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齡:八十八歲某某師請示師父,什麼叫“自淨其意”?老和尚開示說:“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是爲“自淨其意”,別人的是非善惡是別人的事,與你又何幹?只要審察自己有無過失,不要去看別人的過失。”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七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念佛是最簡便的,不像持咒還須費腦筋,無論做什麼事,心內默念佛號,有念像沒念似的,恒常如此,才能有成就,念佛是最基本的,密宗也要念佛。”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九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只有那些不開化、不明理的人,才會把不實在、沒有的事情拿來起妄想煩惱,這也是一種妄念愚癡。”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寺裏某某師到客堂來,吐訴一些人事煩惱,人去後,老和尚便對某某師開示說:
“一個人對事情不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嘴裏不要亂說,肚子裏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無事也會變成有事,最後總是會害到自己。那些沒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這樣最會惹事。”
老和尚又繼續說:“別人的行爲好,我們心裏不起歡喜貪著心,行爲不好,也不起憎惡心,要好好按耐這個心,不起煩惱,別人不好,別人的習氣,那是別人的事,如果我們拿來起煩惱,那就是自己的愚癡。這樣,不論事情是好是壞,能保持這個心不動,便是忍辱。能夠沖破這一關,以後無論什麼事就比較不會起煩惱,這點切要好好學,好好磨煉,如此業障自然消除,身體自然也好起來。”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惡人它也照,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總要平等慈悲,若是與人計較,則自身也是半斤八兩。”
“佛法是圓的,是可以權宜變通的,並不是有棱有角的,總是要寬懷大度,自身立場沒有過失,別人要怎樣,那是別人的作爲了,與己無關。修行就是在訓練我們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你看看過去祖師們的書,那些祖師並沒有走,他們還在對我們說法。”
“我們不論到什麼地方,只要抱著願意吃苦的心態,願意忍一切辱,吃一切虧,不畏艱苦,則照樣會進步。”
“在俗家,我們是享受慣了,受驕縱慣了,什麼事情都受不得委屈,總是固執自己的意思,剛愎自用,受不住約束,而今出家了,便是要把在俗家及無始以來,所帶的這種習氣種子換成佛種子。而培養種子並不是簡單的事,要用我們的信、願、行的力量慢慢改過,拔除習氣種子,讓佛的種子逐漸地發芽茁壯。”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傍晚,老和尚在大殿外乘涼,一位年輕人上山,向老和尚閑聊些他家庭的事,人去後,老和尚便藉機對身邊的弟子說:“那些溺在父母身邊的,終長不成人,而那些離開父母的寵溺,在外奔波的人,反卻能煉成大人氣魄。就像溺在母猴懷裏的小猴,有時會被母猴抱得活活悶死,而那些獨立跳躍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香燈某某師,正爲一些事情,與執事人大起煩惱,老和尚在客堂見此,便對某某師開示說:“俗家人分別善人惡人而起憎愛,而出家人對善人是如此,對惡人也是如此,一律平等慈心,于好不起貪著心,于惡不起憎惡心。那些刺激我們的,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入寺沒刺激,便沒修沒行。”老和尚又說:“不可起憎惡心,來分別那是惡人是壞人,是我們自己不夠那個道行來接納對方,不夠那個涵養來與人善處,錯是錯在自己的耳根眼根的分別業識,這便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氣,我們就是被這些習氣障礙住。”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傳某師對一些人衆是非,頗爲在意,一大早,大衆還在灑掃,便在大殿穿梭于人衆之間,東講西聽的,老和尚坐在客堂,靜靜地看在眼裏,便對傳某師開示說: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聽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惡,人家毀謗我們,罵我們惡人善人,都當做沒聽到、沒看到,收攝六根不外馳。只有那些沒功夫的人,才整天窺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計較。”
灑掃畢,老和尚喚傳某師過去,對傳某師開示說:“我們修苦行是在藉各種事境,磨煉我們不起無明煩惱,洗除習氣,鍛煉做人做事的各種能耐,並不是要做什麼勞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只有在苦中才能開發智慧。”
“妄想多的人,須要做一些雜務事,將念頭有個寄托,否則妄念紛飛,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根利的人,可以靜靜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念佛,會漸漸地不覺得在工作,而且自然會生起平等心。”
