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
★若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则智慧不能开,要想办法去掉它。
★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让人看起来很和蔼慈悲。
★用善巧方便之法,使父母入道,有善念,起码做个天人。
★若别人把做不好的事往我们身上推,亦要忍。以前人家说师父“怎没把饭煮熟,叫人怎么吃?”师父默然不辩,这才是功夫。
★人若修好的话,即使到哪里,人家亦要找你,别人也喜欢和你讲话。
★一天都是坏念头,没正念。不要想有色相的东西,而是要想无色相的东西。
★坏的意念跑出来时,若没做或已做过,则内心求忏悔,不再犯就好。
★挂单的人来时,不能有分别心,讲人家好坏,让人家不好修,只要他遵守规矩即可。
★丛林每个人皆可挂单,挂单亦有规矩,也不是看好坏人才给挂单的。
★职事都会做,到哪里都自在。
★行住坐卧,自己去体会佛法,光阴易逝,莫放逸。
★听师父开示,觉得很好,好是好,好是师父的,还是要自己去行,自己去体会。
★有根基的人出家就很清楚,很能体会出家与在家的好与坏,没根基的人则不能体会出来。
★若不能去体会道,虽是出家,仍是修在外境,心随境转,还很危险。
★你们现在虽出家了,仍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出个出路。
★要常看看穿的这件衣服,摸摸这个光头,提醒自己的身份—僧,否则有时忘记了,此身虽在,而心常跑出去,自己不觉得,就不是出家心。
★举个例:自己昨天才做的错事,今天见别人做,即笑人家那个样子,而忘了自己昨天才做的。
★父母亲对儿女,常骂不听,常打不痛。
问:意业难持,为无始来习气沾染自然而现,如念起即刻忏悔,有无因果?
师答:意业未做出来,还在腹中,即忏悔则无因果,若做了即成身业、口业,则有因果。应时时刻刻有忏悔心,有忏悔心则善念就跑出来了,头脑就明白,就知道该怎样。戒有开遮,要看清楚,否则易被戒戒回去。无故可忏悔,未出家前做不如法的事,皆为无故。有故(出家后)则不能忏悔。忏悔不能超过三次(同样的过错)。意业不怕起念,只怕觉迟,随犯随悔。
★若有斗争计较,则不会安定,不是他坏,是我们不会修,因自己怨恨烦恼而不安定,是你自己不安定而怕,不是他怕。什么事都要用比喻的,过了就没事,才会有正念。
★有一甲者有吐痰的习惯,常常到处吐痰,恰巧碰到乙者有疑心,有一天甲在乙者前吐痰,乙者疑心甲者瞧不起他,结果两个起了冲突。丙者知两者的习惯,前来和解,从此两人皆改过,不再吐痰,不再疑心。人的习气不改,会给自己添麻烦,疑心对自己不利,给自己障道,当我们知道有两者起冲突时,应予和解,不可再加油添醋,否则事情愈闹愈大。
★从前有一个人,和人讲话时,总是东看看、西看看,故做神秘,让第三者看到时,由于他的动作,给人的反应,就是他在说人坏话,其实不然。所以做任何事皆要自在自然,否则会添不必要的麻烦。
★做事情是在磨我们。做事情若关心则会专心,一件事若会专,则其他事也都会专,边做边念佛,同样的,一理通则万理彻。
★身为徒弟的人,若师父有再大的过失,我们也不能说,若我们听人家说他们师父怎么样……,其实真把这些话说出去,则他们的罪都归于我们,说四众过罪。
★出家了要知道出家的意思,不要被别人提著团团转,自己要有主,该听的听,不必要的不用多听,打哈哈就好了。
问:钵打破了,是否出家饭碗就丢了?
师答:这也是执著,若你的钵让人给打破,因此埋怨打破你的钵的人,为了这个钵,你和人家结冤仇。
★若有人想害我,则我们要想:大概过去我害过他,所以才这样,我不能再和他结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针一线一句话,皆有因果,意同梵网经二十条。
★看做事情就知道,做事专心用心,则学佛念佛也就专心用心。自己有感觉到,则工作中哪里不干净也会知道,就是地上一粒沙也知道(会感觉到)。即一件事人家说了,就知道该怎么去做。
★一个再怎么没修行的出家人,能持长斋、不杀生,没有很大过失,则来生可直接再转人身来修行,不要再经过三恶道。
问:一个破戒的出家人,罪恶无边,堕落地狱,是否比一个在家人还不如?倒不如在家修?
