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少。
★若著于色聲香味觸法,則智慧不能開,要想辦法去掉它。
★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讓人看起來很和藹慈悲。
★用善巧方便之法,使父母入道,有善念,起碼做個天人。
★若別人把做不好的事往我們身上推,亦要忍。以前人家說師父“怎沒把飯煮熟,叫人怎麼吃?”師父默然不辯,這才是功夫。
★人若修好的話,即使到哪裏,人家亦要找你,別人也喜歡和你講話。
★一天都是壞念頭,沒正念。不要想有色相的東西,而是要想無色相的東西。
★壞的意念跑出來時,若沒做或已做過,則內心求忏悔,不再犯就好。
★挂單的人來時,不能有分別心,講人家好壞,讓人家不好修,只要他遵守規矩即可。
★叢林每個人皆可挂單,挂單亦有規矩,也不是看好壞人才給挂單的。
★職事都會做,到哪裏都自在。
★行住坐臥,自己去體會佛法,光陰易逝,莫放逸。
★聽師父開示,覺得很好,好是好,好是師父的,還是要自己去行,自己去體會。
★有根基的人出家就很清楚,很能體會出家與在家的好與壞,沒根基的人則不能體會出來。
★若不能去體會道,雖是出家,仍是修在外境,心隨境轉,還很危險。
★你們現在雖出家了,仍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出個出路。
★要常看看穿的這件衣服,摸摸這個光頭,提醒自己的身份—僧,否則有時忘記了,此身雖在,而心常跑出去,自己不覺得,就不是出家心。
★舉個例:自己昨天才做的錯事,今天見別人做,即笑人家那個樣子,而忘了自己昨天才做的。
★父母親對兒女,常罵不聽,常打不痛。
問:意業難持,爲無始來習氣沾染自然而現,如念起即刻忏悔,有無因果?
師答:意業未做出來,還在腹中,即忏悔則無因果,若做了即成身業、口業,則有因果。應時時刻刻有忏悔心,有忏悔心則善念就跑出來了,頭腦就明白,就知道該怎樣。戒有開遮,要看清楚,否則易被戒戒回去。無故可忏悔,未出家前做不如法的事,皆爲無故。有故(出家後)則不能忏悔。忏悔不能超過叁次(同樣的過錯)。意業不怕起念,只怕覺遲,隨犯隨悔。
★若有鬥爭計較,則不會安定,不是他壞,是我們不會修,因自己怨恨煩惱而不安定,是你自己不安定而怕,不是他怕。什麼事都要用比喻的,過了就沒事,才會有正念。
★有一甲者有吐痰的習慣,常常到處吐痰,恰巧碰到乙者有疑心,有一天甲在乙者前吐痰,乙者疑心甲者瞧不起他,結果兩個起了沖突。丙者知兩者的習慣,前來和解,從此兩人皆改過,不再吐痰,不再疑心。人的習氣不改,會給自己添麻煩,疑心對自己不利,給自己障道,當我們知道有兩者起沖突時,應予和解,不可再加油添醋,否則事情愈鬧愈大。
★從前有一個人,和人講話時,總是東看看、西看看,故做神秘,讓第叁者看到時,由于他的動作,給人的反應,就是他在說人壞話,其實不然。所以做任何事皆要自在自然,否則會添不必要的麻煩。
★做事情是在磨我們。做事情若關心則會專心,一件事若會專,則其他事也都會專,邊做邊念佛,同樣的,一理通則萬理徹。
★身爲徒弟的人,若師父有再大的過失,我們也不能說,若我們聽人家說他們師父怎麼樣……,其實真把這些話說出去,則他們的罪都歸于我們,說四衆過罪。
★出家了要知道出家的意思,不要被別人提著團團轉,自己要有主,該聽的聽,不必要的不用多聽,打哈哈就好了。
問:缽打破了,是否出家飯碗就丟了?
師答:這也是執著,若你的缽讓人給打破,因此埋怨打破你的缽的人,爲了這個缽,你和人家結冤仇。
★若有人想害我,則我們要想:大概過去我害過他,所以才這樣,我不能再和他結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針一線一句話,皆有因果,意同梵網經二十條。
★看做事情就知道,做事專心用心,則學佛念佛也就專心用心。自己有感覺到,則工作中哪裏不幹淨也會知道,就是地上一粒沙也知道(會感覺到)。即一件事人家說了,就知道該怎麼去做。
★一個再怎麼沒修行的出家人,能持長齋、不殺生,沒有很大過失,則來生可直接再轉人身來修行,不要再經過叁惡道。
問:一個破戒的出家人,罪惡無邊,墮落地獄,是否比一個在家人還不如?倒不如在家修?
