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完全沒有染汙。
3﹑發光地。此地如此命名是因爲此地的菩薩獲得了叁摩地,有總持陀羅尼(諸佛、菩薩及本尊的長咒)的能力,而能安住于無限的智慧光明中。
4﹑焰慧地。達到此地的菩薩已經成功地證入空性,而由專注修持叁十七菩提支所證得的智慧之火燒毀了一切的煩惱。
5﹑極難勝地。有些方便的法門是很難配合空性的證量來運用的。證入此地的菩薩則已無此等困難。
6﹑現前地。是什麼現前呢?善行(功德及慈悲)與空性很清楚地是不二的。在此地的菩薩致力于以叁摩缽底來檢視所有宿作的善行,並了知該等在究竟上是空且無相的。
7﹑遠行地。在此地的菩薩好似是目標在遠地的一位旅人,他一直都在不斷向前邁進,沒有休息也沒有勉強。這位菩薩很容易便接近空性功用的純然一體境界(要了知此之一面,關于華嚴宗所開顯的十玄門,請閱下一章)。
8﹑不動地。因爲此地菩薩不執持于形相又不舍一切相,不假造作而行,不爲煩惱所動搖,所以稱爲不動地。在此地證得無生法忍。
9﹑善慧地。此地的菩薩能依根器自在地說法無礙。
10﹑法雲地。此地菩薩粗重的肉身變成爲如虛空般的寬廣。圓滿了法身,正如空中或許有許多「雲」,所以此位菩薩成爲空中之一片雲且無止盡地降下佛法的甘霖。
在十地之後,見惑和思惑的蔽障完全除去之時,便是圓滿正覺的佛陀果位。
H﹑爲何在空性中有這麼多階位?
有人可能會反對說:「你說空性意指本空,那怎麼它會有那麼多不同的程度呢?」這全要視其智慧的深淺而定,因此證悟的成就也隨之而異。所以我們將把這十地的證悟成就以及尚需努力的內容逐一列出。
1﹑初地的菩薩于忍辱的修習非常善巧,依此他們了悟到法的真正本質是無生的。但是他們尚無法令自己免于造作細微的惡業,因此僅管他們已處于這種崇高的境界,這些小瑕疵仍可能偶爾會發生。
初地菩薩必須進一步修習空性,因爲他們還不能徹底地了達心氣無二。他們有正見,但許多細微的行止仍未圓滿。
2﹑因爲有了正知以及對一切行爲小心謹慎,菩薩可以袪除細微的瑕疵。但是二地的菩薩對于世間法缺乏在空性中的等住,更無法了知陀羅尼。他們應力求再有進步。
3﹑叁地菩薩已有上面所提的對世間法的空性等住力,也有總持陀羅尼的能力,但對佛法仍有細微的執著。他們應藉由進一步的空性禅修來解除這種執著,這樣才能進趨下一個階段。
4﹑四地的菩薩能舍離對佛法的愛著,但卻執著于對法性的叁摩缽底的修持。有時他們恐懼生死,且仍畏懼二邊:失去涅槃而墮入輪回;再則是涅槃之路太遙遠以致于完全遙不可及。因爲畏懼于這二邊,他們不能修習叁十七菩提支的方便法,所以他們應該努力向前努力進趨第五地。
5﹑證入五地的菩薩不能安住于他們用以免于自己落于邊見的無相禅修中,他們必須多加努力來繼續趨入下一地。
6﹑當六地菩薩修習無相時,有時候輕而易舉,有時卻有困難。他們會墮于無相與缺乏無相之間。他們必須再求進步。
7﹑七地的菩薩達到無造作地袪除無相的功用,但在遣除了對形相之執持後,又執著于此境界。因此,他們應繼續進趨第八地。
8﹑八地菩薩雖然不會執著于對形相的解脫,但仍不能在分辨所有相、衆生及教法上善巧純熟。他們無法恰當地分辨這叁類內之種種,因而不能成爲善巧的弘法者。因此之故,他們應努力進入第九地。
9﹑在進入最後一地之前的第九地時,他們于說法非常善巧,但尚未親見圓滿法身。因此他們必須努力向第十地邁進。
10﹑雖然十地菩薩此時已證得圓滿法身,但仍有很微細的所知障存在。因此,他們尚缺乏一點徹見一切的智慧及淨觀。
證得這十地後,菩薩最後證得佛位。這些就是爲什麼空性中有這麼多的階位的理由。
I﹑細說十地的證悟內容
1﹑初地菩薩能:
a﹑證得一百種叁摩地;
b﹑看到一百尊佛;
c﹑依其神通力,了知一百尊佛;
d﹑前往一百尊佛的世界;
e﹑遊行于一百個佛的刹土;
f﹑在一百個世界說法;
g﹑獲得長壽到一百劫;
h﹑明了一百劫內所有過去以及未來的種種事;