师答:还是要出家好,虽堕落,但果报受尽还会再来修行,毕竟出家多少种了一些善根。
★故出家说忏悔,忏悔什么呢?无始以来所造的很多业。
问:什么是空?
师答:看得破,即是空。
★一个愈有修行的人,愈觉得忏悔的重要。
★修行要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静坐时若有好坏境,皆不著,也不用说。
★多吃多忙碌,人在做事情时不会想吃,闲下来时就会想吃东西,吃习惯了,时间到了,自然而然就想吃,少吃少忙碌。
问:以后师父圆寂,我们会想师父怎么办?
答:我在西方接你们,但也要你们放得下,到时我们就在西方见面了。
★人家在讲我们的是非,修就是修这些。
问:听师父开示听得很高兴。
师父: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三心范围很广,贪嗔痴亦包含在内。“五观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此三心亦即现在、未来、过去三心。
问:听师父开示,有时不敢吃太多太饱,但体力又差,该如何?
师父:要吃饱,只要不贪、不著就好,不要说好吃多吃一点,不好吃少吃一点。
★贪一样,就有很多样出来。
★不说是非,说是非就失败,说是非让人不安定。又如爱情爱别、爱漂亮……,则又要来六道轮回。
★修行要自己修,修到有体悟,悟到娑婆世界的苦、轮回的苦,悟到一条,就是一条的智慧出来。
★较能干的人不好修,就会想怎样怎样?修行是修香味触法、粗衣淡饭,是看能不能修得脑子清净解脱。
★寺里也会有是非,形形色色,看得会害怕,会修的人则会想:等我修好一点来度他,不会修的人则会和他结冤仇。
★修行要修无碍的,像鸟在做巢,“笼鸡有食锅汤近,野鹤无粮天地宽。”他飞到哪里即到哪里,随处也就飞走,是最自在的一种鸟。修行要处处不挂碍,心才静,才会念佛,如如不动。
★没有说还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亲戚……等,爱情爱别,千万劫也是在轮回这些,也是为这些在轮回。如果有佛的种子,修行就比较快。
★从无始以来带的善念少恶念多,所以我们的自性被盖住了发不出来,故有妄念、爱睡,无法与它抵抗,这就是业障,故要做些事情来调配,否则是到处听,听得乱糟糟,烦恼都没处通(没地方发泄)。
问:有时候好像有魔?
师答:不要说他是魔,要说自己是魔。
师:出家不能贪求名利。
徒:师父如今名声远播四海。
师:我也没感觉。
徒:这才是真功夫。
★修行修得好,自然有人拥护你,不是刻意强求来的。
★如果有一个人修得好,则其他人也会沾福(一人有福带满屋),则人人也会起勇猛心,向他学习,每个人都想修行,一起共修,大家互相勉励,否则起是非、嫉妒、愚痴,大家都不安定。
★社会是造业的路,出家是极乐的路,得解脱。
★凡事都说自己不对,说忏悔教我,而不起烦恼,则是无我相,就不会有坏念头。
★贪一样则多一样,少一个念头少一个业、多一个解脱。出家人若不依佛理行持,则十人有十人差错。
★弘法利生,就是牺牲自己。
★我不识字,教你们一些基本修行方法,你们识字,看些经及释迦佛、文殊普贤诸大菩萨传记,学他们的修行方法,诸佛菩萨都是有愿的,所以修行要发大愿。
问:我发不出这个愿?