師答:還是要出家好,雖墮落,但果報受盡還會再來修行,畢竟出家多少種了一些善根。
★故出家說忏悔,忏悔什麼呢?無始以來所造的很多業。
問:什麼是空?
師答:看得破,即是空。
★一個愈有修行的人,愈覺得忏悔的重要。
★修行要表裏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靜坐時若有好壞境,皆不著,也不用說。
★多吃多忙碌,人在做事情時不會想吃,閑下來時就會想吃東西,吃習慣了,時間到了,自然而然就想吃,少吃少忙碌。
問:以後師父圓寂,我們會想師父怎麼辦?
答:我在西方接你們,但也要你們放得下,到時我們就在西方見面了。
★人家在講我們的是非,修就是修這些。
問:聽師父開示聽得很高興。
師父: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叁心範圍很廣,貪嗔癡亦包含在內。“五觀若存金易化,叁心未了水難消”,此叁心亦即現在、未來、過去叁心。
問:聽師父開示,有時不敢吃太多太飽,但體力又差,該如何?
師父:要吃飽,只要不貪、不著就好,不要說好吃多吃一點,不好吃少吃一點。
★貪一樣,就有很多樣出來。
★不說是非,說是非就失敗,說是非讓人不安定。又如愛情愛別、愛漂亮……,則又要來六道輪回。
★修行要自己修,修到有體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輪回的苦,悟到一條,就是一條的智慧出來。
★較能幹的人不好修,就會想怎樣怎樣?修行是修香味觸法、粗衣淡飯,是看能不能修得腦子清淨解脫。
★寺裏也會有是非,形形色色,看得會害怕,會修的人則會想:等我修好一點來度他,不會修的人則會和他結冤仇。
★修行要修無礙的,像鳥在做巢,“籠雞有食鍋湯近,野鶴無糧天地寬。”他飛到哪裏即到哪裏,隨處也就飛走,是最自在的一種鳥。修行要處處不挂礙,心才靜,才會念佛,如如不動。
★沒有說還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親戚……等,愛情愛別,千萬劫也是在輪回這些,也是爲這些在輪回。如果有佛的種子,修行就比較快。
★從無始以來帶的善念少惡念多,所以我們的自性被蓋住了發不出來,故有妄念、愛睡,無法與它抵抗,這就是業障,故要做些事情來調配,否則是到處聽,聽得亂糟糟,煩惱都沒處通(沒地方發泄)。
問:有時候好像有魔?
師答:不要說他是魔,要說自己是魔。
師:出家不能貪求名利。
徒:師父如今名聲遠播四海。
師:我也沒感覺。
徒:這才是真功夫。
★修行修得好,自然有人擁護你,不是刻意強求來的。
★如果有一個人修得好,則其他人也會沾福(一人有福帶滿屋),則人人也會起勇猛心,向他學習,每個人都想修行,一起共修,大家互相勉勵,否則起是非、嫉妒、愚癡,大家都不安定。
★社會是造業的路,出家是極樂的路,得解脫。
★凡事都說自己不對,說忏悔教我,而不起煩惱,則是無我相,就不會有壞念頭。
★貪一樣則多一樣,少一個念頭少一個業、多一個解脫。出家人若不依佛理行持,則十人有十人差錯。
★弘法利生,就是犧牲自己。
★我不識字,教你們一些基本修行方法,你們識字,看些經及釋迦佛、文殊普賢諸大菩薩傳記,學他們的修行方法,諸佛菩薩都是有願的,所以修行要發大願。
問:我發不出這個願?
