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不要因爲現在做不到就以爲自己永遠做不到,因而沮喪失望,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本身就是一種進步。要有佛慢心,經常鼓勵自己,我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堅信有上師叁寶的加持,我一定能做到!其次,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有些人常說自己的習氣難改,其實不是難改,而是不肯改!老是不肯改變自己錯誤的觀念,習氣發作時,你的錯誤觀念早就給自己找好了一百個理由和借口,這樣你的習氣怎麼可能改變呢?
問:我這個人脾氣不好,火氣蠻大的,每次對人發過火,我都很後悔,知道這樣會傷害別人,也很慚愧。人生無常,我很想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我應該怎樣去對治?
上師答:首先要明白這脾氣是從何而來,脾氣的果報是什麼,根本的害處是什麼?我們講脾氣從無明中來,也叫無明火,無明火起來後産生對立,形成嗔恨。由于嗔恨的次數增加,人的嗔心會越來越大,甚至生起殺別人的心,看到他人受苦還心生歡喜。這是下地獄的種子!所以修行上對治嗔恨的第一方便是忍辱。修忍辱的方法很多,如培養憐憫心、相對的菩提心和自他交換心。可以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對方,會怎麼樣?要發大願,發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的願,把他們觀爲自己的父母來修相對的慈悲心。
問:我前兩天參加會供時來晚了,帶來一些供品想放到供壇上,被道場負責人拒絕了。他解釋說因爲已經念完祈請上師的儀軌,進入到會供儀軌了,所以其他供品再也不能往上供。請問上師,是這樣嗎?
上師答:當所有的供品擺在壇城上,通過修持儀軌將食物化成甘露並供養上師諸佛後,任何食品都不可以再放進壇城中。因爲這些食品還沒有經過儀軌的加持淨化,不成爲甘露,所以不可以放。
問:會供時的供品是否越多越好?
上師答:會供是密乘行者迅速積聚福慧資糧的一種殊勝修法,供品的數量應根據參加的人數來定,確保每個人都能分享到一份爲宜,但不是說會供的食品越多越好,更不是說在會供時要吃飽喝足。如果會供甘露有少許的剩余,可以帶回去讓家人和朋友分享,讓他們種一些善根。有些道場因爲買太多的供品,每次會供後人人都拎一大袋供品回家,這不像會供,倒像會餐!希望大家會供時不要浪費,也不必專挑昂貴的食品。另外,如果本次會供有剩余的錢,可以留待下次再用,或者用來請一些莊嚴會供壇城的法器,如八供杯、八吉祥、寶瓶、托巴等等,也可以用來供僧。
問:弟子每天做完功課後,接著念密勒日巴尊者祈請頌、普賢如來心咒、空行母心咒、文殊心咒及金剛亥母咒等等,這些咒語按什麼順序念好?
上師答:這樣做很好,念頌並沒有規定什麼順序,你喜歡在什麼時候念都可以,但希望你在念頌的時候一定要隨時觀照。念了金剛亥母咒,你有沒有用這種勇猛心對治你的貪嗔癡?念了空行母心咒,你有沒有體悟廣大無分別的自性?念了文殊心咒,你有沒有相對的智慧心來觀照自己?念了普賢如來的心咒,你有沒有相對的清淨心?念密勒日巴尊者祈請頌,你有沒有學密勒日巴一樣,當人中之尊呢?這是很主要的。
問:修法中出現雜念該怎麼辦?
上師答:修法中出現雜念應趕緊轉移,不要取雜念,不要追著雜念跑,應提起正念繼續修法,這是最好的辦法。比如觀金剛薩埵還沒多久,雜念來了。我發現大家沒有專注地觀金剛薩埵,而是在想:“我爲什麼雜念又來了,我怎麼辦呢?雜念這麼多,我能不能修啊?我不像話吧,業障很深重吧。哎呀!上師啊,怎麼辦呢,我年紀大了,你看我這麼多雜念……”你看你就是追著雜念跑。尤其老年人,要他們專一修法是比較難的,修著修著就想到孫子去了,就這樣老往雜念處想。馬上轉移就沒事了,你修法修到哪裏就繼續修下去,越快轉移越好,這樣你的雜念會越來越少。
問:我在修生起次第,但因貪嗔癡重,不敢自觀成佛,覺得那樣對佛不恭敬,請問該如何調整?
上師答:觀音菩薩是男相還是女相,是牆上貼的還是泥巴做的?只要你有虔誠和堅信,泥巴做的、紙上畫的、石頭造的都可以當作觀音,爲什麼你自有的殊勝方便身就不敢觀成觀音或觀成佛呢?密宗的殊勝就在于此,如果你沒有佛慢,連成佛的信心都不具足,你能成就嗎?你這狹隘的心怎能容得下如虛空般廣大的佛心?五毒從何而來?只要你有堅信,五毒爲什麼不可以化成五智?所以要有虛空般寬廣的心胸,還要有金剛般的堅信才能有所成就!
