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颇瓦法,老年才修。一般年轻人都根据上师的口耳传承修本尊法。
问:我女儿患有精神病,不时会发作,我应如何帮她才好?
上师答:应该多替她忏悔,多修法回向给她。这是个人因果,你现在叫她修法也不可能。你一天到晚痛哭流泪,对她也没啥好。回去看看医生、吃吃药。
问:我修法时,丈夫常会反感,我应当怎么办?
上师答:对佛有虔诚之心,在哪里都可以祈请、可以礼拜。只要你有虔诚之心,谁也无法挡住你修法。不让你点香,你就不点,但心里一样可以点香。
众生之间难免有矛盾。学佛人要不断修证自己的心,要看自己的毛病,不要看别人的毛病。只要你能精进去修持,不断修正自己,一切的障碍自然会慢慢克服。众生都有佛性,慢慢会改变。
问:有人说小乘的阿罗汉只证得人空,没有证得法空,也有人说阿罗汉已证得法空,请问哪种说法正确?
上师答:小乘的阿罗汉并没有证得究竟的空性,因为他们害怕轮回,不想广利有情,只要还有执着就说明未证得究竟空性。佛菩萨证悟轮涅无二,上不希求佛道,下不怖畏轮回,哪里的众生有因缘就到哪里去度化他们。
问:显密在见地和修法上有什么差别?
上师答:大乘的见地是缘起性空,靠积聚福慧资粮、广修六度以圆成佛道。密乘是果位的修法,靠上师的灌顶、加持和引导直接从果位修起,即身成就。
问:既然大小显密的见地有这么多差别,究竟哪一种对,哪一种错?
上师答:不能说谁对谁错,应当说哪一种了义哪一种不了义。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见地上有差别。但佛的见地只有一种,即般若,大小显密都是从般若开显的,彼此并不矛盾。如同一面镜子,不同的人去照,镜子里的形象也不同,但镜子只有一面。而且小乘见地是大乘见地的基础,大乘见地是密乘见地的基础。
问:仁波且在《开示录》中曾说过:“相应的法为最大法”。这是不是说如果我相应小乘,小乘就是最大法?
上师答:这只是方便的说法。因为许多人不好好修法,总想求最高、最大的法,所以我说这句话。换个角度说,它的意思是:现在你只能达到某个层次,就先安心修这个层次的法,不要好高鹜远,这是对修行者个人而言的。就整个佛法的修行来说,从小乘到大乘到金刚乘,是一种必然的次第。停留在小乘阶段不前进那是不对的。
问:大圆满、大手印、道果有何差别?
上师答:这三者没有丝毫差别。
大圆满的“大”就是绝对的,也即圆满之意。“圆满”也就是大的意思。大手印的“大”表示绝对,“手印”就是原本佛性的意思。所以二者只是名相不同,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无上正觉。就象十五的月亮圆满无缺,佛性就是大圆满,佛性就是大手印。
道果中说:道就是果,果就是道。为什么?众生本来是佛。他们的觉性本自圆满,没有始终。有始有终就不是真正的觉性。就象显乘所说:“初发心就等于究竟。”觉是没有过程的,所以道果也就是原本佛性,也可以说道果就是大圆满,道果就是大手印,三者没有任何区别。
再打个比方:同样是面条,有人称为面,有人叫它白面;也有人称之为面条或白面条。尽管名相不同,但表达的是同一种东西。
就如汉传佛教的禅宗和净土宗,如果把宗去掉,其实也是没有任何差别的。所谓“禅”就是无造作、原本不生不灭的心。所说“净土”就是大彻大悟、原本不垢不净的佛心。你们说禅和净土有差别么?所以禅、净、大圆满、大手印、道果没有任何差别,如果有差别那就不是佛法。
应当说大圆满宗、大手印宗、道果宗、禅宗、净土宗在修持的方便上有所不同,而究竟义是完全一致的。就好比用面粉做成的东西,有人喜欢吃馒头,有人爱吃烧饼,有人爱吃面条。所以佛陀就象厨师一样,为满足不同众生的“食欲”,做了不同形状的“面食”,令众生欢喜,其本质是一样的,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不可分你高我低。更不能说馒头好而烧饼不好,这些方便正是各宗的殊胜所在。
问:上师曾说过上师相应法是最大的法,现在又说无上密部的法才是最高的,是否矛盾?
上师答:不矛盾。你能否证悟大圆满全凭你对上师的信心,对上师没有信心也就是对大圆满没有信心。所以上师相应法贯穿整个菩提道的始终,一开始修共同前行的时候需要上师的加持,修大圆满哪怕最微细的进步也要靠上师的加持,所以上师相应法是不是最大的法?
