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成份。
問:《普賢祈願文》中“火”,“阿火”,還有會供的“阿拉拉火”翻譯成漢語是什麼意思?
上師答:“火”是感歎詞,“阿火”是驚歎詞,“阿拉拉火”是表殊勝的一種感歎詞。
弟子問:請問上師,“百塔開光”水晶塔在供奉時,塔內是否必須裝進舍利?如沒有舍利,用甘露丸可以嗎?除了舍利以外還可以裝其他什麼寶物?如沒有裝進供奉物可否直接將塔供起來
上師答:既然水晶塔開過光了,最好還是不要空著供奉。如果沒有舍利,可以在塔中放入高僧大德的身口意功德。如高僧大德的法衣、法帽碎片,頭發、指甲,經咒、名號等,也可以放入加持丸、甘露丸。
問:我覺得自己的出離心遠遠不夠,時有時無,這樣的修行總感覺不到位.請問修習出離心的重點在哪裏
上師答:建議多看《地藏經》。多想想“假如我明天死了會如何?是否有把握解脫?
問:怎樣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上師答:看法本中有關四無量心的偈語,如"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對自己的眷屬、親友和周圍有緣的人發這樣的悲心,“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是慈心。“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是喜心,“願諸衆生遠離貪嗔住平等舍”,住于如來本處,不再輪回,是舍心。在修行中升起願四無量和行四無量,最後達到究竟四無量的菩提心。
問:記得上師曾說過萬事都在一顆心,可是心是無形的,我有時無法抓住自己的心,有時這顆心很飄,很煩,很亂,有時總是胡思亂想,不知如何用修行的方法來抓住它?
上師答:世出世間都是心所化,心無所不在,無所不有。你所找的心是你所謂的心。心不可取,亦不可舍。你所認爲的漂泊不定、煩亂、胡思亂想的心,是無明染濁的凡夫見,並非是你本來的心。修行是要修自己的身口意,要祛除叁門的染濁,不需要抓什麼,也不可抓。
問:請問閉關是否有方便閉關和嚴格閉關之分?兩者有何不同要求?閉關期間和前後各應注意哪些事項
上師答:我不曾聽說什麼方便閉關。閉關是嚴謹的,選定一個時間、選定一個法進行修行。在閉關期間每天要修行幾坐,一坐要修多長時間等等都有規定。這種修行是有次第儀軌的,儀軌的前、後要加修普賢七支頌。
弟子問:我們這裏道友比較少,有時道場負責人初十、廿五都很忙,結果大家無法按時會供,會供時間有時會提前或延後幾天,這似乎是迫不得已的辦法。有些道友堅持在初十自己會供,待負責人通知時又再參加會供,這樣做法是否還符合會供的要求?
上師答:在藏地,每逢初十是蓮花生大師的節日,二十五是空行的節日。藏地各傳承也都是在這兩天進行會供,我們傳承也一直是在這兩天進行會供的。能在這兩天做會供是很好的,如果個人有時間和條件,可以隨時自己做會供,也是很好的。
問:我們想按<大乘長淨法>受持八關齋戒,其中說到,早上吃少許酸奶等,是不是說不能按平時那樣吃早飯.或者說只能吃流質的食品
爲什麼少吃飯也是一種功德
上師答:受持八關齋戒,允許早上吃少許的酸奶,是此法對體弱的老人及病人的一種慈悲的開許。
問:個別年紀比較大的道友聽說長淨法的功德特別殊勝,就發心經常受持。一段時間下來,看他明顯消瘦,加上平常吃素,變得臉色憔悴。請問這樣長期受持對身體是否有影響?這種方式是否應該效法和提倡
上師答:“千金難買老來瘦”,瘦不見得是有病。密拉日巴尊者瘦到皮包骨頭,沒聽說患什麼病啊。但我還是聽取你對道友關愛的建議,你轉告他們,量力而行。
問:我經常在觀修金剛薩垛的時候會有很多妄念,不能做到一心專注。而且往往雜念起來很久後才發現自己走神了。這是不是說明我的業障很重?修法的時候應該怎麼對治這些妄念?
上師答:方法不當,觀想沒有次第,缺乏對治力。在觀想過程中,出聲念誦百字明,按儀軌的次第一段一段地來觀。打坐的姿勢最好七支坐。當發現掉舉時,及時糾正。
問:秋冬季節吃蛇的人很多,有道友建議大家買蛇放生,也有人反對,認爲蛇會到處亂竄,毒蛇還會咬死人。但是不救它們又只能看著它們被活活殺死, 這種情況該怎麼定奪
上師答:放生要看因緣,放生的人也要有一定的慈悲心和一定的方法。至于放生怎麼放,我想你會有思路的。
問:祈請頂禮慈悲上師。有幸聽聞過您攝受弟子的點滴及一些開示,已在夢裏叁次聽您開示佛法,有一些問題請您指點。
《無量壽經》是我的主課,我也經常誦《地藏經》。每次誦《地藏經》後都要立即去大便。誦《無量壽經》偶爾也有此現象。我是修淨土宗的,能否同時把《地藏經》也作爲主課一起誦?
上師答:《地藏經》可以作爲主課,但對大便不可執著。對修法無礙。
問:在曆練忍辱時,仍有抱怨冒出。怎樣才能逐步開闊,放下,覺悟?
