但心要有主,不被外境所轉。

  ★天人看我們像黑毒蟲,我們像廁所裏的蟲一樣,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要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我們卻貪戀這娑婆世界,認苦爲樂,就如同廁所的蟲,我們認爲臭穢不堪,但蟲卻貪戀臭穢的地方,若把蟲放在清水裏,蟲會死亡。

  ★毗尼日用熟的話就念,如不會,念阿彌陀佛也好。

  ★現在在動的地方,先把禅門日誦裏的內容都搞懂了,以後在靜處就用得上。出家則有正念,社會人則無,行住坐臥去領悟體會佛道,才不會空過光陰。去體會佛道,壞念頭才不會跑出來。若無正念,口雖不說,心裏卻想。

  ★現在年輕人出家,還很危險,容易被外境所轉。而半路出家(結過婚)的人,在社會上吃過苦,他們對這些外境較自在,不易被轉。但如果年輕出家人肯修行,智慧開易有成就,而這些半路出家的,則還要比人家多修兩百年(喻時間很長)。

  ★修行人是境遇愈壞愈好,出家和在家不一樣,出了家是愈苦愈好,修行道路上是有很多和世俗不一樣的,不是爭對不對。以前有兩個徒弟打坐,一個坐得很莊嚴,一個坐得東倒西歪,可是師父拿起鞭子打那個坐得莊嚴的徒弟。要是現在的人馬上起憎恨心,生煩惱了,但那個徒弟很慚愧地請師父開示指導。修行不是爭對不對,而是要有這種功夫,做對了人家說你不對,你也能接受。

  ★有相看得到,無相要我們有堅固心,是非裝不會,不要被度走。

  ★不用多看書,只要多念佛,智慧一開,經藏自然在你心中。

  ★不講究吃和穿,只要粗衣淡飯,能禦寒、能填飽肚子即可。

  ★修行不能執著,執著即生煩惱。

  ★修道是要去貪、嗔、癡,達到身口意清淨。

  ★受了別人的攻擊或批評,我們當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還要感到慶幸並感謝人家。

  ★忍辱即智慧。

  ★承天寺是十方道場,外來的出家衆,若能守規矩,皆能住下來。

  ★修行要沒有我相,不要說自己以前(在家)是什麼身份,出了家就沒有身份學曆高低之分,大家都一樣,否則就不能下心修道。

  ★我們要舍身,爲常住做任何一件事,若太愛惜身體,即無法修福,反而被臭皮囊騙走。

  ★早上醒來先摸摸頭,爲什麼要出家?爲了脫生死、不受輪回而出家,故要提起道心。

  ★盡守自己的職事,若好吃懶做,不盡職,福報用完,業障一到,自然而然待不住。

  ★女衆盡量避免和男衆交談。

  ★出家當棄舍愛別離苦,不要攀緣。

  ★受了戒就是要去行,不是做大法師,沒有身份高低之分。

  ★樂意接受別人的指導、勸導,不可違抗不服,或分派系、勾心鬥角。

  ★不要太惜身,生病時不要去理它,這是一種考驗,理了它就被考倒。遇到病痛時,更應體會出人生無常,難免生老病死苦,更應加倍努力修行。

  ★在家有苦,出家亦有苦,在家所受的苦沒有目的,而出家受的苦,是要了生死,不受輪回。

  ★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若要吃得穩,當好好修行,否則將失去這飯碗。

  ★凡事不是光說或去分別的,而是自己開智慧體會出來的。

  ★我們修苦行,就是要消業障,故對于自己的言行,應多注意,免得帶業障來,又隨業障走。

  ★對佛法未臻了解即受戒,容易造成貢高我慢。

  ★不要怕得罪人,自己職事要做好,該說的就當說,不要做人情,免得落因果(失人不失因果)。

  ★起煩惱時,不要和這個說那個說,說來說去惹是非,最好多禮佛解煩惱。

  ★要聽執事人的話。

  ★空余時間多禮佛、看經藏。

  ★有什麼不知道的,應該問師父或師兄,不要怕丟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張。

  ★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難消化。

  ★以前羅狀元知道自己職位高,不愁吃穿,容易墮落,富貴畢竟不能長久,故舍棄其職位而出家。他不願讓別人知道他的身分,任何打雜工作都做,有一天,他開悟了,知道以前洗盤子打破了多少,趕快賠常住。羅狀元沒有我相,所以開悟了。

