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有貪戀,修定時有掉舉,即心神不能集中。掉舉是修定過程中的最大障礙,思想散亂、心猿意馬。無明是愚味無知,是明見事物真相的障礙。我慢實際上就是傲慢,以爲再不去苦難深重的欲界了,産生一種傲慢心。阿那含是斷除以上五種見惑和欲界九品修惑的七至九品。阿羅漢是戰勝叁界煩惱敵人之義(敵人就是貪、嗔、癡),故稱“勝敵”,或“無煩惱”,其修證成就是斷除五順上結細分和叁界修惑八十一品。粗分是比較表面化的,細分是表面不顯露,但深層還有影響之義。
修斷煩惱八十一品是按叁界九地劃分的。欲界地、色界四禅地和無色界四地共稱九地。佛教理論,把世界分成叁個層次,最下層是欲界,中層是色界,最高層是無色界(無可見身體,但有生命)。欲界人間下面是畜牲界(各種動物,苦難比人深,可以隨便被宰殺)、餓鬼界(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饑餓是最大的苦,缺吃喝)、地獄(分十八層)。上層還有欲界六重天,這都是高級生命,我們是看不見的。爲什麼叫欲界呢?主要是有男女的分別。現代叫外星人,我們所說的外星人不可能是色界天人,一般都是欲界的,因爲色界人太高大了,超過幾個地球的大小,欲界無法盛下。我們欲界的外星人也分六個層次,身體比人大,身體的大小、壽數、身上的光、生活的來源及其生死情況在俱舍論中均有詳細說明。把整個欲界算爲一個層次。另外色界分四禅天,因爲主要靠禅維持生命,不飲水,不吃食品,所以稱四禅天,其智力、壽數無法和欲界相比,又分爲四個層次,共分色界十七重天。佛經中說“欲界無禅”。我, 們一般所修的禅是相當低的,無法和四禅天相比,因欲界人的欲望太多,真正禅的境界是無欲的。在學禅的過程中是仿照四禅天的禅的層次來學,真正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另外還有無色界四地,這樣就叫叁界九地,每一界把煩惱分爲九類,每一界的煩惱有不同的特點,九九八十一類。出叁界必把八十一類的煩惱破完才能得到阿羅漢的境界。每一界的修斷煩惱按強弱粗細分爲九品,九地共計八十一品。所以,《西遊記》中有八十一難,就是根據這個來的。八十一品修斷和一百一十二品見惑全部斷除,才算得到出世羅漢果(見惑就是由世界各種文化、生活形成的偏見,有一百一十二品)。成佛還要在此基礎上繼續修斷所知障和圓滿十地的功德。聲聞阿羅漢從佛的角度來看,還是低層次的,從中觀的觀點來說知識障一點也未破。不破所知障,遍知一切事物的智慧是得不到的,還要繼續修十地。一地突出修舍般若;二地修戒般若;叁地修忍般若;四地修精進般若;五地修定般若。真正的菩薩定,到五地才能得到,不到這個層次只能算准般若。六地才有慧般若,有了慧般若,知識障還未破;八地、九地、十地才破知識障。知識障就是妨礙能在一刹那間洞察一切事物的智慧。知識障是成佛的障,是深層次的障,不是出世障。出世障是煩惱障,見惑修惑層次都是煩惱障。佛經說出世可以破煩惱障,比如羅漢已經出世了,但無佛的智慧,所以,層次相當低。一地完全達到舍般若的標准,是達到無人相、我相、壽者相。以上小乘四聖地、四果位的最基本的條件,是獲得見空智慧,悟得人無我。能不能悟到“法無我”,中觀家和唯識家觀點不一致。按照中觀應承派的觀點,若悟不到“法無我”,“人無我”也無法徹悟,煩惱障也無法徹底斷除。這是一個高深的理論問題,這裏不准備多說。
“無诤叁昧”就是“無煩惱禅”(無诤就是離欲,也就是無欲後得到的禅)。“樂阿蘭那行”是離欲清淨行。“行者”是指修行之人。
十、理法無得
佛問須菩提:“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須菩提回答:“如來在燃燈佛處于法實無所得。”佛在未成佛前曾在無數佛前聞法,《賢劫經》中說佛曾以 228000 佛爲師,燃燈佛是其中之一。這裏說一件佛陀釋迦牟尼在過去世拜佛聞法的事。《賢劫經》中說:釋迦牟尼在過去世轉生爲法雲時,曾得到燃燈如來的加持獲得無生法忍成就,在八地時燃燈如來授記(預言)說:“你將來成佛時號稱釋迦牟尼。”有什麼樣的弟子,在什麼地方,說什麼樣的法,能度多少衆生都預言了。“無生法忍”就是斷除煩惱障,悟得性空之理。從事谛義上說,佛在學道時拜過無數佛,聞過無數法,依法修行,才得正果。學佛的人應多看佛本生記,了解佛是怎樣學法的。學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傳說常哭菩薩在成都聞法時,地上塵土很多,又沒有水,佛連坐的地方都沒有,他把血管弄破,用血來灑掃塵土,感動了天神,下大雨,從此以後成都都沒有灰塵。不聞法,不修行若能成佛,哪有因果規律可言?佛教處處講因果,這是佛教最根本的一點。舍般若、戒般若、忍般若、精進般若現在的人無法理解,認識是胡吹,哪裏能做到。把財産、妻子兒女甚至自己都施舍給別人,更有甚者割肉喂鷹、舍身飼虎,只有這樣的無數大行才能成佛。佛是福慧雙修的必然結果。有的講頓悟,從佛教理論上來講,是在修福德的基礎上才能頓悟,只有一生接一生地修無量世才能達到。