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某法師等一行四人,上山參拜老和尚。在客堂頂禮老和尚後,便對老和尚說:“請師父開示”。
“念佛,修苦行,掃地、煮飯、撿柴……”老和尚答。
“師父對出家人念書的看法如何?”再問。
“出家是無色相的,是粗衣淡飯,是信願行,沒有講求吃好、穿好、睡好或是去念書,這些是屬于社會習俗的形式。我們出家就是要從衣、食、住中去掉我們的貪念,粗衣淡飯,修一些苦行來消業障。過去的佛祖、高僧,他們並不識什麼字,可是他們靠他們的願力,由這樣修行過來,最後自己開悟出來的。我們學佛就該以過去諸佛、祖師修習的方式,來做我們修行的榜樣,這才叫學佛—學佛的榜樣。否則,只一味地念書,今到最後鑽不出來,那些秀才、大學士、有學問有地位的人,他們要是進佛門,還是要從掃地、劈柴,學我們拜佛、念佛起步。”老和尚說。“我們念佛常常昏沈、散亂,這是爲什麼?”
“沒有願力。如果有願力,自然會將我們在社會中放逸慣的心,收攝起來,一心念下去,妄念自然就消失。”
“有人說,誦戒一定要在規定該誦戒的那一天誦,過了那一天便不可誦,師父認爲如何?”
“誦戒,必須熟谙戒本,則自然每天都有戒,只要有願力要持戒,自然心裏會曉得自己的持犯,否則,依文誦戒,天天誦也誦不完。”
“師父認爲持午是否易持?”
“易持。這要看自己的能力和願力,如有願力自然易持。”
“有時想,時間實在太寶貴了,所以舍不得睡覺,晚上整夜靜坐念佛。”
“行不通,要睡好,精神足才好念佛。”老和尚答。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菩薩傳某師由菜園挑回一堆芥菜,大夥兒在大殿旁的空地上挑撿,師父指著那堆又肥又大的芥菜說:“我們這些菜是最好的,沒有灑過農藥,外面賣的菜都灑過藥,吃了對我們身體很不利。我們出家修行要舍貪欲,吃只吃得飽,穿只穿得暖,這樣就好,並不是要貪求吃得好、穿得好、睡得舒適,要粗衣淡飯舍悭貪。自己菜園種的菜,又營養,又無農藥,又不花錢,若不懂得出家生活的意義,還要貪享口欲美味,到外面去買各種形形色色的菜,煮得滿滿的一桌,像宴客一般,大嚼一番,不但吃了對身體不利,又花錢損福,不但不能消除口腹的貪欲業障,反而助長貪念,與世俗人無異,那又何必出家?”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四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上午,慈航堂某法師等師徒六,七人,上山參拜老和尚,在參觀叁聖殿工地後,便離去。傳某師對老和尚說:“現在交通發達,參學的人可真方便,古時的人要參學,就得萬裏行腳跋涉,沿途還要忍凍受饑,有時還遭盜寇的侵犯,到了寺庵,還要受到諸多的挑難,可是,他們卻不以爲苦,道心反而更堅固,像“一夢漫言”中見月老人參學的過程就是這樣。”
老和尚說:“以前的人求法,雖然受盡辛苦,但卻能藉此增加身心的能力,做爲他們日後擔負弘法度衆的資本。師父年少時,參學行腳四方,也是曆盡饑疲,加上病魔纏身,也是這樣磨練過來的。只要有實際的修持,自然有諸天護法的擁護,否則,師父整天在這裏閑坐,又憑什麼每天那麼多的信衆上山禮拜?”
傳某師道:“見月老人後來能得叁昧老和尚的重委,扶樹戒幢,廣傳律法,任勞任怨,實在得力于當初參學時的磨砺。”
老和尚說:“不錯,我們參學,並不是在參別人能給予我們什麼厚待好處,是要從吃別人的虧中去參,才叫做參,不吃其虧,參不到東西。所以,忍字非常重要,不但要忍一切的勞苦,更要忍一切的辱,別人怨恨我們,我們還得用一句阿彌陀佛跟他結善緣。只有能忍辱,才能啓開大智慧。”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六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圓某法師與信衆十多人,上山請老和尚開示學佛門路。
老和尚說:“念佛。”
“諸位在家居士,如要你們粗衣淡飯,學做佛,那是不可能的事,大家也是走文字般若、參研經典的路,所以,諸位在家學佛,還是以念佛爲根本。不要看念佛很簡單,業感重的人,會念得索然無味,而起煩惱念不下去,所以,各位如果能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那也是不簡單的事。”老和尚又說。
八十四歲的林坦平居士,曾于去年五月間身體不適,一度心髒休歇四十多秒,全身失去知覺,又複蘇醒,自謂死而複生,上山請求師父指示人生之道。
老和尚回答說:“像居士這般年紀,實應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不要再留戀這個假殼子。”
居士說:“當時,我是都放下了。不過,我現在還有個願,在無量壽經裏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說,凡一切有情衆生,不論□飛走獸,只要臨終時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便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我認爲念佛靠佛力超離娑婆世界,比那些靠自力的禅宗等,更來得穩當、速捷。因爲,我對無量壽經中的彌陀四十八願很有研究,所以希望能把它寫出來,這樣,我便能放下,安心地走了。”
