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頗瓦法,老年才修。一般年輕人都根據上師的口耳傳承修本尊法。
問:我女兒患有精神病,不時會發作,我應如何幫她才好?
上師答:應該多替她忏悔,多修法回向給她。這是個人因果,你現在叫她修法也不可能。你一天到晚痛哭流淚,對她也沒啥好。回去看看醫生、吃吃藥。
問:我修法時,丈夫常會反感,我應當怎麼辦?
上師答:對佛有虔誠之心,在哪裏都可以祈請、可以禮拜。只要你有虔誠之心,誰也無法擋住你修法。不讓你點香,你就不點,但心裏一樣可以點香。
衆生之間難免有矛盾。學佛人要不斷修證自己的心,要看自己的毛病,不要看別人的毛病。只要你能精進去修持,不斷修正自己,一切的障礙自然會慢慢克服。衆生都有佛性,慢慢會改變。
問:有人說小乘的阿羅漢只證得人空,沒有證得法空,也有人說阿羅漢已證得法空,請問哪種說法正確?
上師答:小乘的阿羅漢並沒有證得究竟的空性,因爲他們害怕輪回,不想廣利有情,只要還有執著就說明未證得究竟空性。佛菩薩證悟輪涅無二,上不希求佛道,下不怖畏輪回,哪裏的衆生有因緣就到哪裏去度化他們。
問:顯密在見地和修法上有什麼差別?
上師答:大乘的見地是緣起性空,靠積聚福慧資糧、廣修六度以圓成佛道。密乘是果位的修法,靠上師的灌頂、加持和引導直接從果位修起,即身成就。
問:既然大小顯密的見地有這麼多差別,究竟哪一種對,哪一種錯?
上師答:不能說誰對誰錯,應當說哪一種了義哪一種不了義。衆生的根基不同,所以見地上有差別。但佛的見地只有一種,即般若,大小顯密都是從般若開顯的,彼此並不矛盾。如同一面鏡子,不同的人去照,鏡子裏的形象也不同,但鏡子只有一面。而且小乘見地是大乘見地的基礎,大乘見地是密乘見地的基礎。
問:仁波且在《開示錄》中曾說過:“相應的法爲最大法”。這是不是說如果我相應小乘,小乘就是最大法?
上師答:這只是方便的說法。因爲許多人不好好修法,總想求最高、最大的法,所以我說這句話。換個角度說,它的意思是:現在你只能達到某個層次,就先安心修這個層次的法,不要好高鹜遠,這是對修行者個人而言的。就整個佛法的修行來說,從小乘到大乘到金剛乘,是一種必然的次第。停留在小乘階段不前進那是不對的。
問:大圓滿、大手印、道果有何差別?
上師答:這叁者沒有絲毫差別。
大圓滿的“大”就是絕對的,也即圓滿之意。“圓滿”也就是大的意思。大手印的“大”表示絕對,“手印”就是原本佛性的意思。所以二者只是名相不同,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說無上正覺。就象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缺,佛性就是大圓滿,佛性就是大手印。
道果中說:道就是果,果就是道。爲什麼?衆生本來是佛。他們的覺性本自圓滿,沒有始終。有始有終就不是真正的覺性。就象顯乘所說:“初發心就等于究竟。”覺是沒有過程的,所以道果也就是原本佛性,也可以說道果就是大圓滿,道果就是大手印,叁者沒有任何區別。
再打個比方:同樣是面條,有人稱爲面,有人叫它白面;也有人稱之爲面條或白面條。盡管名相不同,但表達的是同一種東西。
就如漢傳佛教的禅宗和淨土宗,如果把宗去掉,其實也是沒有任何差別的。所謂“禅”就是無造作、原本不生不滅的心。所說“淨土”就是大徹大悟、原本不垢不淨的佛心。你們說禅和淨土有差別麼?所以禅、淨、大圓滿、大手印、道果沒有任何差別,如果有差別那就不是佛法。
應當說大圓滿宗、大手印宗、道果宗、禅宗、淨土宗在修持的方便上有所不同,而究竟義是完全一致的。就好比用面粉做成的東西,有人喜歡吃饅頭,有人愛吃燒餅,有人愛吃面條。所以佛陀就象廚師一樣,爲滿足不同衆生的“食欲”,做了不同形狀的“面食”,令衆生歡喜,其本質是一樣的,具有同等的營養價值,不可分你高我低。更不能說饅頭好而燒餅不好,這些方便正是各宗的殊勝所在。
問:上師曾說過上師相應法是最大的法,現在又說無上密部的法才是最高的,是否矛盾?
上師答:不矛盾。你能否證悟大圓滿全憑你對上師的信心,對上師沒有信心也就是對大圓滿沒有信心。所以上師相應法貫穿整個菩提道的始終,一開始修共同前行的時候需要上師的加持,修大圓滿哪怕最微細的進步也要靠上師的加持,所以上師相應法是不是最大的法?
問:爲什麼說供養上師的功德大于供養十方諸佛的功德?