i﹑通達一百個法門;
j﹑化現一百個化身;
k﹑有一百個意生身的菩薩眷屬圍繞;
e﹑成爲閰浮提的法主。
這是初地菩薩的十二種功德。
2﹑二地菩薩的成就是初地菩薩的一千倍。
3﹑叁地菩薩是初地的十萬倍。
4﹑四地菩薩是初地的一百萬倍。
5﹑五地菩薩是初地的十億倍。
6﹑六地是初地的千億倍。
7﹑七地是初地的千億那猶他倍。
8﹑八地是初地菩薩的成就的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一億倍。此外還是一百個世界的法主。
9﹑如上,但九地是二千個世界的法主,且證得的叁摩地的數量等于一億個阿僧祇世界所含的微塵數。
10﹑妙不可說的倍數。「妙不可說」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客觀用字,而是佛教裏對極大數目的一個最恰當的說法。據說十地菩薩所證得的叁摩地其數量是等于千億那猶他佛土中微塵數之總合。
J﹑在進入金剛乘之前吾人應具備哪些證悟?
依我之見,在依循著大乘道而證入初地之前,只由習定得到一些些的覺受(參見第叁章,C﹑2﹑c﹑)。
但若我們已了解下列的各項體驗,則便可進入金剛乘。先由小乘、大乘開始起修比一下子便投入金剛乘的修習要好得多。即使在這二個因乘的訓練仍未達到圓滿,但若紮下了修行的良好的基礎,則行者也可以進修金剛乘,因爲在那兒有些小乘及大乘的教義也會被提到。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大多數西藏老師並不太注重這些教義,而這種對基礎乘的忽略絕對不應該再被仿效了!
誠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在開始修習密續教法之前不需要證到菩薩道的初地,但一位修習密法的行者對以下所有更容易獲得的體驗應該有所了解:
1﹑在透過修行而證得的智慧方面,行者獲得一些空性的正見。
我們必須強調,這是非常重要的。
2﹑行者在修習法界的叁摩缽底時至少應認識(未必是證悟)華嚴教法裏所提的緣起空性。
3﹑行者應該能明白禅宗的公案。
4﹑行者應能了知菩提的方便如何來自于空慧。
5﹑行者不厭輪回,不樂涅槃。
6﹑在修習了空觀之後,行者的身體已變得有些多余,且不再總是把這個身體當成是他或她自己,也不再執著于它。
7﹑在他或她的夢境裏,事物看來就像只是被一層紙殼包住一般,裏面其實空無一物。或再者,他或她總是在夢中飛行,因爲在空性的證悟之後,身體已變很輕了。
8﹑行者體驗到由空慧産生的悲心。
9﹑行者對于由之可以積聚最廣大的善行的甚深見毫無疑惑。行者了知空性及功德,而不會産生我們所舉例故事裏的那位好比丘的疑惑。
10﹑前叁項波羅蜜變得很容易做到。
11﹑行者見一切人猶如影子一般。
12﹑對于世間的名利不太注意,得、失這類的事對行者的影響極小。
13﹑雖然做了許多利他的善行,卻不執著這些善行爲功德。
14﹑行者得到天龍八部護法神的感應及得到他們的保護。因此,獲得了可以幫助他人的條件。
15﹑行者獲得無師智的一些直接的教導。
16﹑行者身、心總是感覺輕安、自在。
這些並非在菩薩道的初地都會證得,但已依照我在此所概述的方法而實修的人,就會受到經由大乘禅法而體驗的空性的鼓舞。如果確實獲致這十六種體驗的話,它們的確是得以進一步修習金剛乘的的非常充分的空性基礎。
在本章對超越的智慧這麼長篇、透徹的討論之後,還能再說什麼呢?
特別強調:沒有先修習第八章到第九章所提的淨化禅法的人,就不應該嘗試這裏的禅法。
在沒有適當的指導之下嘗試著去修習空性的訓練很可能是危險的!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十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