老和尚又說:“戒行清淨,六根不染,是入禅的第一步基礎,要如龜縮頭,住于清淨無染。六根不淨,妄念尚存,無明未破,便無法開悟。禅堂打香板就是在打你的無明。”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上午,傳某師在廚房煮飯,煮得起煩惱,摔鍋摔盤的,老和尚在客堂,便對當時在場的幾位出家弟子說:“領職事必須受過戒,方知戒律因果,才不會亂來,沒受戒的,只能幫忙雜務,免得造因果。譬如大寮的事情,有監齋菩薩在那兒,可要循部就班來,不可起動無明,與人爭吵或亂摔東西,這樣,不但業障會反絞,且加重罪業,地獄道還有你的一份。以前,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也是在廚房中修習因地的。”
“在大陸叢林中,大寮不可有閑雜人進入,即使是當家也要有事才能進去,以避偷盜之嫌,不像現在,雜人進出,還聚談閑語。”“出家人要精通戒律,凡事遇境便能知所舉措、知因果,要戒學莊嚴。戒就是要學忍辱,忍辱第一道,有戒才能有定慧。”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下午,在客堂,老和尚談及臺灣的出家人就說:“在大陸,出家就沒有了家,父母來也沒有說那是父母,哪像臺灣的出家人,不但和父母、家人牽扯不絕,甚至連六親眷屬也混雜在一起,不成一個出家人的體統。出家就是要斷與父母親眷的牽纏,否則出家反落俗套,變成不像出家,也不像還俗。”
由于某某師執意要下山參學,老和尚不贊成,但也頗無奈,在客堂便對某某師說:“父母對子女,愛深責切,若子女嫌父母唠叨,多管閑事,離開父母外出別住,不但自棄父母的依恃,且讓父母怨歎,自失其利又傷及父母。出家也是一樣,做師父的望弟子成就,才不惜唇舌,若弟子不從,棄師而去,不但自身失去規導者,且令師父失望。”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學佛要具足信、願、行,僅有信還不夠,還須要有成佛度衆生的願力,這樣遇到業障逆境時,才有辦法以這個願力來堅定自己,不致退心。只有信念而無願力的人,遇到逆境很容易就退失道心的。遇到逆境時要以念佛來克服它。”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老和尚對信徒開示:“用齋時默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衆生。所謂的願斷一切惡,當我們拿著筷子爭夾好菜的同時,便是一種惡念。”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廿五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我們出家,是看破愛別離苦來出家的,所以說出了家便忘了家,如果還跟家裏人牽緣,則身雖出家,心中的念頭卻沒有出家,臨終時,念頭會被這些愛別離苦纏住,無法跳出輪回,且與家人牽扯,自己也會俗氣化。不要與家人扯愛別離苦,不與人攀緣,則念頭自然清淨,到時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極樂世界得不退地後,才有辦法報親恩。”
“被稱贊而不會起歡喜心或貢高心的人,我們才能稱贊他。”
“寺廟是個十方道場,十方人聚集一處,一個人一個樣子,我們要自己去應付這個環境,不可能環境來適合我們的意思,在家裏甚至父母都不可能完全順己意,何況十方人?處處要能忍,能順承,心才會安。”
※日期: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廿六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八歲“心若修得清淨時,一觸到境界,便能分辯邪正,心無動亂是道場。”某某師心有煩惱解不開,正值客堂有事,要到和尚寮一趟,一進去,老和尚便對
某某師說:“金剛經裏頭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你解釋看看?”某某師無言以對。老和尚囑在旁的傳某師爲之解說,傳某師說:“若人在好言、惡言上起分別,在形色相上分別善人、惡人、好事、惡事,而起執著憎愛,以此分別執著的業識習氣,是無法進入如來清淨解脫的境界。”
老和尚在客堂對出家衆開示:“出家就是要在惡劣的環境中修,那些好的、快樂的順境,已經不必學了。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啓發出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挂礙。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我們出家的意義就是要了斷恩怨,在怨親平等,對惡人、有冤仇的人,我們要平等發願,度他們一起成佛,這樣我們才會起平等慈悲心。”
※日期:一九八零年一月十八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爲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爲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日期:一九八零年一月廿七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八十九歲“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他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他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
《行持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