從理谛的角度來看,說法和聞法及所聞之法均無自性,如夢幻泡影,說法是幻相,聞法是幻覺,無可執著。爲什麼說“說法是幻相”呢?因爲說法本身就是因緣相合,說的人說,聽的人聽,悟的人悟,這都是各種條件因素形成達到一定的境界,各個人理解、悟的程度都不一樣,實際上和各種事情一樣,都是一種暫時的因緣結合,不是永恒的,從理法上來推理,都是幻相,沒有可執著的。從勝谛的角度來看一切都是無相的,一切都不存在,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都是實事,是不可否定的存在。佛有理解人的他心通,佛雖然不是人,但他知道每一個人是怎麼看待問題的,從人的角度他來看這些都是幻相。比如看電影,在電影院看電影的人都把它當成是真的,而實際上是聲、像結合在一起的緣起物,是假的,所以說諸法是夢幻、是泡影。何況“法”是自證自悟的境界,非言傳耳聞所能獲得者。因此佛說“如來無法把自己的覺悟移植給別人”。佛只能指明方向,讓自己的佛性來發芽、成佛,因此法是說不了的,自己的法是從自己心中生出來的,佛是無法說的。因此,許多地方說佛沒有說過法、無法可說,法本來就是說不了的,無法表達的,是一種思想境界,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語言是一種符號,是抽象的,只能通過它産生一種想象,慢慢地通過修煉産生正覺、正智,因此說“法實無所得無所聞”。比如人的心是難以說清楚的,難道說人沒有心嗎(指的不是肉團心髒)?在紅教中第一步修就是找到自己的心。心的本性是什麼?直到感覺什麼也沒有了,就空了,本性沒有了才算入門。本性就是不存在,就是一種空,這是無法琢磨的東西,不是物質的東西。佛法也是指理性和本性的發現。《寶心經》中說,就像地下有許多礦藏,因爲你不知道,所以你仍然很窮,一旦你把它開發出來,你就成了富翁。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都未開發出來,都不認識,所以處于愚昧無知的狀態,一輩子碌碌無爲,造業受苦,自作自受,一代一代轉世循環下去。一旦控掘出佛性,你就見到真智了,就成佛了。這要自己挖,自己發現,佛法只是指明這地方有寶藏。寺院中有一幅釋迦牟尼指月的畫像就是說佛僅僅指了個方向,月亮在天上而不在水裏,猴子卻在水裏撈月。我們一般人正像猴子一樣,追逐水中月影,根本不擡頭,看不見天上的月。水中月、鏡中花,世俗的佛就是一個影子,不要去抓影子。佛經中說真正的佛就像天上的月,人們心中的佛就像水中的月,有一個鏡子,就有一個月影,從江東頭走到西頭,月亮始終在你的前面,難道月亮在跟著你走嗎?人們心中的佛也是這樣的境界,挖一千口進就有一千個月亮,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佛,有的水混了看不清,有的水清了就看清了,水動了也看不清,水靜才能看清。這就是爲什麼要入定,定能生慧的道理也就在這裏。所以,能不能得到佛的智慧,就看你的心水能不能定如明鏡。
十一、二世間本空
“二世間”指生存空間器世界和有情世間衆生。有形體的世界叫器世界,是生命的載體;另外有情世間指的是有生命的衆生,合起來叫二世間。佛問:菩薩在成佛之前要創建國土嗎(莊嚴是動詞,是創建美好的國土之義)?須菩提答:不,所謂創建國土者,則非創建,是名創建。莊嚴國土是菩薩成佛前必須完成的叁件大事之一。叁件大事是:1、福慧雙修功德圓滿;2、度脫的對象因緣成熟(成佛是爲了度衆,成佛就是意味著第二次入世來度衆);3、弘法國土的條件具備。不具備第一條不能證得無上圓滿正覺,不具備第二條就沒有度脫的對象,不具備第叁條就不能弘法。創建怎樣的國土呢?從佛教來說,現在的娑婆世界,國土是我們叁界衆生共同業力創造的。有這個緣,有這個衆生,有這個環境,有這個條件才能弘法度衆。這是大家共緣形成的。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莊嚴的,是他的願力創建的。各個佛都有自己的國土,沒有國土,沒有弘法環境條件是不行的。佛法是一種高層次的教育手段,實施佛法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智力條件,即理解能力、認識能力。原始社會沒有文化,愚昧的民族是接受不了佛法的。佛法不是迷信的信仰,佛法光有信仰不行,是一種高層次的智力開發教育。佛出世時,正值印度文化非常昌盛的時期,從曆史上看,凡佛法普及的國家,文化條件都很好,如漢朝、唐朝時正值文化上升發展階段,西藏吐蕃王朝創立文字後,才有佛法傳播。東方文明比西文文明要早得多,佛法是東方文明的核心和基礎,像中國的文化到處都滲透著佛教文化,趙樸初的文章中說:如果沒有佛教的話,中國人可能話都不會說,語言詞彙,許多都來自佛經,如世界、和平、衆生、法律這些詞都是從佛經來的。心理素質,即追求善德美…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