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经过这样的仪式,可以使他安住在适于修习禅观的良好心境。接着他应如前面所提的(见第二章 A﹑4﹑)跏趺而坐。很恳切、专注的短时间禅观,远比一生都缺乏适当行为的名义上的隐居专修好得多。
至于这段时间的功课,一般人应该依我们在此提及的次第,轮流修习这些禅修。在每一座禅观之前,气息与空性的修法之一应该要修几分钟以便获致一种深刻的奢摩他。由于有二种此类观修,可以将他它们交替做为每天的前行。这样的话,八天正好是这些观修的一个完整的循环。
C﹑为何说大乘禅法是由空性所升华?
因为如果能证得空性的智慧,就可以证得佛果。即使我们无法观修空性,也可以对圆满觉悟有些理智上的了解,而且可以辨认什么是该加以升华的。在这升华的过程中,佛性会摆脱五种过患。
1﹑纠正了五种过患:
a﹑行者将完全袪除最劣的心,因为一旦知晓了佛性,就可以自行证得。
b﹑行者也袪除了对社会种姓、阶层或职业较低的人的傲慢心。这些人也有佛性,所以有什么好分别的?
c﹑明白了人人皆有佛性,所有以幻为真的空洞、幻化般的意志,将被扬弃。
d﹑此时关于实相就不会产生毁谤。一旦你了解了佛性,口中就不会谩骂。
e﹑一旦证悟了佛性,你将不会执持一个「我」或任何描述,因为它是无我的。
2﹑此外,这些禅法可以带来五种功德:
a﹑正精勤。有些人虽然很精进,却只为了自我中心的目标和对象而努力,这类的精进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达到目的。可是,若是为了佛性因而是以法为中心的精进修习,则时间和精力都不会唐捐。了解佛性的人才具备圆满的精进。可惜的是连大多数的佛教徒都不识佛性,而仅只为那个他们误执为「我」的利益而行善。因此,他们的目的只能是生天而已。
b﹑对三宝的正信。一般人向上帝或神明祈祷,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为了利益那些他认为属于他的人或事(家庭,等等)。然而,我们不应该为了自私的动机而盲目地向神明祈祷,而应该了知佛性;能了知佛性,就可以由它获得难以比拟的、完全没有私我或自私成分的加持。
c﹑如果认识了佛性,就也同时懂了般若波罗蜜多。它和我们对于圆满智慧的观修是正好相反的途径。
d﹑可以获得一些世间智。就是与世间相关的智慧,但不是属于世间的—空性的缘起智慧(有),而不是空性本体的智慧(空)。
e﹑会产生大悲心。也就是说当了知佛性时,同体大悲自然生起。
3﹑再着,藉由第九章内附表的辅助,我们应该以有系统的方式来了解我们的进阶。
行者在因位上,由小乘的净化,历经道位上的大乘禅法,而证得对佛性的了悟,而终究达到金刚乘极致的果位,成佛。这是正觉的整个体系。目前我们谈的是第二阶段,而此第二、第三阶段我们将在谈金刚乘的章节中详述。
我们有了这一份图表(请看第九章),因此三乘的对应关系便有了清楚的说明。四念住的关系如下:
「身念住」:透过空性的升华成为佛身,把原来不净的身转化成无住涅槃的「净」功德。
「受念住」:透过空性的升华,苦受转化为无住涅槃的乐。
「心念住」:心的无常透过空性的体验升华为法身的常。
「法念住」:「诸法无我」被转化为涅槃的大我;透过升华,经由菩提心的作用,转化成为大悲的事业。
(这里的「大我」与在印度教吠檀多派中所说的「梵我」(校注:彼的确用「梵我」,故直译之。)完全不同。印度教的「梵我」是完全没有经由空性禅法之火来升华的过程。惟有在彻见了空性的本质之后,行者才有资格谈涅槃的「大我」。)
香格拉悉达尊者补充说道:「毕竟,『我』是一个字,而一切字都是相对的。因此,佛教徒不应该对此字心生畏惧」。
这些转化全仰仗空性的佛性,它就像是个大火炉,经由智慧之火产生了这些大乘证悟的升华的要素。
尊者在陈先生说话时插嘴说,这是真正的炼金术,为达其结果有那么多人徒然地由那么多错误的方向去寻求过。
D﹑如何把这些转化为金刚乘的果位禅法:
我们要再次请读者参看四念住的表。
1﹑观身不净。在小乘的阶段里,这一念住是由观身不净、死亡以及九死观等种种禅法来观修,以便对身体产生厌离。且透过运用在这些观境上所获致的禅那,而证得被净化的意生身。接着行者继续趋入大乘身,透过空性禅法的升华,它成为法身之因;然后行者便趋入金刚乘。密续给予许多果位报身佛的方便修法。
在日本的东密传授的五相成身法即属此中之一(参看第十二章,F)依此而修习的行者观想自己转化后的空性身具有此五相。这就是佛自身所曾经历的。观想出的佛即处于果位,所以当观修的行者真正观成时,他就成为这尊佛。这种修法只有金刚乘里才有,而在实修金刚乘的禅修之前必须要先领的灌顶仪式中,才能被告知这些果位的秘密。这些秘密是唯佛才有的宝藏,且我要强调只有少数人能明了其内涵;他们是不共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得。