问:为什么说供养上师的功德大于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
上师答:佛法中供养的功德大小首先要看你的发心,在同等发心的情况下,要看你供养的对象,也即福田的大小。
上师同时具足了圣田和恩田。上师是一切诸佛的总持,这是圣田。我们没有福报见到诸佛,却得遇诸佛化现的大恩上师,在他的直接摄受、引导下逐步迈向解脱和成就,所以经典中说:上师的恩远胜过诸佛的恩。上师是最上的恩田。就圣田来说,上师与诸佛同等,而上师更加了一层恩田的功德,所以供养上师的功德胜于供养十方诸佛。
就发心来讲,行者供养时要有真正的舍心。由于无明,我们见不到诸佛,所以供佛时有些人会想:佛到底接受了我的供养没有?而供养上师是直接的,你确实见到上师接受了你的供养,因此功德也是不一样的。
问:灌顶时种下了种子,这种子是什么意思?
上师答:灌顶时上师按仪轨修法,把成就三身的种子种到你的心田,这在身口意上都可以有觉受。这种觉受不是灌顶结束后就没有了。只要你对上师有坚信,这种摄受无所不在,而且不断增长,乃至将来圆满成就三身佛果。就象是种子,可以生根发芽,不断生长,直至结果。只要你清净三昧耶戒,它还是生生世世的摄受,就象当年我接受约日喇嘛的真实四灌顶,那就是生生世世的因缘!
所以虽然只是种子,却很重要。如果没有种子,哪来的果实?但是你一旦失坏三昧耶戒,那种子就坏了,现世就会有可怕的果报,更不用说成就了。
问: 我不是您的弟子,但想请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许多选择,也经历许多曲折和坎坷,对此我们是不能选择逃避的。二十岁的我正是选择机会最多的时候, 但不知如何选择,也不知选择的结果会是怎么样,万一选错了路怎么办
该如何应对才好呢?
上师答:你虽不是我的弟子,而胜过我的弟子。因为我的有些弟子也不会问我这些问题。世间万物的真理,不是“选择什么”,而是“选择是什么”,要懂得了缘,了暇满人生的缘。所以,你第一步要做的是树立正知正见,以上的问题就会烟消云散。
问:我反省自己多年学佛的历程,充其量就是盲修盲学,以为有点文化,看看经,念念佛就可以,结果到现在还是一身的习气,贪嗔痴跟学佛前相比并没有太大转变。原因应该是没有好好依止善知识。以前曾拜见过一些上师,但因为不重视,也谈不上什么收获。我真的越来越觉得这样多年的“自学”其实没有多大意义。请问依止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依止后有哪些重要事项需要注意?
上师答:建议看看《上师五十颂》,和我们的开示录《雪域法雨宝幢》里的相关内容。依止后主要的条件是严守三昧耶戒,依上师的灌顶、传法、引导,一师一法一本尊,如理如法修行。
弟子问:我刚依止上师不久,由于凡夫的习气,很难一下子完全对上师生起如佛一般的真实信念,我相信这种信念需要在了解上师功德的基础上逐步稳固和深入,当我生起了一些不净念的时候,会责备自己,赶紧忏悔,这样忏悔后是否还会有什么业果?
上师答:业果倒没有,但可怕的是重复不敬的念。所以时时念“上师知”。
问:尊敬的仁波且,一个佛弟子一定要归依三宝吗?如果没有归依,自己按佛陀的话去修行,那还是佛弟子吗?我也想归依啊,可是不知道去哪里归依。
上师答:没有皈依,不可以称为是佛弟子。皈依三宝,是佛教的最初入门,也是最终的答案。所以,必须受持皈依的仪式和戒体。希望你早一点在自己有缘的大德中祈求皈依。
问:什么是慧命?什么是慧根?
上师答:慧命是修学佛法中行持的法及所受持的戒律。慧根是信念的根本,也可以说是行持佛法所生的定。
问:许多人认为学佛的人不应该遇到不如意的事,因为有三宝的护持。但事实上不可以如此简单作定论,如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提婆达多等作障,佛陀也曾遭人诬陷。玄奘大师取经道上磨难重重,且晚年多病。莲花生大师弘法的障难也非常多等等。请问上师,学佛人应以什么心态面对各种逆缘?
上师答:学佛人并不是总走平安道的,当曲登巴尊者在学佛的道上,也遇到过很多逆缘、障难,这些并不取决于三宝护不护持,是由个人宿世的因缘而定。我们学佛人要如何了过去的因缘?首先,以佛陀的教诲,诸善奉行,诸恶莫做,了自己的一切善恶缘,难行能行,克服种种修行道上的障碍,积累自己的福慧,早日成道、成就,利益一切众生。
问:是不是在佛前发的愿一定要去实现?如果发了愿,今生无法实现,能不能到来世实现今生所发的愿呢?如果真的发了愿,又无力实现怎么办?会不会有罪过啊?可不可以忏悔再重新发愿呢?
上师答:发愿的结果不是相,而是真诚的心。发真诚的心是无罪过的,而是有功德的。但愿你的愿是无虚的真心。
问:念佛名号与持咒的功德有什么不同之处?有法师说,一句名号已经圆具诸佛的功德,但众所周知,密咒的灵验是不可思议的,这两者可否说是功德相同,而作用不同?比如说放蒙山里有变食真言,变七粒米为无量妙甘露,但不曾听说念佛号也能变为无量。
上师答: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密咒的功德更不可思议。某一医生说: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成份,而这个“不可缺少的成份”,对人体是可以增加不可以缺少的…
《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开示答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