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开示答疑▪P7

  ..续本文上一页看?不要因为现在做不到就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因而沮丧失望,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要有佛慢心,经常鼓励自己,我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坚信有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一定能做到!其次,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有些人常说自己的习气难改,其实不是难改,而是不肯改!老是不肯改变自己错误的观念,习气发作时,你的错误观念早就给自己找好了一百个理由和借口,这样你的习气怎么可能改变呢?

  

  问:我这个人脾气不好,火气蛮大的,每次对人发过火,我都很后悔,知道这样会伤害别人,也很惭愧。人生无常,我很想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我应该怎样去对治?

  上师答:首先要明白这脾气是从何而来,脾气的果报是什么,根本的害处是什么?我们讲脾气从无明中来,也叫无明火,无明火起来后产生对立,形成嗔恨。由于嗔恨的次数增加,人的嗔心会越来越大,甚至生起杀别人的心,看到他人受苦还心生欢喜。这是下地狱的种子!所以修行上对治嗔恨的第一方便是忍辱。修忍辱的方法很多,如培养怜悯心、相对的菩提心和自他交换心。可以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会怎么样?要发大愿,发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的愿,把他们观为自己的父母来修相对的慈悲心。

  

  问:我前两天参加会供时来晚了,带来一些供品想放到供坛上,被道场负责人拒绝了。他解释说因为已经念完祈请上师的仪轨,进入到会供仪轨了,所以其他供品再也不能往上供。请问上师,是这样吗?

  上师答:当所有的供品摆在坛城上,通过修持仪轨将食物化成甘露并供养上师诸佛后,任何食品都不可以再放进坛城中。因为这些食品还没有经过仪轨的加持净化,不成为甘露,所以不可以放。

  

  问:会供时的供品是否越多越好?

  上师答:会供是密乘行者迅速积聚福慧资粮的一种殊胜修法,供品的数量应根据参加的人数来定,确保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一份为宜,但不是说会供的食品越多越好,更不是说在会供时要吃饱喝足。如果会供甘露有少许的剩余,可以带回去让家人和朋友分享,让他们种一些善根。有些道场因为买太多的供品,每次会供后人人都拎一大袋供品回家,这不像会供,倒像会餐!希望大家会供时不要浪费,也不必专挑昂贵的食品。另外,如果本次会供有剩余的钱,可以留待下次再用,或者用来请一些庄严会供坛城的法器,如八供杯、八吉祥、宝瓶、托巴等等,也可以用来供僧。

  

  问:弟子每天做完功课后,接着念密勒日巴尊者祈请颂、普贤如来心咒、空行母心咒、文殊心咒及金刚亥母咒等等,这些咒语按什么顺序念好?

  上师答:这样做很好,念颂并没有规定什么顺序,你喜欢在什么时候念都可以,但希望你在念颂的时候一定要随时观照。念了金刚亥母咒,你有没有用这种勇猛心对治你的贪嗔痴?念了空行母心咒,你有没有体悟广大无分别的自性?念了文殊心咒,你有没有相对的智慧心来观照自己?念了普贤如来的心咒,你有没有相对的清净心?念密勒日巴尊者祈请颂,你有没有学密勒日巴一样,当人中之尊呢?这是很主要的。

  

  

  问:修法中出现杂念该怎么办?

  上师答:修法中出现杂念应赶紧转移,不要取杂念,不要追着杂念跑,应提起正念继续修法,这是最好的办法。比如观金刚萨埵还没多久,杂念来了。我发现大家没有专注地观金刚萨埵,而是在想:“我为什么杂念又来了,我怎么办呢?杂念这么多,我能不能修啊?我不像话吧,业障很深重吧。哎呀!上师啊,怎么办呢,我年纪大了,你看我这么多杂念……”你看你就是追着杂念跑。尤其老年人,要他们专一修法是比较难的,修着修着就想到孙子去了,就这样老往杂念处想。马上转移就没事了,你修法修到哪里就继续修下去,越快转移越好,这样你的杂念会越来越少。

  

  问:我在修生起次第,但因贪嗔痴重,不敢自观成佛,觉得那样对佛不恭敬,请问该如何调整?

  上师答:观音菩萨是男相还是女相,是墙上贴的还是泥巴做的?只要你有虔诚和坚信,泥巴做的、纸上画的、石头造的都可以当作观音,为什么你自有的殊胜方便身就不敢观成观音或观成佛呢?密宗的殊胜就在于此,如果你没有佛慢,连成佛的信心都不具足,你能成就吗?你这狭隘的心怎能容得下如虚空般广大的佛心?五毒从何而来?只要你有坚信,五毒为什么不可以化成五智?所以要有虚空般宽广的心胸,还要有金刚般的坚信才能有所成就!

