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P14

  ..续本文上一页德的向善品质,社会历史环境条件等等,与弘扬佛法关系非常密切。佛法难闻,闻法需有内部、外部的条件,众多因素成熟了,才能有佛法。弘传、修持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又如在伊斯兰教国家,佛教也是无法弘扬的。这几年由于改革开放,思想环境宽松自由了,大家才敢信仰了,这都是外部条件。没有以上条件佛教就不能产生、发展。密宗为什么有方便法门?因为显宗是从愿心上来修庄严国土的,首先发愿心,经过积德行善,生在条件好的国土,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密宗的简便快速之法就是观修坛城。观修坛城之法,就是庄严国土之方便法门。佛土的庄严景观都是按世人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最高标准设计的,是顺应世人心理的一种引渡方便法门。到了佛国后,你就不要佛国了。得不到进向往,得到了就不需要这个世界。对彻底破除色声香味触五欲的佛菩萨来说,黄金和粪土没有什么不同,地狱和天堂一个样,佛的神通可以随便改变一切。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无数魔兵抛掷各种武器,刀枪、箭像雨一样射向释迦牟尼,魔鬼最怕释迦成佛。但是,这些刀枪、箭不但伤害不了释迦,反而都变成了五色鲜花雨,这就是佛的境界。对佛菩萨来说,地狱和天堂一样。对地狱的人来说地狱是非常苦的。对于虚妄分别意识和苦乐感受均消失,获得诸法平等成就和任意改变特性的自在神通者佛来说,可以任意改变一切,这叫“自在”。所以,也就没有金和土的区别。对佛菩萨自身来说,所谓庄严国土也无庄严的实相。对我们众生来说水是很重要的,但对不吃水的人来说,有水无水无所谓,不吃饭的人,有饭无饭无所谓,因为佛已脱离了物欲,所以也就没有庄严的实相了。对世人所现出的庄严相,实为虚妄,只是名不符实的空名称而已。因此,佛说:大菩萨应该像看待虚幻的佛国庄严那样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佛菩萨来说,若对颜色、形状、美丑、香臭味道等均不注意,对一切都无执著,也就解脱了。世人自己把自己的心捆住了,是作茧自缚,所以解脱不了。什么欲望都没有了,什么都空了,还有什么苦恼?还有什么要求?还有什么不如意呢?“住”是指着意、追求、贪恋、认真的意思。对任何事都掌握分寸,不要太执著认真,这才是真正的“潇洒”。对任何东西都不能执著,连成佛都不能执著,一执著就没有什么希望了。“心”是指菩提心,你的心变得无限开阔,就能容纳一切事情了,甚至生死都会无所谓了。佛经上说,你把死看成像逛花园一样,还有什么痛苦?大的方面想通了,一切也都想通了,就会把一切事物看成虚幻的了。以上是器世界本空。

   佛又说:比如有人,如须弥山王(应该说“山王须弥山”),须菩提你认为此人身体雄伟高大不?须菩提说:“甚高大,为什么呢?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义净本作:“如来说为非身,以彼非有,说名为身。”这意思是说:佛说这个高大的身体,不是身体,身体本不存在,只是名叫“身体”而已。山王须弥山是四大部洲和八小洲中间的一个最大的山,这就是佛教中的器世界。它的形状和地球不同,是一个平面,中间有一个很高大的须弥山,四面是海,海中有四大洲,我们属于南瞻部洲,在四角每角有两洲,共八小洲,外面是海洋。按《俱舍论》的说法,须弥山高度为16万由旬,1由旬等于6680米,16万由旬等于1068800公里,二分之一在海面以下,海面以上高度是534400公里,略呈正方形,比现代科学所说的地球(赤道直径为12756公里)大40倍。按时轮部的说法,须弥山的形状与地球相似,但也不完全相同,下面是半球形的碟状,上面空间又是圆形的,好像是一个大弓形和一个小弓形,形成宇宙。在须弥山的上面空间有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时轮法的天文就是根据这个理论来算的。比如一年的日月蚀,算出来相当准确。从时轮来说就不分四大洲了,把整个南大洲(即现在的地球)分为12个地段,太阳昼夜运行都要照遍12段。据说须弥山是由四种宝石形成的,南面是宝蓝色,因此,我们居住的这个南瞻部洲的天空呈现蓝色。由于须 弥山太大,超出了视觉范围,所以无法看到。即使是人的身体有须弥山大,也是各种物质成分集合的一种形体,这形体每个组成部分如手足头腰背等都不是身体,其身体何在?手足头等每一个组成部分,零部件都不是手足头,手足头等又何在?既然手足头这些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不存在,离开这手足头各个部分的身体又在哪里?身体也找不到,它的大小又从何说起?

