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P15

  ..續本文上一頁法,說了45年的法,過去的無數佛說過法,到釋迦牟尼繼續說這些法,未來的佛還要說這些法。因爲法性只有一種,比如事物有各種形狀,但法性一樣都是空的,雖有千佛萬佛,說的就是一法。人人悟到這個真理,就成了非凡的人,不悟這一點就是凡俗。佛和凡人的界限就在悟與不悟之間,悟了就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思想了。佛是無爲的,即沒有思想,像太陽一樣無意識地遍照一切。人因爲有思想才有愛憎,有分別心。佛的感應、業都是平等的,無爲的。黴爛了的種子無論在什麼條件下,也不會發芽,這是本身的問題,不是外部的條件問題。佛和衆生的關系就是這樣,有些人想好好供一下佛,希望好好保佑我,特別優厚于我,這是世人的想法,佛不會這樣。佛是無心的,像太陽一樣。這對低層次信佛的人來說可能不理解。

   十四、“名”是虛名

   佛說:“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多不?”須菩提回答“甚多”。佛說:“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這是說世俗智認識事物、考慮問題,離不開“名稱”,認爲名稱和事物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把名稱所代表的事物當作真實的存在。但實際上名稱是一個隨意性的東西,名和實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名稱和事物若有必然的聯系,那麼:1、沒有名稱就該沒有事物,沒有名稱的概念,就該沒有事物的概念,但事實恰恰相反,世界上有許多無名之物,幼兒和聾啞人的意識中沒有名稱的概念,卻有事物的概念。2、一物名稱應該只有一種,一物不應有多種名稱(含義不同的名)。既然一物可以有多種名稱,其物與名稱就沒有本質的聯系。3、一名應該只代表一種事物,不應該有一名多物的現象,既然一名可指多種事物,其名稱就沒有確定的內容。例如“張秀蘭”這個名字,全國有多少?學術上確定的名稱也很難說。名稱的隨意性很大。

   叁千大千世界的“世界”是指物質世界,是由各種微塵、物質分子組成的,除了物質微塵沒有世界可言。各種微塵都沒有確定的體積、形狀和成分,在每一刹那之間都在進行著生生滅滅的、永無休止的運動和分裂變化,即無常。當你說此微塵時,此微塵已不存在,哪有什麼微塵可言?恩格斯也曾說過:“每一種事物在同一時間內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這和佛經說得一模一樣,每一種事物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變化很大,既是它自己,又不是它自己,即無常。以名取物,物屬空名,名屬空物。人也是這樣,有人指死了就是無常,佛教所說的真正的無常是指在一刹那之間絕對不停的運動狀態,思想、物質、身體都在變化,而且覺察不到。名稱本身也是空的,僅僅是一個詞,語言是一種聲音、一種象征、一種符號,不分析,不思考,以虛當實,執實産生妄念,有妄念就不能産生正見。細細思考分析,就會發現名不符實,名實俱假,于是妄想虛構的影子就會消失,眼前一片空寂。達到這一步可算理解了概念性中觀義理。真正的智慧是一種體驗性的、直覺的、現觀的、親自體驗的境界,不是理解的境界。這種經過分析認識的“假”和“空”只是激發無分別真智的一種手段。講佛法、學佛法、觀修都是利用語言、分別智進行分析,激發無分別智的一種手段,並非證悟境界。用這種分別性的空觀對待一切事物,就能逐步改變思想觀念,激發真智。因此,佛便苦心婆心反反複複教導大家,破除名相,消除虛妄念頭。整個般若經內容就是破執,二十空也好,十六空也好,四空也好,最後歸爲一個空,就是“性空”。

   十五、正見稀有

   隨後,須菩提聞此經深解義趣,感激涕零,說:“我生智以來,未曾得聞如是深經。”(義淨本)羅什譯本此處作:“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此處所說“慧眼”與“五眼”的“慧眼”並非同一概念,這個慧眼是指一般智慧,故譯“生智以來”,和藏譯本一致。五眼中的“慧眼”的主要功能是現觀人無我與法無我。如果真正得到慧眼,就不會說“未曾得聞如此深經(深經是指無相真理)”。佛家所說的“肉眼”可以看到100由旬以內的東西,1由旬等于6680米 ,100由旬是668000米(668公裏)。“天眼”可以看到叁千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和生命的轉世困果。“慧眼”是超世羅漢的心見神通。“法眼”是登地菩薩的心見神通。“佛眼”是佛的遍知一切的直覺。前二眼屬世間神通,後叁眼是超世神通,凡要根本無法達到。世俗氣功要想達到肉眼神通也絕非易事,哪能達到天眼以上的神通境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此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的“實相”指“正見”,實同真實,並非指“實有”,而是指虛妄想像煙消雲散後的清淨慧境。這種境界不屬世俗智的範圍,故稱“甚深”。要獲得這種真智慧,除觀修“二無”(人法無我),還要修施舍、戒、忍等相應的善行。“德助慧增,慧助德長”,德爲陽,慧爲阻。德慧是相輔相成的,故稱慧爲“佛母”,佛父是慈悲心、是德性。獨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相合不離,名爲“金剛”。世人學佛,因解生慧者稀有,因信修德者更少。因信德不足,慧根缺乏營養而生長緩慢,微弱無力,難得開花結果;因慧力不足,正見不生,而善行功德不能無限增長,很難化爲達到彼岸的功德。信德善行和智慧正見互爲因果,缺一不可。具足清淨信德而深解般若經意,生出真智慧而破障斷惑,其成就極其難能可貴,堪稱第一稀有功德。佛在世時是佛法盛世,信解般若經義,獲得無上功德和智慧並不太難。但在“五濁”泛濫的末法時代,信解奉持般若經義,更爲難能可貴,更爲稀有。

