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十章▪P5

  ..續本文上一頁」。

  

  經過這樣的儀式,可以使他安住在適于修習禅觀的良好心境。接著他應如前面所提的(見第二章 A﹑4﹑)跏趺而坐。很懇切、專注的短時間禅觀,遠比一生都缺乏適當行爲的名義上的隱居專修好得多。

  

  至于這段時間的功課,一般人應該依我們在此提及的次第,輪流修習這些禅修。在每一座禅觀之前,氣息與空性的修法之一應該要修幾分鍾以便獲致一種深刻的奢摩他。由于有二種此類觀修,可以將他它們交替做爲每天的前行。這樣的話,八天正好是這些觀修的一個完整的循環。

  

  

  C﹑爲何說大乘禅法是由空性所升華?

  

  因爲如果能證得空性的智慧,就可以證得佛果。即使我們無法觀修空性,也可以對圓滿覺悟有些理智上的了解,而且可以辨認什麼是該加以升華的。在這升華的過程中,佛性會擺脫五種過患。

  

  1﹑糾正了五種過患:

  

  a﹑行者將完全袪除最劣的心,因爲一旦知曉了佛性,就可以自行證得。

  b﹑行者也袪除了對社會種姓、階層或職業較低的人的傲慢心。這些人也有佛性,所以有什麼好分別的?

  c﹑明白了人人皆有佛性,所有以幻爲真的空洞、幻化般的意志,將被揚棄。

  d﹑此時關于實相就不會産生毀謗。一旦你了解了佛性,口中就不會謾罵。

  e﹑一旦證悟了佛性,你將不會執持一個「我」或任何描述,因爲它是無我的。

  

  2﹑此外,這些禅法可以帶來五種功德:

  

  a﹑正精勤。有些人雖然很精進,卻只爲了自我中心的目標和對象而努力,這類的精進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達到目的。可是,若是爲了佛性因而是以法爲中心的精進修習,則時間和精力都不會唐捐。了解佛性的人才具備圓滿的精進。可惜的是連大多數的佛教徒都不識佛性,而僅只爲那個他們誤執爲「我」的利益而行善。因此,他們的目的只能是生天而已。

  

  b﹑對叁寶的正信。一般人向上帝或神明祈禱,只是爲了自己的利益,或是爲了利益那些他認爲屬于他的人或事(家庭,等等)。然而,我們不應該爲了自私的動機而盲目地向神明祈禱,而應該了知佛性;能了知佛性,就可以由它獲得難以比擬的、完全沒有私我或自私成分的加持。

  

  c﹑如果認識了佛性,就也同時懂了般若波羅蜜多。它和我們對于圓滿智慧的觀修是正好相反的途徑。

  

  d﹑可以獲得一些世間智。就是與世間相關的智慧,但不是屬于世間的—空性的緣起智慧(有),而不是空性本體的智慧(空)。

  

  e﹑會産生大悲心。也就是說當了知佛性時,同體大悲自然生起。

  

  3﹑再著,藉由第九章內附表的輔助,我們應該以有系統的方式來了解我們的進階。

  

  行者在因位上,由小乘的淨化,曆經道位上的大乘禅法,而證得對佛性的了悟,而終究達到金剛乘極致的果位,成佛。這是正覺的整個體系。目前我們談的是第二階段,而此第二、第叁階段我們將在談金剛乘的章節中詳述。

  

  我們有了這一份圖表(請看第九章),因此叁乘的對應關系便有了清楚的說明。四念住的關系如下:

  

  「身念住」:透過空性的升華成爲佛身,把原來不淨的身轉化成無住涅槃的「淨」功德。

  

  「受念住」:透過空性的升華,苦受轉化爲無住涅槃的樂。

  

  「心念住」:心的無常透過空性的體驗升華爲法身的常。

  

  「法念住」:「諸法無我」被轉化爲涅槃的大我;透過升華,經由菩提心的作用,轉化成爲大悲的事業。

  

  (這裏的「大我」與在印度教吠檀多派中所說的「梵我」(校注:彼的確用「梵我」,故直譯之。)完全不同。印度教的「梵我」是完全沒有經由空性禅法之火來升華的過程。惟有在徹見了空性的本質之後,行者才有資格談涅槃的「大我」。)

  

  香格拉悉達尊者補充說道:「畢竟,『我』是一個字,而一切字都是相對的。因此,佛教徒不應該對此字心生畏懼」。

  

  這些轉化全仰仗空性的佛性,它就像是個大火爐,經由智慧之火産生了這些大乘證悟的升華的要素。

  

  尊者在陳先生說話時插嘴說,這是真正的煉金術,爲達其結果有那麼多人徒然地由那麼多錯誤的方向去尋求過。

  

  

  D﹑如何把這些轉化爲金剛乘的果位禅法:

  

  我們要再次請讀者參看四念住的表。

  

  1﹑觀身不淨。在小乘的階段裏,這一念住是由觀身不淨、死亡以及九死觀等種種禅法來觀修,以便對身體産生厭離。且透過運用在這些觀境上所獲致的禅那,而證得被淨化的意生身。接著行者繼續趨入大乘身,透過空性禅法的升華,它成爲法身之因;然後行者便趨入金剛乘。密續給予許多果位報身佛的方便修法。

  