  

  生活与修行问答

  

  问: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很慵懒,对事情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和热情,感觉好像很不上进。我自己觉得我本质上不属于这样的人,可目前的状况确实又是如此,我觉得很无奈、很困顿。这种感觉已经困扰我很久了,对未来也没什么信心和志向,也没有看到此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该怎么办?祈请大恩上师大悲救度、加持啊!

  上师答:人生的价值观,每个人都不同,总集大同两个部分:第一个是物质价值与生命价值相结合,第二个是心灵价值与生命价值相结合。你所偏向的是哪一个呢?也许你是中道,也许你是二元,这需要见地的正确。价值是自我的存在,而存在是情绪的表现,所以有长有短、有生有灭的波动永远没有圆满的成果。价值要成为中观的见道,在这奥秘的见道中去游戏真假的幻化境,而如来在本处潇洒江湖。

  

  问:我总是一番好意地规劝别人,却总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请问该如何是好?

  上师答:对他人的好意是对的,但这种好意有时候存留在心里就可以了,没必要都表现出来。当你从身、口表现出来的时候,要考虑对方能不能接受?方式、方法很重要。如果别人无法接受,那你的好意就成了恶意。学佛人做事要有相对的智慧,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理解,关键在于能否利益他?

  

  问:我每天都忙于工作,经济上虽然很富裕,但我的家庭很不幸福,与丈夫的关系不融洽。有钱并没有给我带来幸福快乐,我该怎么做才能得到相对的人生乐趣?能否为我做些佛事调节与家人的关系?

  上师答:佛事是可以做的,但主要是你们双方要互相理解。我们学佛的人要多吃点亏,把家人当作自己修行的方便,当然这需要上师三宝的加持、自己修法的精进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

  

  问:在老公和孩子面前不能以事练心,如何处理?

  上师答:建设佛化家庭,要有瑜伽的方便、勇士的耐心、菩萨的心肠、阿罗汉的出离。

  

  问: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心灵的、肉体的,有时真的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孩子才几岁,我只能为孩子而活着。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真正解脱自己。

  上师答:你要放下痛苦的执着,心灵的、肉体的,包括对孩子的执着,去探索生命的真谛,这样才不会自寻短见。你不懂得平衡,更不懂得真谛的平等性。人身难得,千劫万劫难获得,但我们不会珍惜和利用。你生命的真谛是孩子吗?我建议你从内心深处依止善知识,虔诚皈命三宝,认真地修行“苦集灭道”,要生起解脱之心,培养相对的菩提心,以真俗二谛的正见,了悟自性明空的清净心。

  

  问:十四根本戒中有一条“不与诽谤上师三宝者为友”,我们要面对家人,但他们中也有不信佛的,甚至还诽谤造口业,这时该怎么办?

  上师答:你不必生气,也不要责怪他,自己应坚定信念,把他当作修行的一种方便。他也是情有可原的,为什么呢?问题是因你而起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你要有忍耐心,要比原来做得更好一些,当好一个家庭成员,给家人多带来一点温暖感,要做事勤快,以行动来逐步转变他错误的思想。另一方面,你不要听他的诽谤,动摇自己的心。比如你的修法以及做什么佛事等,你不必跟他探讨、商量;又好比上师来了如何如何,这些不必告诉他,以免他自生烦恼。因为他没有信念,也不理解,觉得你太痴迷,很可能就出言不善,那你也要笑脸对他,而不是与他为敌。

  十四根本戒中要求“不与诽谤上师三宝者为友”,这里的“友”指的是思想交流、信念相通。家人不信仰,你还执意要他信,他当然会诽谤。所以在信仰上不与他为友,并不表示你要跟他断绝关系,在生活上还是要与他为友。你应当默默地做好一个家庭成员,他会慢慢转变和接受的。

  

  问:佛弟子是否可以喝酒?有人说只要不喝醉就行,或以自己身体病痛为理由喝各种药酒,这是否犯戒?

  上师答:五戒中就有不饮酒戒,按理说,一个佛弟子是不应饮酒的,至于别人以什么理由喝酒,他自己明白戒律就行了。是否犯戒呢?如果他已受了五戒中的酒戒,那就属于犯戒,若没有受戒也谈不上犯戒。如果以不受戒为理由喝酒好不好?不好,但我们现在不论别人的是非,应尽量去观照自己的身口意,多看看自己。

  如果因为病痛的原因需要用药酒来治疗,这不叫酒,而是药,那就按药量去喝,不违背三宝的教言。但如果药量只许喝一两,你却喝上二两、三两或一斤,直到喝醉为止,那就不行。密宗中有些行者把酒当成甘露来喝,我想大家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会供中享用酒等甘露,是基于对上师本尊空行的坚信,是用来破除自心分别的一种方便,享用的量也只许一滴。

  

  

《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开示答疑》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忠告(戒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