   五濁是指:

  1、 劫濁(劫難深重);

  2、 煩惱濁(物欲重、品質低劣);

  3、 見濁(邪說盛興,偏見多);

  4、 衆濁(善根、慧根淺,難以引度);

  5 、命濁(壽命短促,事務繁多,心身不得清淨,得不到聞法修行的機會)。

   經文中說的“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就是指這種濁世。佛經中對佛法住世的時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經中說是500年,有的經中說是2500年,有的經中說是5000年。這都是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信持內容說的。末世人的智慧比較高,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佛法,但另一方面,偏見太多,不信仰佛法。有些人雖然能理解,也信,但德行太差,不容易守戒,這是濁世的特點。前500 年是守戒最好的時代,以後就差了。密法時輪中說,佛法就像太陽一樣,日夜運轉不息,有的地方變成黑夜,有的地方就會變成白天,同一個地區都會有白天和黑夜的相互交替。但總的來說佛法永遠住世。佛也分真谛和俗谛,真正的佛是指佛的法身,即斷證無上功德。斷就是抛棄了一切缺點,斷了煩惱,破除了二障;證就是得到了功德。俗谛佛就是指形相佛,指佛的報身和應化身。前者法身無形無相,後者有形有相。佛也分理谛和事谛,理谛佛是指佛的智慧、神通、功勇,都是無相的,叁頭六臂等有相佛不是真谛佛。“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的“佛”是指真谛意義上的法身佛,這種法身才是真正的佛。有人我相、法我相、衆生相、壽者相就無法見到真正的佛,也無法獲得真正的佛的成就。永離人我相、法我相,無相無念、無思無爲,才能接近真佛和佛的境界。般若智就是這樣,也是佛教徒真正皈依的內容。理解佛不要局限在相上,這樣的佛是事相上的佛,是比喻佛,形象化了的佛。真正的佛是理性的、看不見的,所以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離開世俗範圍內的佛的概念後,才能得到真正的佛)。真正的佛不是名稱,不是形象,不是顔色,而是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和智慧。《金剛經》就是處處要鍛煉破相的智慧,改變認識,這才是對佛的真正的皈依。

   十六、忍波羅蜜多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稀有”是說“法忍”。世人把自我和自己的五蘊之身以及屬于自己的一切都當成實實在在的東西,愛戀不舍。一旦悟到無我,即悟到自我是一個虛構,自己的五蘊之身和一切屬于自己的家庭財産、名利地位都成幻覺,像海市蜃樓一樣,像肥皂泡一樣,突然消失和失去時,就會産生像失去依靠、掉入無底深淵似的失落感和恐懼感。人在清醒狀態下死亡時,也會有這樣的失落感和恐懼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那時就會感覺到一切都空空如也,連自己也永遠消失了,不可挽回了,對自己一生的過錯抱著悔恨的心情,看自己的親人和仇人最後一眼,當此時刻才能與世無爭地善言相別。學佛的人如在此時此刻能産生皈依之心和投生人天的願心,就是一個乘願上升的良機。密法中的中陰身成佛就是利用這個良機,改變業力,獲得自由。顯宗佛經中也介紹死亡的過程和死時如何皈依之法,因爲人到此時才會産生真正純潔的皈依之心。

   在悟到“無我”和面臨死亡時,能不驚、不怖、不畏的惟一的辦法就是信解諸法無常、無我的究竟真理,打消一切執著虛妄的念頭,從夢幻中覺醒,從無爲的恩怨糾纏中脫身,事事用空理觀照,清醒、主動、自覺地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平時怕死,到死時才不怕死;平時不怕死,死時就怕死。平時怕死就會以佛法做到問心無愧,不做壞事,到死時心地坦然,沒有負罪感,沒有悔恨,這樣就可坦然死去。只有真正修佛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要悟到本無所得,哪有所失;生死本是虛幻,何必貪生怕死。這是一個獲得真智慧的超凡境界。因此,經中說:聞此空理,“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多”就是說徹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慧般若是第一波羅蜜多——就是第一超世法。法忍是忍波羅蜜中的一種。忍波羅蜜共分叁類,即忍辱、忍苦、向善堅忍(見《菩提道次論》)。“忍”是一種最高貴…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