生活與修行問答
問: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很慵懶,對事情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和熱情,感覺好像很不上進。我自己覺得我本質上不屬于這樣的人,可目前的狀況確實又是如此,我覺得很無奈、很困頓。這種感覺已經困擾我很久了,對未來也沒什麼信心和志向,也沒有看到此生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我該怎麼辦?祈請大恩上師大悲救度、加持啊!
上師答:人生的價值觀,每個人都不同,總集大同兩個部分:第一個是物質價值與生命價值相結合,第二個是心靈價值與生命價值相結合。你所偏向的是哪一個呢?也許你是中道,也許你是二元,這需要見地的正確。價值是自我的存在,而存在是情緒的表現,所以有長有短、有生有滅的波動永遠沒有圓滿的成果。價值要成爲中觀的見道,在這奧秘的見道中去遊戲真假的幻化境,而如來在本處潇灑江湖。
問:我總是一番好意地規勸別人,卻總得不到別人的理解,請問該如何是好?
上師答:對他人的好意是對的,但這種好意有時候存留在心裏就可以了,沒必要都表現出來。當你從身、口表現出來的時候,要考慮對方能不能接受?方式、方法很重要。如果別人無法接受,那你的好意就成了惡意。學佛人做事要有相對的智慧,不是爲了得到別人的理解,關鍵在于能否利益他?
問:我每天都忙于工作,經濟上雖然很富裕,但我的家庭很不幸福,與丈夫的關系不融洽。有錢並沒有給我帶來幸福快樂,我該怎麼做才能得到相對的人生樂趣?能否爲我做些佛事調節與家人的關系?
上師答:佛事是可以做的,但主要是你們雙方要互相理解。我們學佛的人要多吃點虧,把家人當作自己修行的方便,當然這需要上師叁寶的加持、自己修法的精進和對上師叁寶的信心。
問:在老公和孩子面前不能以事練心,如何處理?
上師答:建設佛化家庭,要有瑜伽的方便、勇士的耐心、菩薩的心腸、阿羅漢的出離。
問: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心靈的、肉體的,有時真的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孩子才幾歲,我只能爲孩子而活著。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幫助,真正解脫自己。
上師答:你要放下痛苦的執著,心靈的、肉體的,包括對孩子的執著,去探索生命的真谛,這樣才不會自尋短見。你不懂得平衡,更不懂得真谛的平等性。人身難得,千劫萬劫難獲得,但我們不會珍惜和利用。你生命的真谛是孩子嗎?我建議你從內心深處依止善知識,虔誠皈命叁寶,認真地修行“苦集滅道”,要生起解脫之心,培養相對的菩提心,以真俗二谛的正見,了悟自性明空的清淨心。
問:十四根本戒中有一條“不與誹謗上師叁寶者爲友”,我們要面對家人,但他們中也有不信佛的,甚至還誹謗造口業,這時該怎麼辦?
上師答:你不必生氣,也不要責怪他,自己應堅定信念,把他當作修行的一種方便。他也是情有可原的,爲什麼呢?問題是因你而起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你要有忍耐心,要比原來做得更好一些,當好一個家庭成員,給家人多帶來一點溫暖感,要做事勤快,以行動來逐步轉變他錯誤的思想。另一方面,你不要聽他的誹謗,動搖自己的心。比如你的修法以及做什麼佛事等,你不必跟他探討、商量;又好比上師來了如何如何,這些不必告訴他,以免他自生煩惱。因爲他沒有信念,也不理解,覺得你太癡迷,很可能就出言不善,那你也要笑臉對他,而不是與他爲敵。
十四根本戒中要求“不與誹謗上師叁寶者爲友”,這裏的“友”指的是思想交流、信念相通。家人不信仰,你還執意要他信,他當然會誹謗。所以在信仰上不與他爲友,並不表示你要跟他斷絕關系,在生活上還是要與他爲友。你應當默默地做好一個家庭成員,他會慢慢轉變和接受的。
問:佛弟子是否可以喝酒?有人說只要不喝醉就行,或以自己身體病痛爲理由喝各種藥酒,這是否犯戒?
上師答:五戒中就有不飲酒戒,按理說,一個佛弟子是不應飲酒的,至于別人以什麼理由喝酒,他自己明白戒律就行了。是否犯戒呢?如果他已受了五戒中的酒戒,那就屬于犯戒,若沒有受戒也談不上犯戒。如果以不受戒爲理由喝酒好不好?不好,但我們現在不論別人的是非,應盡量去觀照自己的身口意,多看看自己。
如果因爲病痛的原因需要用藥酒來治療,這不叫酒,而是藥,那就按藥量去喝,不違背叁寶的教言。但如果藥量只許喝一兩,你卻喝上二兩、叁兩或一斤,直到喝醉爲止,那就不行。密宗中有些行者把酒當成甘露來喝,我想大家現在還沒有這個能力。會供中享用酒等甘露,是基于對上師本尊空行的堅信,是用來破除自心分別的一種方便,享用的量也只許一滴。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開示答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