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有贪恋,修定时有掉举,即心神不能集中。掉举是修定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思想散乱、心猿意马。无明是愚味无知,是明见事物真相的障碍。我慢实际上就是傲慢,以为再不去苦难深重的欲界了,产生一种傲慢心。阿那含是断除以上五种见惑和欲界九品修惑的七至九品。阿罗汉是战胜三界烦恼敌人之义(敌人就是贪、嗔、痴),故称“胜敌”,或“无烦恼”,其修证成就是断除五顺上结细分和三界修惑八十一品。粗分是比较表面化的,细分是表面不显露,但深层还有影响之义。
修断烦恼八十一品是按三界九地划分的。欲界地、色界四禅地和无色界四地共称九地。佛教理论,把世界分成三个层次,最下层是欲界,中层是色界,最高层是无色界(无可见身体,但有生命)。欲界人间下面是畜牲界(各种动物,苦难比人深,可以随便被宰杀)、饿鬼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生命,饥饿是最大的苦,缺吃喝)、地狱(分十八层)。上层还有欲界六重天,这都是高级生命,我们是看不见的。为什么叫欲界呢?主要是有男女的分别。现代叫外星人,我们所说的外星人不可能是色界天人,一般都是欲界的,因为色界人太高大了,超过几个地球的大小,欲界无法盛下。我们欲界的外星人也分六个层次,身体比人大,身体的大小、寿数、身上的光、生活的来源及其生死情况在俱舍论中均有详细说明。把整个欲界算为一个层次。另外色界分四禅天,因为主要靠禅维持生命,不饮水,不吃食品,所以称四禅天,其智力、寿数无法和欲界相比,又分为四个层次,共分色界十七重天。佛经中说“欲界无禅”。我, 们一般所修的禅是相当低的,无法和四禅天相比,因欲界人的欲望太多,真正禅的境界是无欲的。在学禅的过程中是仿照四禅天的禅的层次来学,真正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另外还有无色界四地,这样就叫三界九地,每一界把烦恼分为九类,每一界的烦恼有不同的特点,九九八十一类。出三界必把八十一类的烦恼破完才能得到阿罗汉的境界。每一界的修断烦恼按强弱粗细分为九品,九地共计八十一品。所以,《西游记》中有八十一难,就是根据这个来的。八十一品修断和一百一十二品见惑全部断除,才算得到出世罗汉果(见惑就是由世界各种文化、生活形成的偏见,有一百一十二品)。成佛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修断所知障和圆满十地的功德。声闻阿罗汉从佛的角度来看,还是低层次的,从中观的观点来说知识障一点也未破。不破所知障,遍知一切事物的智慧是得不到的,还要继续修十地。一地突出修舍般若;二地修戒般若;三地修忍般若;四地修精进般若;五地修定般若。真正的菩萨定,到五地才能得到,不到这个层次只能算准般若。六地才有慧般若,有了慧般若,知识障还未破;八地、九地、十地才破知识障。知识障就是妨碍能在一刹那间洞察一切事物的智慧。知识障是成佛的障,是深层次的障,不是出世障。出世障是烦恼障,见惑修惑层次都是烦恼障。佛经说出世可以破烦恼障,比如罗汉已经出世了,但无佛的智慧,所以,层次相当低。一地完全达到舍般若的标准,是达到无人相、我相、寿者相。以上小乘四圣地、四果位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获得见空智慧,悟得人无我。能不能悟到“法无我”,中观家和唯识家观点不一致。按照中观应承派的观点,若悟不到“法无我”,“人无我”也无法彻悟,烦恼障也无法彻底断除。这是一个高深的理论问题,这里不准备多说。
“无诤三昧”就是“无烦恼禅”(无诤就是离欲,也就是无欲后得到的禅)。“乐阿兰那行”是离欲清净行。“行者”是指修行之人。
十、理法无得
佛问须菩提:“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如来在燃灯佛处于法实无所得。”佛在未成佛前曾在无数佛前闻法,《贤劫经》中说佛曾以 228000 佛为师,燃灯佛是其中之一。这里说一件佛陀释迦牟尼在过去世拜佛闻法的事。《贤劫经》中说:释迦牟尼在过去世转生为法云时,曾得到燃灯如来的加持获得无生法忍成就,在八地时燃灯如来授记(预言)说:“你将来成佛时号称释迦牟尼。”有什么样的弟子,在什么地方,说什么样的法,能度多少众生都预言了。“无生法忍”就是断除烦恼障,悟得性空之理。从事谛义上说,佛在学道时拜过无数佛,闻过无数法,依法修行,才得正果。学佛的人应多看佛本生记,了解佛是怎样学法的。学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传说常哭菩萨在成都闻法时,地上尘土很多,又没有水,佛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他把血管弄破,用血来洒扫尘土,感动了天神,下大雨,从此以后成都都没有灰尘。不闻法,不修行若能成佛,哪有因果规律可言?佛教处处讲因果,这是佛教最根本的一点。舍般若、戒般若、忍般若、精进般若现在的人无法理解,认识是胡吹,哪里能做到。把财产、妻子儿女甚至自己都施舍给别人,更有甚者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只有这样的无数大行才能成佛。佛是福慧双修的必然结果。有的讲顿悟,从佛教理论上来讲,是在修福德的基础上才能顿悟,只有一生接一生地修无量世才能达到。