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完全没有染污。
3﹑发光地。此地如此命名是因为此地的菩萨获得了三摩地,有总持陀罗尼(诸佛、菩萨及本尊的长咒)的能力,而能安住于无限的智慧光明中。
4﹑焰慧地。达到此地的菩萨已经成功地证入空性,而由专注修持三十七菩提支所证得的智慧之火烧毁了一切的烦恼。
5﹑极难胜地。有些方便的法门是很难配合空性的证量来运用的。证入此地的菩萨则已无此等困难。
6﹑现前地。是什么现前呢?善行(功德及慈悲)与空性很清楚地是不二的。在此地的菩萨致力于以三摩钵底来检视所有宿作的善行,并了知该等在究竟上是空且无相的。
7﹑远行地。在此地的菩萨好似是目标在远地的一位旅人,他一直都在不断向前迈进,没有休息也没有勉强。这位菩萨很容易便接近空性功用的纯然一体境界(要了知此之一面,关于华严宗所开显的十玄门,请阅下一章)。
8﹑不动地。因为此地菩萨不执持于形相又不舍一切相,不假造作而行,不为烦恼所动摇,所以称为不动地。在此地证得无生法忍。
9﹑善慧地。此地的菩萨能依根器自在地说法无碍。
10﹑法云地。此地菩萨粗重的肉身变成为如虚空般的宽广。圆满了法身,正如空中或许有许多「云」,所以此位菩萨成为空中之一片云且无止尽地降下佛法的甘霖。
在十地之后,见惑和思惑的蔽障完全除去之时,便是圆满正觉的佛陀果位。
H﹑为何在空性中有这么多阶位?
有人可能会反对说:「你说空性意指本空,那怎么它会有那么多不同的程度呢?」这全要视其智慧的深浅而定,因此证悟的成就也随之而异。所以我们将把这十地的证悟成就以及尚需努力的内容逐一列出。
1﹑初地的菩萨于忍辱的修习非常善巧,依此他们了悟到法的真正本质是无生的。但是他们尚无法令自己免于造作细微的恶业,因此仅管他们已处于这种崇高的境界,这些小瑕疵仍可能偶尔会发生。
初地菩萨必须进一步修习空性,因为他们还不能彻底地了达心气无二。他们有正见,但许多细微的行止仍未圆满。
2﹑因为有了正知以及对一切行为小心谨慎,菩萨可以袪除细微的瑕疵。但是二地的菩萨对于世间法缺乏在空性中的等住,更无法了知陀罗尼。他们应力求再有进步。
3﹑三地菩萨已有上面所提的对世间法的空性等住力,也有总持陀罗尼的能力,但对佛法仍有细微的执着。他们应藉由进一步的空性禅修来解除这种执着,这样才能进趋下一个阶段。
4﹑四地的菩萨能舍离对佛法的爱着,但却执着于对法性的三摩钵底的修持。有时他们恐惧生死,且仍畏惧二边:失去涅槃而堕入轮回;再则是涅槃之路太遥远以致于完全遥不可及。因为畏惧于这二边,他们不能修习三十七菩提支的方便法,所以他们应该努力向前努力进趋第五地。
5﹑证入五地的菩萨不能安住于他们用以免于自己落于边见的无相禅修中,他们必须多加努力来继续趋入下一地。
6﹑当六地菩萨修习无相时,有时候轻而易举,有时却有困难。他们会堕于无相与缺乏无相之间。他们必须再求进步。
7﹑七地的菩萨达到无造作地袪除无相的功用,但在遣除了对形相之执持后,又执着于此境界。因此,他们应继续进趋第八地。
8﹑八地菩萨虽然不会执着于对形相的解脱,但仍不能在分辨所有相、众生及教法上善巧纯熟。他们无法恰当地分辨这三类内之种种,因而不能成为善巧的弘法者。因此之故,他们应努力进入第九地。
9﹑在进入最后一地之前的第九地时,他们于说法非常善巧,但尚未亲见圆满法身。因此他们必须努力向第十地迈进。
10﹑虽然十地菩萨此时已证得圆满法身,但仍有很微细的所知障存在。因此,他们尚缺乏一点彻见一切的智慧及净观。
证得这十地后,菩萨最后证得佛位。这些就是为什么空性中有这么多的阶位的理由。
I﹑细说十地的证悟内容
1﹑初地菩萨能:
a﹑证得一百种三摩地;
b﹑看到一百尊佛;
c﹑依其神通力,了知一百尊佛;
d﹑前往一百尊佛的世界;
e﹑游行于一百个佛的刹土;
f﹑在一百个世界说法;
g﹑获得长寿到一百劫;
h﹑明了一百劫内所有过去以及未来的种种事;