上師答:首先你沒有明白,忍辱的目的是放下抱怨,否則又怎能覺悟?你回過頭去看抱怨的本來面目,不是覺悟的體性嗎?
問:"孝"是對父母的報恩情感還是慈悲胸懷?
上師答:孝是倫理道德,而發起利他的心,那可以算是相對的慈悲。
問:感覺老人比孩子難帶,父親一生只爲情苦借酒澆愁,反複澆出病來,再叁給他治療經濟上吃不消了.他希望找個老伴,我們也在張羅給他找,我們卻擔心他不能關懷老伴。他一直都以自己爲中心,平時比較心堅意固,擔心他性格上的缺陷又多害一人跟著痛苦。他又過分依賴老伴,沒老伴他又無法生活下去,一生熱衷于名利情摯,而導致悲劇,覺得他活著是在地獄裏煉。我也跟著痛苦,請上師您慈悲指點。
上師答:當你老的時候,你的孩子也會煩你的,你多麼希望孩子滿足你的要求。所以相對地自他交換去滿足他,謝謝。
問:在家修學佛法的主婦如何安排家人的葷食餐飲?想吃肉或不得不吃肉,一邊吃肉一邊念往生咒,能否幫助它們?
上師答:主要取決于你的發心。
問:男女居士或者是只有一方修學佛法,怎樣協調夫妻生活?在生理周期對異性特別關注如何處理?
上師答:作爲修淨土宗的人,按淨土的方便來對治。
問:當遇到去世的人幫助念佛號一千遍或誦一部經回向給他們有效嗎?
上師答:當然有效!你不是在念《地藏經》嗎?經中說得很清楚,請不必再猶豫。
弟子問:頂禮大恩上師。:有一群佛友去聖地拜佛牙舍利。忽然遠處傳來大聲贊歎地臧王菩薩功德。我們中有人不能自抑從內心發出喜悅並顫聲說,每次看地藏經或聽到地藏菩薩名號都不能自抑,每個細胞震撼,毛發豎起來,心裏充滿喜悅。這時另一佛友帶著不屑的說:你以爲你是誰呀!地藏菩薩是大願菩薩……自那以後那位對地藏菩薩有感應的佛友再聽到地藏菩薩名號,看地藏經都沒有以前的感應了。祈請上師慈悲開示.
上師答:他對〈〈地藏經〉〉很有緣,但是他對道友的那一句話太執著。當他再次修行中摻雜著執著的那一句,所以沒有感應。希望放下這種執著,也放下對感應的執著。
一弟子呈詩:
恩重根本上師知!
上師加持入心間,
本尊攝受獲悉地,
空行護法相伴隨,
所欲成就願吉祥。
上師作答:
叁種上師心中心,
內外增減無欲成。
法界法性等等量,
輪回涅槃本吉祥。
一弟子向上師傾訴:人生短暫,一眨眼幾十年就過去了,.爲了一天叁餐、家庭子女,我們付出了太多的時間和心血,青春一去不複返了。一輩子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大多都在隨波逐流。有因緣接觸佛法,遇見上師,人生觀在慢慢地轉變。開始覺得人在世上不要一切都爲"我"而打算,因爲這樣生存的意義太渺小,學會盡力做一些利他的事,也希望因此有更多的人學習佛法,走向解脫。上師啊,您就是我們解脫道上的指路明燈!
上師答:見地正,精進修。法不定位,修不定時,證不定果,覺不定相。
一弟子說:經常想念上師會情不自禁地流淚。上師的一言一行,深深打動弟子的心.行住坐臥、乃至夢中都離不開上師的念,多希望每天都可以見到您,聆聽您的教誨.......
上師答:我也很想念你,也含淚呼喚。我們的根本是一個上師,所以我也希望我們兩個能夠同時看到我們本來的上師。切切不要忘記我們本來的約定,將我們的理想化爲現實。普賢如來曰。
問:我看了宗薩欽哲仁波切的《正見》一書,感受到了傳承上師的無比加持,書中提到佛陀四法印中第叁法印:“一切情緒皆苦”。漢傳佛教的第叁法印是“有漏皆苦”,即煩惱沒有滅盡就有痛苦。我個人認爲“煩惱”和“情緒”還是有區別的,請教上師,這種差別是由于翻譯的問題還是宗薩欽哲仁波切別有用意,或者兩種說法皆可。
上師答:以上問的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問題,是翻譯的漏洞,“有漏”並不是指“情緒”。所謂“有漏”就是無明的習氣。細微的習氣就是細微的分別念。有習氣就是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有痛苦,所以就是“有漏”皆苦。有些書本只能作爲參考,不可成爲修行的依據,必須依止善知識的口耳。
問:近日按照上師的開示閱讀了《密勒日巴尊者傳》,正在閱讀《岡波巴大師傳》,一方面爲大成就者對上師的堅定信念、自身的精進修行和師徒的深厚感情深深折服和感動,另一方面又在思考:上根器的大成就者尚且需要如此離世、閉關,長時間精進修持才得以成就,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在瑣屑的世事勞累和現世繁多的誘惑中如何才能成就?
上師答:以虔誠心培養對上師叁寶的堅定信念,以精進心修學經論律,用相應心親近身語意叁昧,用清淨心了悟空性的真谛。
問…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開示答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