在西藏的无上瑜伽部里,不只是观在心间有佛的五种表征,而且对于全身的所有部位都有完整的观修法。无上瑜伽部的生起和圆满次第都是在身的观修上进行。在下三部的密宗里只有五种表征,这些虽是重要,但不足够。无上瑜伽部的观修极为细腻,务使全身的每一部位都证得空性,全身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其观法:例如眼珠是空性,而且即使是身上的一根细毛之内也要能彻见其空性本质。空性是佛性,所以若有任何部分是无法彻见空性于其内的,则尚未成就佛身。
接着陈先生特别强调说:「如果没有历经大乘中的空性禅法的升华阶段,那么金刚乘的观想就只成为妄想的魔术,那么行者当然并不具有完全没有妄执的佛身。
其他的三个念住的过程也相似,而对身的转化历程所作的说明也同样可应用于其他三个念住上。因为在金刚乘的章节中我们还有机会谈到它们,所以就不在这里多说」。
E﹑关于五毒
现在我们来谈金刚乘杵形的图表。贪毒依能显其不净的禅观法来对治之后,行者不再有贪,但要接着将此净化过程透过空性加以观修以便了解在本质上,贪毒亦是空。自私的贪毒在净化的过程中基本上被否定了,但在空性中「无私的毒」则有积极救渡那些仍为自私的贪欲之毒所苦的众生的功能。
贪对应到佛的五智中的大圆镜智。每个人的身体像是一面镜子里的影像。无论美、丑,每个镜子都会反映出一张脸或一个身体。在大圆镜智中,美、纯或是丑、不纯都被视为空性,大圆镜智反映出它们的真实本质。就本质而言,一切形像都是清净且空的。仅管对分别心而言(指尚未证悟空性的心)它们可能看来是忿怒的或美丽的,但对明了空性的人而言,则没有这些概念存留:只有大圆镜智显现。
简言之,在金刚乘里强调的是救渡的功能,大贪结合法身便具有救渡充满世俗贪欲的人们的作用。
其他的四毒也是经由相同的升华作用而产生其救渡的功能,便不用在此赘述了。(佛位的五大毒的定义可参看附录I﹑第 II部份﹑3和4)。
F﹑大乘禅法的证悟为何
我们曾说过我们只选择因、道二乘的禅法及教理来谈,而不是由果位之乘来取材(参看第九章、第十章),所以我们这儿不谈菩萨道的十地,因为对我们而言,这些是果位上的东西,尚待实证的。
关于这十地的修法在西藏有二种见解。格鲁派认为:修习金刚乘的人必需先历经每一个阶段。旧派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并非每一个阶段都是必需的。虽然严格地说它们必需被经历,但在行者的经验上他们可能并非十分清楚地界定的。毕竟,大乘行者要花费三大阿僧只劫来完成他的菩萨道,但金刚乘的行人可以在一生中由一介凡夫而历经菩萨道直至成佛。就好比两个人要往相同的地方去,选择了不同的交通工具。大乘行人就像搭火车旅行的人,他可以清楚地看见火车停靠的每一个城镇。然而金刚乘就好比是最新型的喷射客机,搭此旅行的人只对底下地面的国家有模糊的印象。
因此,依我看来,这两种见解并不彼此互相矛盾。如果一个人已经多生都在修菩萨道,他可能很清楚地经历了所有的十个阶段的各别不同的特征。但对一个才刚进入金刚乘并且前生只修了一点或甚至完全没有修过大乘道的人而言,他做为菩萨的时间仍很短,因此这些阶段可能不会很清楚地显现。但在这两种情况中,成正等正觉的目标是相同的。
现在我们将把这十个阶位向读者们介绍一下,但我们不认为读者们在进入金刚乘之前都必需历经所有这些阶段。请记住,我们现在正在接受的只是因及道上在引导我们进入圆满佛果上很有帮助的一些教法。因为我们尚未证入这些果位,所以无法把它们当成实修的法门来叙述。但在金刚乘中开许,如果一个人已经发了初地菩萨的菩提心,则他可以进修金刚乘。要证得初地的成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需要一大阿僧只劫的精进不懈,所以有志于达到圆满觉悟的人不应气馁,而应努力继续以金刚乘的法门修行,就不需这么长期等候了。
G﹑为何十地如此命名
1﹑欢喜地。达到初地,这位新菩萨对于空性的深义会获致前所未有的实际了知。因此,他会得到很大的喜悦,因此而名「欢喜地」。
2﹑离垢地。当菩萨证入此地时,他弃绝不净,因为他所经验到的空性的力用使他连最细微的过失也不会犯。因此,如此地之名一般,他…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十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