   人体比鸡大,比山小,这是相比较说的,如果没有相比的东西,这大和小怎能确定?人体比鸡大,就认为人体“大”的话,人体比山小,为什么不可以认为人体“小”呢?既然人体可以说“大”也可以说“小”,哪里有什么“大”和“小”的物质的“自性”?既然不存在大小的“自性”,哪里有什么“大身”?身体是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就应有大小之别,既然无大小可言,这种形体怎能称做身体呢?既然没有身体可以确认,这身体不就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空名吗?这是说明众生世间空,也叫内空。器世界空是外空,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放弃对身体、对整个世界的执著。自己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畏不怖”。真正悟到一切都是空是相当害怕的,连自己都不存在了,马上就有一种失落感,得道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宗喀巴的一个大弟子在宗师讲经时,处于定中听经,悟到这一步吓得把衣服抓住了,宗师笑了一下,说:“你别处没有执著了,想把衣服抓住?”

   十二、奉持功德

   佛说:比如与一条恒河沙数相等的恒河中的沙,其数量多不多?须菩提说:其恒河的数量都多得无法计算,何况其沙数。佛说:我告诉你,若有善男信女以七宝盛满那样多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进行施舍的功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甚多。佛说:若有善男信女,从这部经中即使是学会四句,向别人说教,其功德胜过前面的功德。

   这一段是说奉持宣传般若法的法施功德远远超过财物施舍的功德。因为施舍钱财济贫救苦的功德虽高,但只能解决众生今生今世暂时的饥饿贫困,施舍的福报也只是等质的物质财富。如果自己学习佛法,并向众生宣传佛法,进行法施,启迪智慧,能使自己和别人认识真理,分清善恶,抑恶扬善,摆脱烦恼和痛苦,走上正道。获得长远的幸福,其功德自然远胜过物质施舍功德。这种道理不但在佛经上很重要,就是在世间法上也是很重要的。如不抓教育,精神上的贫困解决不了,是最可怕的贫困。人的主要贫困不是物质上的贫苦,这一点很多人认识不到。法施的功德就在这里。物质上的贫穷至多变成乞丐,精神上的贫穷愚昧会把人变成低级动物和魔鬼,这才是最可悲的。乞丐仍然不失为人,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崇拜的就是淡化物欲的乞丐生活,当乞丐比偷、抢、拐骗、掠夺高尚得多。现在东南亚的僧人仍然过着施舍的生活,僧人没有一分钱,也不需要钱,因为整个国家制度,对僧人免费提供食宿。圣人没有百万富翁,释迦牟尼抛弃了皇太子而去当僧人乞食,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现在世界上有多少受苦受难的人,我们信佛的人应该以此受到教育而发慈悲心。我看了一个印度的电视片,介绍那里的人们生活很苦,公开杀女孩,5岁的孩子就当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否则无法生活,真是人间地狱,我心里很难过,睡不着觉,忍不住泪。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这类事,太不合理了。

   佛又接着说,随便向别人讲说此经,即便是其中的一偈,说经的地方就像佛塔佛寺那样受人天、阿修罗等众生的尊敬和供养,何况有人受持、读诵、信解其经典的全部内容。要知道这样的人,就会得到最上乘第一稀有之法的成就,此经典所在之处就有佛,就有像佛那样受尊重的佛的弟子、菩萨和罗汉。这是在说奉持和宣扬《金刚经》的无量功德。这段经文对那些轻视经教,否定文字般若的邪禅徒,无疑是当头一棒。“法如筏”,到达彼岸之人,才可以抛弃船筏,尚未下水,就想甩掉船筏,哪有比这更愚蠢的想法?慧能的三传弟子叫大颠,他一生抄写《金刚经》 1500 卷,法华经抄了 30 部,他折服了韩愈。这说明正宗的禅家是非常重视经教的。

   十三、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一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法性这种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语的表述,要靠亲证亲验。佛法只是符合世俗智类型的一种比喻语言,就像对聋哑人的手势语。明见法性全靠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才说:“佛未曾说法。”

   须菩提问佛:“此经名叫什么?我等如何奉持?”佛说:“此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多》,你等依此名称奉持,为什么呢?因为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就非般若波罗蜜多,名为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说,佛说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用语言解说般若波罗蜜多的符号名称。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无色无相,无所得,无所失,无可奉持。要奉持般若波罗蜜多法,就只能奉持这部符号名称形式的般若经典。遵照这部经典中指示的方法修般若行,定能达到开悟目的。佛又问须菩提:“你以为佛曾说过法吗?”须菩提说:“佛不曾说过一点法。”义净本作“无有少法是如来所说”。因为真法无可说,无法说,说不了。因此说“佛未说过任何法”。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本性、规律,叫做法性的东西。人心的本质是无法说清楚的,只能通过一定的修持让自己去发现,是说不清,说了也是没有用的东西,所以只能说“佛未说过任何法”,这也是从理谛的角度上来解释。从事谛上来说,佛说八万四千…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