  在日本的東密傳授的五相成身法即屬此中之一(參看第十二章,F)依此而修習的行者觀想自己轉化後的空性身具有此五相。這就是佛自身所曾經曆的。觀想出的佛即處于果位,所以當觀修的行者真正觀成時,他就成爲這尊佛。這種修法只有金剛乘裏才有,而在實修金剛乘的禅修之前必須要先領的灌頂儀式中,才能被告知這些果位的秘密。這些秘密是唯佛才有的寶藏,且我要強調只有少數人能明了其內涵;他們是不共的,只有極少數人能得。

  

  在西藏的無上瑜伽部裏,不只是觀在心間有佛的五種表征,而且對于全身的所有部位都有完整的觀修法。無上瑜伽部的生起和圓滿次第都是在身的觀修上進行。在下叁部的密宗裏只有五種表征,這些雖是重要,但不足夠。無上瑜伽部的觀修極爲細膩,務使全身的每一部位都證得空性,全身的每一個部位都有其觀法:例如眼珠是空性,而且即使是身上的一根細毛之內也要能徹見其空性本質。空性是佛性,所以若有任何部分是無法徹見空性于其內的,則尚未成就佛身。

  

  接著陳先生特別強調說:「如果沒有曆經大乘中的空性禅法的升華階段,那麼金剛乘的觀想就只成爲妄想的魔術,那麼行者當然並不具有完全沒有妄執的佛身。

  

  其他的叁個念住的過程也相似,而對身的轉化曆程所作的說明也同樣可應用于其他叁個念住上。因爲在金剛乘的章節中我們還有機會談到它們,所以就不在這裏多說」。

  

  

  E﹑關于五毒

  

  現在我們來談金剛乘杵形的圖表。貪毒依能顯其不淨的禅觀法來對治之後,行者不再有貪,但要接著將此淨化過程透過空性加以觀修以便了解在本質上,貪毒亦是空。自私的貪毒在淨化的過程中基本上被否定了,但在空性中「無私的毒」則有積極救渡那些仍爲自私的貪欲之毒所苦的衆生的功能。

  

  貪對應到佛的五智中的大圓鏡智。每個人的身體像是一面鏡子裏的影像。無論美、醜,每個鏡子都會反映出一張臉或一個身體。在大圓鏡智中,美、純或是醜、不純都被視爲空性,大圓鏡智反映出它們的真實本質。就本質而言,一切形像都是清淨且空的。僅管對分別心而言(指尚未證悟空性的心)它們可能看來是忿怒的或美麗的,但對明了空性的人而言,則沒有這些概念存留:只有大圓鏡智顯現。

  

  

  

  簡言之,在金剛乘裏強調的是救渡的功能,大貪結合法身便具有救渡充滿世俗貪欲的人們的作用。

  

  其他的四毒也是經由相同的升華作用而産生其救渡的功能,便不用在此贅述了。(佛位的五大毒的定義可參看附錄I﹑第 II部份﹑3和4)。

  

  

  F﹑大乘禅法的證悟爲何

  

  我們曾說過我們只選擇因、道二乘的禅法及教理來談,而不是由果位之乘來取材(參看第九章、第十章),所以我們這兒不談菩薩道的十地,因爲對我們而言,這些是果位上的東西,尚待實證的。

  

  關于這十地的修法在西藏有二種見解。格魯派認爲:修習金剛乘的人必需先曆經每一個階段。舊派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爲並非每一個階段都是必需的。雖然嚴格地說它們必需被經曆,但在行者的經驗上他們可能並非十分清楚地界定的。畢竟,大乘行者要花費叁大阿僧只劫來完成他的菩薩道,但金剛乘的行人可以在一生中由一介凡夫而曆經菩薩道直至成佛。就好比兩個人要往相同的地方去,選擇了不同的交通工具。大乘行人就像搭火車旅行的人,他可以清楚地看見火車停靠的每一個城鎮。然而金剛乘就好比是最新型的噴射客機,搭此旅行的人只對底下地面的國家有模糊的印象。

  

  因此,依我看來,這兩種見解並不彼此互相矛盾。如果一個人已經多生都在修菩薩道,他可能很清楚地經曆了所有的十個階段的各別不同的特征。但對一個才剛進入金剛乘並且前生只修了一點或甚至完全沒有修過大乘道的人而言,他做爲菩薩的時間仍很短,因此這些階段可能不會很清楚地顯現。但在這兩種情況中,成正等正覺的目標是相同的。

  

  現在我們將把這十個階位向讀者們介紹一下,但我們不認爲讀者們在進入金剛乘之前都必需曆經所有這些階段。請記住,我們現在正在接受的只是因及道上在引導我們進入圓滿佛果上很有幫助的一些教法。因爲我們尚未證入這些果位,所以無法把它們當成實修的法門來敘述。但在金剛乘中開許,如果一個人已經發了初地菩薩的菩提心,則他可以進修金剛乘。要證得初地的成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需要一大阿僧只劫的精進不懈,所以有志于達到圓滿覺悟的人不應氣餒,而應努力繼續以金剛乘的法門修行,就不需這麼長期等候了。

  

  

  G﹑爲何十地如此命名

  

  1﹑歡喜地。達到初地,這位新菩薩對于空性的深義會獲致前所未有的實際了知。因此,他會得到很大的喜悅,因此而名「歡喜地」。

  2﹑離垢地。當菩薩證入此地時,他棄絕不淨,因爲他所經驗到的空性的力用使他連最細微的過失也不會犯。因此,如此地之名一般,他…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