师:愿,不是要我怎么样,这还有个我。愿,是自然的,像师父也没有说我要怎么样,但现在有这样的成就,我也不知道。
★修行,是做人不愿做的,勇猛精进,不是和人计较这是不是我做的。斤斤计较,即和社会人一样,做人不做的才是修福慧,修行不是用算的、计较的。
★和社会人交接只是应酬,应酬心里也要有主、要有佛法,不要和社会人谈论俗事,要谈佛法。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识,修五蕴皆空,粗衣淡饭,离香味触法,也不是教你不用吃饭,而是吃饱穿暖就好了,不可贪。
★出家修行不是竞争斗争的,竞争斗争还有名利。
★不要执著好坏,若执著坏的,永远停留住,不能进步,例如自己做错事,心里就感到很难过,心不能开,一直执著这事,就无法安心办道。一切皆是幻化不实的,过了就算了,若执著即生烦恼。
★一个人不是坏,而是习气,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只要有向道之心,能原谅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坏人。
★每天不起恶念烦恼,从日常生活中慢慢去修。
★少说话,多念佛,言多必失。
★忍辱波罗蜜,不要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修行不是修给人家看的,若是形于外的,你有几两重,人家一称就知晓,修行是向内不是向外的,要给人感觉不出来,这样我们也好安心办道。
★诵经、看经、念佛、说话,这是一天当中所必经之过程,话要少说,诵经看经的时间不超过念佛时间,还是要以念佛为主。
★所谓无色相,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亦即“真空妙有”,意思是外境确有此物或此事,我们心中没有此物或此事的存在,心中是空的,若心中有著这些事物,烦恼即会由此而生。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听得清楚,念佛要与自己配合,要念到能静下来,是自性在念,就是工作中也在念,别人也不知我们在念,专心工作,别无妄想,也是一心。此是佛心,与佛道合,因有正念,所做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慈悲,所见的自然也是正知正见,此也是佛心。
★若于工作时,还知道我在做什么,还有感觉,则这只是修福。若工作时,没有个念头“我在工作”,亦即没有什么感觉,这就与般若相应,亦即身心世界皆能放下。
★任运而行,随缘度日,任何事皆不担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荣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缘清净,心中智慧自开。
★平常心即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烦恼,不起欢喜心,多念佛拜佛。
★对人不好也不坏,随缘和人结善缘,不攀缘。时时刻刻注意起心动念,有坏念头,要马上提醒自己。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莫令心放逸。
★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缓,细水长流。
★静坐是念佛助缘,静坐可调身心。
★这样做做吃吃、吃吃做做,较不能悟道,因为形形色色要真看破才有办法。
★师父说的知道了,再来就是受持,受持很要紧。
★念佛,心才有寄托,才不会去著其他旁的事情。
★开悟不一定能了生死,要得阿罗汉,断见思惑,即无我相,才能了生死。对此句有感悟心,仍有这个那个意念浮存,全是基于有个我,有了我即自私。
★念佛—离境,与佛相应,才知此心与佛心同。
★见闻觉知是六根的作用,我们的自性就在六根门头,每天与我们在一起。
★起心动念都是自己不对,此是因为还有个我在。此是细相,一念才起相便起。
★智慧是无色相的。
★要有菩萨的精神。
★平常因是习气、你我相的关系,念头常是自然而起的,非特意故,应慢慢改,多念佛。
★修行非如豆腐干,拿来就可吃,十年二十年,一句佛号还保持下去,加上信愿行,如此下去。
★西方是归宿,如老农夫等太阳西下,可休息了。
★行的方面很多,善者念佛。
★念佛即入中道,没有好,没有坏。念佛亦属幻化,但属正念,故我们要以幻(念佛)灭幻(妄想)。
★身体不好,不要太去理它,说它有病就有病,说没有病就没有什么事了,不要为病苦生烦恼,肉体不去理它,也就是了,贪嗔痴才属大病,肉体的病乃是小病。
★常住即慧命所寄,有常住才有我们,我们当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计生命安危。
★听执事人的话,不要故意刁难执事人,大家同心协力。
★人家笑我们没读书、做苦工,我们当拿出志气来,努力修行,让别人瞧瞧,我们确实不简单。
★修行目的在了脱生死,并不是争名夺利,有些人请大官写匾额,藉以打知名度,而师父一字不识,全靠自己苦修而来。
★不要想到外面参学,现在一般俗气重、争名夺利,好的学不到,反而把坏的带回来。
★凡事都要忍辱。
★戒是戒内(自己),不是戒外(别人),当我们起了坏念头时,就应拿戒律来制止,以戒为师。
《综合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