老和尚說:“放下,並不是口頭上的放下,是要臨終時正念現前,沒有一點家庭的意識,沒有親眷家屬的愛別離苦,這才叫放下,如果還存有那麼一點家庭意識,那還是生死輪回。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娑婆世界,是帶業來的,要在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門,找一條解脫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爲貪享衣、食、住的舒適,而更造一些新的惡業,再重入生死輪回的舊路中。不要貪長壽,如果不會修,不會走解脫的路,即使活了兩百歲,也不過是多造一些業,兩百歲一過完,還是要生死輪回。我們這個身軀是有生有滅的東西,終究要毀壞,是無法讓我們永久依賴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性,才是不生不滅的。”
“我們既得人身,不要辜負這個人身,知道要走解脫的路,則成佛作祖靠這人身來修,不知道要修,還爲這個身軀的衣、食、住、行等的享樂,無所不用其極,造無量的惡業,那麼叁惡道中、四生之內,也有我們的份,所以,這個人身實是轉捩點,是個人身劫。”
居士說:“我一向是念佛,希望能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老和尚說:“念佛要有願力,西方怎麼去?西方是靠我們這個要往生的願力到達的,沒有這個願力,是不會達到的,但是,你不要以爲西方是在多麼遙遠的地方,其實西方是很近,就在我們的心頭,否則,西方那麼遠,要怎麼去?臨終念佛,那句佛號就在我們的心頭。”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七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清晨,有一位衣著入時的女士上山,入得大殿,四下張望一番,見到一位出家師父,即問洗手間在何處?那位師父以手指示之,女士頭也不擡,便說:“帶我去!”等方便回來,恰遇老和尚入大殿,即正面對老和尚說:“你就是廣欽?”老和尚點點頭。
“我遠遠一望,便知道你是廣欽,聽說你會看相,你看我是誰?”
“我不知道,我不會看相,你會看相?你看我是誰?”
“我看你是高僧活佛的臉。”女士答。
“噢!寫在臉上!”
“你看我像什麼?我的命好不好?”女士問。“你的命很好,像有錢人的太太。”
“憑什麼看?我的臉?我的氣質?”女士問。“我由你的衣著。”老和尚答。
“我的衣著?衣服是外面的東西,怎可憑據?那我這套衣服給你穿,你也變成有錢人的太太!”“出家人不穿俗家衣服。”
“爲什麼你不說,我是有錢人家的女兒,而是太太?”
“我看你不像。結過婚沒?”
“我是學生,在德國念書。”女士說。
“你不像學生的樣子,學生應該是像她那樣。”老和尚以手指向正在會客室看書的中學生。
“好!不過老和尚,佛法中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但是空中還有一個妙有。”說完即起座,昂然向門外走去。“懊!你也談心經?喂!空即妙有,空是………”老和尚語未竟,來客已無蹤影。在旁侍候的弟子,見此情狀,頗爲來客的踞傲而憤憤,就說:“這位小姐真是狂傲,目中無人……”老和尚馬上以手製止說:“事情來時,我們依當時的情況,斟酌情勢,當面應對,但事境已過,便須放下,若再提起,論是論非,批評好壞,便是造口業,就是我們的過失。別人好壞是別人的事,我們不必把它帶到我們心裏來煩惱。”
承天寺對面的南天母正在開發,起造別墅社區,某某師恐日後社區繁榮,人煙密集,承天寺遂成觀光地區,而破壞這修行道場的甯靜,鎮日周旋在遊客間,不得安甯,向老和尚說:“等此處成觀光區後,我便要往深山遷移,另覓清淨道場修行。”
老和尚說:“此處繁榮尚須四、五年的時間,將來若成爲觀光地區,對我們修行不但沒有妨礙,反而更能成就我們的苦行。修苦行的人要有氣魄、有願力,不怕吃苦,各種境緣,都須親自從其中曆練出來,才曉得實際的情況,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無礙,否則,沒有願力,怕吃苦,畏首畏尾的,身心都被束縛住了,智慧如何能開?”
“此外,我們還必須有不怕別人批評的氣魄,只要心正,就不怕走歪,即使別人走歪,也不會受其影響。如果一個人做事畏首畏尾的,怕別人批評,見人私談,心便不安而起猜疑,以爲人家在說他什麼,那是沒有見識、沒有出息的人。”
“對人普普通通就好,沒有特別好,也沒有特別壞,無好無壞,平平就好,這就是修行,否則便不稱爲修行了。”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廿一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禁語前對人衆的開示。
由于數月來,每日應客說話,師父身體已疲乏至極,中氣虛耗,日前又聞樂果老和尚圓寂,而興往生之意。今早,由當家師領衆,搭衣持具,至和尚寮,請老和尚慈悲住世,並禁語調氣。
老和尚說:“今日起,我將禁語,諸位當和衷,共同爲常住努力,凡事須忏悔自己的不是,要修忍辱,不要起人我是非的爭執,這樣常住平靜無事,師父禁語才能放心。”
“我們出…
《行持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