从理谛的角度来看,说法和闻法及所闻之法均无自性,如梦幻泡影,说法是幻相,闻法是幻觉,无可执著。为什么说“说法是幻相”呢?因为说法本身就是因缘相合,说的人说,听的人听,悟的人悟,这都是各种条件因素形成达到一定的境界,各个人理解、悟的程度都不一样,实际上和各种事情一样,都是一种暂时的因缘结合,不是永恒的,从理法上来推理,都是幻相,没有可执著的。从胜谛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无相的,一切都不存在,从世俗的角度来看都是实事,是不可否定的存在。佛有理解人的他心通,佛虽然不是人,但他知道每一个人是怎么看待问题的,从人的角度他来看这些都是幻相。比如看电影,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人都把它当成是真的,而实际上是声、像结合在一起的缘起物,是假的,所以说诸法是梦幻、是泡影。何况“法”是自证自悟的境界,非言传耳闻所能获得者。因此佛说“如来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佛只能指明方向,让自己的佛性来发芽、成佛,因此法是说不了的,自己的法是从自己心中生出来的,佛是无法说的。因此,许多地方说佛没有说过法、无法可说,法本来就是说不了的,无法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境界,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语言是一种符号,是抽象的,只能通过它产生一种想象,慢慢地通过修炼产生正觉、正智,因此说“法实无所得无所闻”。比如人的心是难以说清楚的,难道说人没有心吗(指的不是肉团心脏)?在红教中第一步修就是找到自己的心。心的本性是什么?直到感觉什么也没有了,就空了,本性没有了才算入门。本性就是不存在,就是一种空,这是无法琢磨的东西,不是物质的东西。佛法也是指理性和本性的发现。《宝心经》中说,就像地下有许多矿藏,因为你不知道,所以你仍然很穷,一旦你把它开发出来,你就成了富翁。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但都未开发出来,都不认识,所以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一辈子碌碌无为,造业受苦,自作自受,一代一代转世循环下去。一旦控掘出佛性,你就见到真智了,就成佛了。这要自己挖,自己发现,佛法只是指明这地方有宝藏。寺院中有一幅释迦牟尼指月的画像就是说佛仅仅指了个方向,月亮在天上而不在水里,猴子却在水里捞月。我们一般人正像猴子一样,追逐水中月影,根本不抬头,看不见天上的月。水中月、镜中花,世俗的佛就是一个影子,不要去抓影子。佛经中说真正的佛就像天上的月,人们心中的佛就像水中的月,有一个镜子,就有一个月影,从江东头走到西头,月亮始终在你的前面,难道月亮在跟着你走吗?人们心中的佛也是这样的境界,挖一千口进就有一千个月亮,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佛,有的水混了看不清,有的水清了就看清了,水动了也看不清,水静才能看清。这就是为什么要入定,定能生慧的道理也就在这里。所以,能不能得到佛的智慧,就看你的心水能不能定如明镜。
十一、二世间本空
“二世间”指生存空间器世界和有情世间众生。有形体的世界叫器世界,是生命的载体;另外有情世间指的是有生命的众生,合起来叫二世间。佛问:菩萨在成佛之前要创建国土吗(庄严是动词,是创建美好的国土之义)?须菩提答:不,所谓创建国土者,则非创建,是名创建。庄严国土是菩萨成佛前必须完成的三件大事之一。三件大事是:1、福慧双修功德圆满;2、度脱的对象因缘成熟(成佛是为了度众,成佛就是意味着第二次入世来度众);3、弘法国土的条件具备。不具备第一条不能证得无上圆满正觉,不具备第二条就没有度脱的对象,不具备第三条就不能弘法。创建怎样的国土呢?从佛教来说,现在的娑婆世界,国土是我们三界众生共同业力创造的。有这个缘,有这个众生,有这个环境,有这个条件才能弘法度众。这是大家共缘形成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庄严的,是他的愿力创建的。各个佛都有自己的国土,没有国土,没有弘法环境条件是不行的。佛法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手段,实施佛法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智力条件,即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原始社会没有文化,愚昧的民族是接受不了佛法的。佛法不是迷信的信仰,佛法光有信仰不行,是一种高层次的智力开发教育。佛出世时,正值印度文化非常昌盛的时期,从历史上看,凡佛法普及的国家,文化条件都很好,如汉朝、唐朝时正值文化上升发展阶段,西藏吐蕃王朝创立文字后,才有佛法传播。东方文明比西文文明要早得多,佛法是东方文明的核心和基础,像中国的文化到处都渗透着佛教文化,赵朴初的文章中说:如果没有佛教的话,中国人可能话都不会说,语言词汇,许多都来自佛经,如世界、和平、众生、法律这些词都是从佛经来的。心理素质,即追求善德美…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