上師答:佛法中供養的功德大小首先要看你的發心,在同等發心的情況下,要看你供養的對象,也即福田的大小。
上師同時具足了聖田和恩田。上師是一切諸佛的總持,這是聖田。我們沒有福報見到諸佛,卻得遇諸佛化現的大恩上師,在他的直接攝受、引導下逐步邁向解脫和成就,所以經典中說:上師的恩遠勝過諸佛的恩。上師是最上的恩田。就聖田來說,上師與諸佛同等,而上師更加了一層恩田的功德,所以供養上師的功德勝于供養十方諸佛。
就發心來講,行者供養時要有真正的舍心。由于無明,我們見不到諸佛,所以供佛時有些人會想:佛到底接受了我的供養沒有?而供養上師是直接的,你確實見到上師接受了你的供養,因此功德也是不一樣的。
問:灌頂時種下了種子,這種子是什麼意思?
上師答:灌頂時上師按儀軌修法,把成就叁身的種子種到你的心田,這在身口意上都可以有覺受。這種覺受不是灌頂結束後就沒有了。只要你對上師有堅信,這種攝受無所不在,而且不斷增長,乃至將來圓滿成就叁身佛果。就象是種子,可以生根發芽,不斷生長,直至結果。只要你清淨叁昧耶戒,它還是生生世世的攝受,就象當年我接受約日喇嘛的真實四灌頂,那就是生生世世的因緣!
所以雖然只是種子,卻很重要。如果沒有種子,哪來的果實?但是你一旦失壞叁昧耶戒,那種子就壞了,現世就會有可怕的果報,更不用說成就了。
問: 我不是您的弟子,但想請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面臨著許多選擇,也經曆許多曲折和坎坷,對此我們是不能選擇逃避的。二十歲的我正是選擇機會最多的時候, 但不知如何選擇,也不知選擇的結果會是怎麼樣,萬一選錯了路怎麼辦
該如何應對才好呢?
上師答:你雖不是我的弟子,而勝過我的弟子。因爲我的有些弟子也不會問我這些問題。世間萬物的真理,不是“選擇什麼”,而是“選擇是什麼”,要懂得了緣,了暇滿人生的緣。所以,你第一步要做的是樹立正知正見,以上的問題就會煙消雲散。
問:我反省自己多年學佛的曆程,充其量就是盲修盲學,以爲有點文化,看看經,念念佛就可以,結果到現在還是一身的習氣,貪嗔癡跟學佛前相比並沒有太大轉變。原因應該是沒有好好依止善知識。以前曾拜見過一些上師,但因爲不重視,也談不上什麼收獲。我真的越來越覺得這樣多年的“自學”其實沒有多大意義。請問依止您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依止後有哪些重要事項需要注意?
上師答:建議看看《上師五十頌》,和我們的開示錄《雪域法雨寶幢》裏的相關內容。依止後主要的條件是嚴守叁昧耶戒,依上師的灌頂、傳法、引導,一師一法一本尊,如理如法修行。
弟子問:我剛依止上師不久,由于凡夫的習氣,很難一下子完全對上師生起如佛一般的真實信念,我相信這種信念需要在了解上師功德的基礎上逐步穩固和深入,當我生起了一些不淨念的時候,會責備自己,趕緊忏悔,這樣忏悔後是否還會有什麼業果?
上師答:業果倒沒有,但可怕的是重複不敬的念。所以時時念“上師知”。
問:尊敬的仁波且,一個佛弟子一定要歸依叁寶嗎?如果沒有歸依,自己按佛陀的話去修行,那還是佛弟子嗎?我也想歸依啊,可是不知道去哪裏歸依。
上師答:沒有皈依,不可以稱爲是佛弟子。皈依叁寶,是佛教的最初入門,也是最終的答案。所以,必須受持皈依的儀式和戒體。希望你早一點在自己有緣的大德中祈求皈依。
問:什麼是慧命?什麼是慧根?
上師答:慧命是修學佛法中行持的法及所受持的戒律。慧根是信念的根本,也可以說是行持佛法所生的定。
問:許多人認爲學佛的人不應該遇到不如意的事,因爲有叁寶的護持。但事實上不可以如此簡單作定論,如佛陀在世的時候有提婆達多等作障,佛陀也曾遭人誣陷。玄奘大師取經道上磨難重重,且晚年多病。蓮花生大師弘法的障難也非常多等等。請問上師,學佛人應以什麼心態面對各種逆緣?
上師答:學佛人並不是總走平安道的,當曲登巴尊者在學佛的道上,也遇到過很多逆緣、障難,這些並不取決于叁寶護不護持,是由個人宿世的因緣而定。我們學佛人要如何了過去的因緣?首先,以佛陀的教誨,諸善奉行,諸惡莫做,了自己的一切善惡緣,難行能行,克服種種修行道上的障礙,積累自己的福慧,早日成道、成就,利益一切衆生。
問:是不是在佛前發的願一定要去實現?如果發了願,今生無法實現,能不能到來世實現今生所發的願呢?如果真的發了願,又無力實現怎麼辦?會不會有罪過啊?可不可以忏悔再重新發願呢?
上師答:發願的結果不是相,而是真誠的心。發真誠的心是無罪過的,而是有功德的。但願你的願是無虛的真心。
問:念佛名號與持咒的功德有什麼不同之處?有法師說,一句名號已經圓具諸佛的功德,但衆所周知,密咒的靈驗是不可思議的,這兩者可否說是功德相同,而作用不同?比如說放蒙山裏有變食真言,變七粒米爲無量妙甘露,但不曾聽說念佛號也能變爲無量。
上師答: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密咒的功德更不可思議。某一醫生說:維生素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成份,而這個“不可缺少的成份”,對人體是可以增加不可以缺少的…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開示答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