i﹑通达一百个法门;
j﹑化现一百个化身;
k﹑有一百个意生身的菩萨眷属围绕;
e﹑成为閰浮提的法主。
这是初地菩萨的十二种功德。
2﹑二地菩萨的成就是初地菩萨的一千倍。
3﹑三地菩萨是初地的十万倍。
4﹑四地菩萨是初地的一百万倍。
5﹑五地菩萨是初地的十亿倍。
6﹑六地是初地的千亿倍。
7﹑七地是初地的千亿那犹他倍。
8﹑八地是初地菩萨的成就的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一亿倍。此外还是一百个世界的法主。
9﹑如上,但九地是二千个世界的法主,且证得的三摩地的数量等于一亿个阿僧祇世界所含的微尘数。
10﹑妙不可说的倍数。「妙不可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客观用字,而是佛教里对极大数目的一个最恰当的说法。据说十地菩萨所证得的三摩地其数量是等于千亿那犹他佛土中微尘数之总合。
J﹑在进入金刚乘之前吾人应具备哪些证悟?
依我之见,在依循着大乘道而证入初地之前,只由习定得到一些些的觉受(参见第三章,C﹑2﹑c﹑)。
但若我们已了解下列的各项体验,则便可进入金刚乘。先由小乘、大乘开始起修比一下子便投入金刚乘的修习要好得多。即使在这二个因乘的训练仍未达到圆满,但若扎下了修行的良好的基础,则行者也可以进修金刚乘,因为在那儿有些小乘及大乘的教义也会被提到。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大多数西藏老师并不太注重这些教义,而这种对基础乘的忽略绝对不应该再被仿效了!
诚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在开始修习密续教法之前不需要证到菩萨道的初地,但一位修习密法的行者对以下所有更容易获得的体验应该有所了解:
1﹑在透过修行而证得的智慧方面,行者获得一些空性的正见。
我们必须强调,这是非常重要的。
2﹑行者在修习法界的三摩钵底时至少应认识(未必是证悟)华严教法里所提的缘起空性。
3﹑行者应该能明白禅宗的公案。
4﹑行者应能了知菩提的方便如何来自于空慧。
5﹑行者不厌轮回,不乐涅槃。
6﹑在修习了空观之后,行者的身体已变得有些多余,且不再总是把这个身体当成是他或她自己,也不再执着于它。
7﹑在他或她的梦境里,事物看来就像只是被一层纸壳包住一般,里面其实空无一物。或再者,他或她总是在梦中飞行,因为在空性的证悟之后,身体已变很轻了。
8﹑行者体验到由空慧产生的悲心。
9﹑行者对于由之可以积聚最广大的善行的甚深见毫无疑惑。行者了知空性及功德,而不会产生我们所举例故事里的那位好比丘的疑惑。
10﹑前三项波罗蜜变得很容易做到。
11﹑行者见一切人犹如影子一般。
12﹑对于世间的名利不太注意,得、失这类的事对行者的影响极小。
13﹑虽然做了许多利他的善行,却不执着这些善行为功德。
14﹑行者得到天龙八部护法神的感应及得到他们的保护。因此,获得了可以帮助他人的条件。
15﹑行者获得无师智的一些直接的教导。
16﹑行者身、心总是感觉轻安、自在。
这些并非在菩萨道的初地都会证得,但已依照我在此所概述的方法而实修的人,就会受到经由大乘禅法而体验的空性的鼓舞。如果确实获致这十六种体验的话,它们的确是得以进一步修习金刚乘的的非常充分的空性基础。
在本章对超越的智慧这么长篇、透彻的讨论之后,还能再说什么呢?
特别强调:没有先修习第八章到第九章所提的净化禅法的人,就不应该尝试这里的禅法。
在没有适当的指导之下尝试着去修习空性的训练很可能是危险的!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十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