  ★今天我們出家是要修行,了脫生死,不是來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練我們的身心,能夠使我們沒有我相,沒有貪嗔癡,達到身口意清淨。

  ★不要祈望施主送東西來,不要依靠施主,只要努力修行,有了成就,天龍八部皆會擁護我們。

  ★今天我們能在這衣住食具足的道場修行,更應加倍努力修行。

  ★做事要心甘情願,才會開智慧。

  ★現在的人和以前的人大不相同,以前的人道心十分,現在的人道心才一分。

  ★以前在大陸叢林,出家不是那麼容易,剛出家先在外做苦工,做到某一個階段,再領職事。

  ★出家是要修行,不必到外面去讀書,佛學院所講的未必完全是佛學,而摻雜了一些社會學,接觸久了,心無法脫離世俗。

  ★不要著相:我做了些什麼?

  ★今日我們有這麼好的修行道場,不要再去想外面哪個道場好,否則心無法安定,即無法修行。

  ★修行要掃除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看到別人的缺點,不要起分別心,應先觀察自己,人皆有佛性。

  ★我們是凡夫,男女衆應分清楚,保持距離,以免障道。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已得到人身就應好好修行,六道中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皆是人去做的,修得好往善道,修不好犯五戒墮惡道。

  ★人爲何受輪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爲財、色、名、食、睡煩惱,惡業也就這樣造出來了。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即使生前家財萬貫,死後也帶不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要再爲這些身外之物,浪費美好人生,趁早修行。

  ★有些人說:吃齋人說吃齋話,若所有人都出家,那這社會怎麼辦?假若人人都出家,我們皆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是更好嗎?

  ★我們只知道我們是父母生來的,可是在父母未生我們之前,我們本來的真正面目又如何呢?死了又將歸向哪裏?我們既聞佛法,知道有位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念他的名號,命終時即接引我們到西方。他有這個願,我們也要有這個往生西方的願,我們要深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隨時念佛,到臨命終,我們有正念能念佛,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但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回。

  ★以前大陸叢林只要有人犯錯,知客師也不用多說,把你姓名寫于布告欄上,你自己看了就得走路。現在知客師說你,你還會和他吵架,真是差得遠。

  ★以前飯菜都很簡單,煮羅漢菜,而今講究吃,出家衆比世俗人吃得好。

  ★以前在大陸叢林,到外參學,東西亂放,才不管是誰的,一律沒收,若想找回來,須求知客師。

  ★做事情要用頭腦去思考,不要人家說這樣做,就一成不變地去做,要有判斷能力,否則豈不就同一只傻狗,人家丟了一個石頭,它不知丟的是什麼就跟著去撿。

  ★要惜字紙,有字的紙,不要糟蹋,要拿去燒,這也是一種美德。

  ★拿筆的大博士,雖有學識,但不見得就有得吃,拿大筆(鋤頭)的只要拿得穩,一定不愁吃的。

  ★做事要有耐心,把環境擦洗幹淨,也同樣要把自己的心洗滌清淨,邊做事邊念佛,不要放逸,不讓它(意識)跑走了,才能達到身口意清淨。

  ★打妄想或煩惱時,要趕快停止,繼續念佛,如妄想繼續打,就不要去管它,還是要念佛,才不會退失道心。

  ★我們這假體難免有病苦,但這屬小病,有妄想貪嗔癡才是大病,有妄想,我們還要繼續輪回,生死就不能了,爲了保持臨終的正念,我們平常就要多服“阿彌陀佛”的藥,否則死將何去?

  ★身體就像房子一樣會壞的,即使再怎麼修補,還是有破綻,我們要將這假體放下,不要太愛惜它,畢竟它是幻化的,但我們要好好利用它修行。★弘法利生,不是口頭上說的,只要修持得好,自然人家看到你,就會起歡喜心、恭敬心的。

  ★像我們穿得不好(染色衣),肯舍身爲常住工作,外面的人看到了,也會感覺這些出家人很下心,自然就想供養我們,無形中讓他們種福田,度了他們,這也是弘法利生。

  ★修行一定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這樣才會磨練出好的人才,若是一二個人、叁四個人在一起,就沒有磨練的機會了。

  ★修行是要在動中取靜,不是靜中取靜…

《綜合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