師:願,不是要我怎麼樣,這還有個我。願,是自然的,像師父也沒有說我要怎麼樣,但現在有這樣的成就,我也不知道。
★修行,是做人不願做的,勇猛精進,不是和人計較這是不是我做的。斤斤計較,即和社會人一樣,做人不做的才是修福慧,修行不是用算的、計較的。
★和社會人交接只是應酬,應酬心裏也要有主、要有佛法,不要和社會人談論俗事,要談佛法。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識,修五蘊皆空,粗衣淡飯,離香味觸法,也不是教你不用吃飯,而是吃飽穿暖就好了,不可貪。
★出家修行不是競爭鬥爭的,競爭鬥爭還有名利。
★不要執著好壞,若執著壞的,永遠停留住,不能進步,例如自己做錯事,心裏就感到很難過,心不能開,一直執著這事,就無法安心辦道。一切皆是幻化不實的,過了就算了,若執著即生煩惱。
★一個人不是壞,而是習氣,每個人都有習氣,只是深淺不同,只要有向道之心,能原諒就原諒他,不要把他看做壞人。
★每天不起惡念煩惱,從日常生活中慢慢去修。
★少說話,多念佛,言多必失。
★忍辱波羅蜜,不要說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覺自己在忍辱,或壓抑自己,這還有相,而是對境不覺得,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罵你時,你不覺得人家在罵你。
★修行不是修給人家看的,若是形于外的,你有幾兩重,人家一稱就知曉,修行是向內不是向外的,要給人感覺不出來,這樣我們也好安心辦道。
★誦經、看經、念佛、說話,這是一天當中所必經之過程,話要少說,誦經看經的時間不超過念佛時間,還是要以念佛爲主。
★所謂無色相,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亦即“真空妙有”,意思是外境確有此物或此事,我們心中沒有此物或此事的存在,心中是空的,若心中有著這些事物,煩惱即會由此而生。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聽得清楚,念佛要與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靜下來,是自性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別人也不知我們在念,專心工作,別無妄想,也是一心。此是佛心,與佛道合,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所見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見,此也是佛心。
★若于工作時,還知道我在做什麼,還有感覺,則這只是修福。若工作時,沒有個念頭“我在工作”,亦即沒有什麼感覺,這就與般若相應,亦即身心世界皆能放下。
★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擔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緣清淨,心中智慧自開。
★平常心即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不起歡喜心,多念佛拜佛。
★對人不好也不壞,隨緣和人結善緣,不攀緣。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莫令心放逸。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緩,細水長流。
★靜坐是念佛助緣,靜坐可調身心。
★這樣做做吃吃、吃吃做做,較不能悟道,因爲形形色色要真看破才有辦法。
★師父說的知道了,再來就是受持,受持很要緊。
★念佛,心才有寄托,才不會去著其他旁的事情。
★開悟不一定能了生死,要得阿羅漢,斷見思惑,即無我相,才能了生死。對此句有感悟心,仍有這個那個意念浮存,全是基于有個我,有了我即自私。
★念佛—離境,與佛相應,才知此心與佛心同。
★見聞覺知是六根的作用,我們的自性就在六根門頭,每天與我們在一起。
★起心動念都是自己不對,此是因爲還有個我在。此是細相,一念才起相便起。
★智慧是無色相的。
★要有菩薩的精神。
★平常因是習氣、你我相的關系,念頭常是自然而起的,非特意故,應慢慢改,多念佛。
★修行非如豆腐幹,拿來就可吃,十年二十年,一句佛號還保持下去,加上信願行,如此下去。
★西方是歸宿,如老農夫等太陽西下,可休息了。
★行的方面很多,善者念佛。
★念佛即入中道,沒有好,沒有壞。念佛亦屬幻化,但屬正念,故我們要以幻(念佛)滅幻(妄想)。
★身體不好,不要太去理它,說它有病就有病,說沒有病就沒有什麼事了,不要爲病苦生煩惱,肉體不去理它,也就是了,貪嗔癡才屬大病,肉體的病乃是小病。
★常住即慧命所寄,有常住才有我們,我們當爲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計生命安危。
★聽執事人的話,不要故意刁難執事人,大家同心協力。
★人家笑我們沒讀書、做苦工,我們當拿出志氣來,努力修行,讓別人瞧瞧,我們確實不簡單。
★修行目的在了脫生死,並不是爭名奪利,有些人請大官寫匾額,藉以打知名度,而師父一字不識,全靠自己苦修而來。
★不要想到外面參學,現在一般俗氣重、爭名奪利,好的學不到,反而把壞的帶回來。
★凡事都要忍辱。
★戒是戒內(自己),不是戒外(別人),當我們起了壞念頭時,就應拿戒律來製止,以戒爲師。
《綜合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