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修以使它们变成具体的证悟。可是读者有机会实修它们,因为这些禅法现在已经为他而设了。不过读者们要注意:明了在我们的定义中有关「使抽象变成具体」的辞汇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加清楚,我们在此会用一些篇幅来谈(见本节,第五项)。
最后一个辞汇也需要补充说明一下:如何证得涅槃呢?涅槃是空性的体,实证空性的人就证入涅槃。
3﹑透过空性禅法的升华,四无量心由数理上的无限转变到哲理上的无尽。藉由这种升华,四无量心与无穷尽的法界融合,因为法界没有空间的限制。要把它们如此转变,必须使它们和前三个波罗蜜多的修习以及菩提心的运作结合。
4﹑此处所列的所有的空性禅法与前两章所谈的九种小乘禅法相对应。如何对应?一如下述:
小乘与大乘禅法的对应:
1﹑「四不生」对应于「诸法无我」(9)
2﹑「八不观空」对应于「界差别观」(4)(校注:界,地水火风四大)
3﹑「四空」对应于「诸法无我」(9)
4﹑「三世心不可得」对应于「心无常」(8)
5﹑「金刚经六喻」对应于「缘起」(3),「有受皆苦」(7)及「身不净」(1﹐6)
6﹑「华严宗的空性十玄门」对应于「十二因缘」(3)
7﹑「胜义菩提心」对应于「慈心」(2)
8﹑「三轮体空」对应于「诸法无我」(9)
9﹐10﹑「出入息空」对应小乘的数息法(5)
(为了便于参考,此处十种空性禅法被编上号码,与它们对应的小乘禅法之后也列上(1)到(9)的编号)
5﹑我们在此要说明下列图表。这好比是一颗石头被丢入平静的池塘内,它所引起的水波如图所示:
a﹑第一圈:由空性本体生起胜义菩提心。
为什么它先生起?因为胜义菩提心即是空性本身;所以在图中这两者在同一圆圈内。为什么是菩提心呢?因为空性是法身的本性,而法身是一切有情(包括禅修者本人)之体,基于它们的同体关系,菩提心不待其他世间因缘而生起。这是空性的第一层化现。禅修时有时会因受到法身的激励,行者痛哭流涕,这不是因为同情,也不是由于痛苦,而是因为由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在得到圆满觉悟后,佛陀确认到每个众生都具此法身,可是因为他们的心没有安住于此空性禅定,所以他们无法认取这个事实。因此由菩提心而生出对众生的大悲心。这些都是在空性的第一波环中!
b﹑第二圈:以菩提心为因,配合上空性的证悟,就产生了同体大悲之波。此种慈悲只属广大并只有证入空性的人才具备;否则,只不过是针对特定众生所产生的仁慈心而已。本圈所代表的成就在禅坐时可以保持,但当行者在日常做事时,就没有办法维持。这是空性的第二层化现。
c﹑第三圈:圆满地以三轮体空来行前三波罗蜜多,只有化身佛才做得到。但必须为众生做一切服务事业的菩萨就得历经长劫来修习。所以菩萨要证得最后的圆满成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是一位善巧禅修的菩萨,且已达三地或四地(菩萨地道—见本章尾),必须要以忍辱来为每个有情做一切事,自然地这么多的事必定带来许多的阻碍。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他证入八地为止。八地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此时才能轻而易举地行事利他。初发心的菩萨即使有菩提心,只不过是名义上的菩萨,或更确切地说只是有伟大善愿及决心的菩萨而已。
离八地尚远,或甚至尚未登地的菩萨太缺乏经验,以致于不能把三轮体空紧密融入前三波罗蜜多里。他们的定力不够强,这使得菩萨成就的路非常的漫长。
在谈到菩萨道进展的这方面,陈先生哭了,很明显地,他忆起这些不只是由书中得知的事实,也是由他个人的经验而来的。他说:「我们接着来到第四圈」。
d﹑第四圈:在此圈中,救渡的基础扩大了,以五智运用了五毒(也参看「金刚」图表)。追求圆满觉悟的大用的行者必须向上进入金刚乘。证得圆满成就所需的时间缩短了,而达到最后成功的救渡道路也缩短了。
对于以上空性的开展有了了解及实修之后,就没有「抽象」的问题了。经由成功的修习就会产生「具体的证量」。
6﹑如果能善于确认这些禅法,也就是说,如果只得了一些知识,一些正见,即使没有成就,光是有正确的见地就已经是很稀有、可贵的事了。
但他一定要把这些教法谨记于心,这样才能使慈悲和智慧的力量平衡而融合。大多数人都偏于一边:如果缺少智慧,他们可能很慈悲;然而有些聪明者可能悲心薄弱。在我们观修菩提心时,要使天性善良或慈悲与聪明或智慧两方面达到均衡。
伊莉莎白.华兹渥兹有首小诗正可以说明这一个观点。
笔录者从陈先生满满写着中国字的笔记本里错综复杂的一页中,把这首短诗整理出来,全诗如下:
如果所有的好人都聪明,
且所有的聪明人都善良,
这个世界将会比我们曾想象过的,
所有可能的美好世界更美好。
但是不知怎的,很少或者甚至从未有过,
此二者如他们应当地对称。
善良者对聪明者如此苛刻,
而聪明者对善良者如此粗暴。
此诗显示在世法中,人们的善良和聪明倾向并非恰好的均衡。藉由此处介绍的禅法,可以对这两种理念有些认知,进而可以使其调和。
在西藏,有一个关于此二者的警示:一个人一方面要保持最高的见地(微妙的理论),而另一方面则是要保持最广大的善行(广修菩萨行)。只有一方而缺乏另一方即意谓着悲智尚未融合。
在此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瑜伽士接着说:
在黄教(格鲁派)里,非常强调广修无量善行来积聚福德。曾有一位遵循此派的比丘,他已做了许多的善行,也勤修了观音菩萨的仪轨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尽管他如此努力,他就是尚未证悟空性。依照他勤修的教授中所示,观修与法会修法是相关的,因此修习一边即可通达另一边。可是尽管他已积聚这么多的功德,他却尚未有任何证量。有一天当他在印《观音六字大明经》的时候,他突然发愿说:「如果经中对功德所说都是真的,那么当我把这块经版抛到空中时,愿它能悬在我的头顶上空。但如果真相并非如此,愿它掉下来」。然后他就把经版抛上空中,文殊大菩萨立即出现,恭敬地以双手接住此经版。然后文殊菩萨对这位具德比丘说道:「在我的智慧里,从不曾把功德置于一旁。我从不曾与功德分离。继续努力,你应该继续努力下去!」就在那时,这位比丘证悟了空性。
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大悲的观音菩萨是从未与智慧分离;而大智的文殊菩萨是从未置功德于一旁。
有人可能会问我:「我还未能融通这二种哲理,那么我是应该先从智慧还是慈悲开始修习呢?」我的回答应是:「如果你的智慧已足够,就依循本书的禅法来修。如果你的智慧尚不足以使你认定这些禅法是正确的方法,那你应先从事很多积聚功德的善行。而后,你的理解会大大增加」。
B﹑适于闭关专修者及一般禅修者的禅修日课
1﹑首先,为专修禅修的人,我把修法的时间配合上禅法,次第如下:
清晨修二座:
(1)气息配合菩提心行的观修(9)
(2)依气息观修无法、无蕴(10)
上午三座:
(3)观四不生(1)
(4)观大悲事业(7)
(5)八不观空(2)
下午三座:
(6)修四空(3)
(7)三轮体空(8)
(8)华严十玄门(6)
夜间二座:
(9)三世心不可得(4)
(10)金刚经六喻(5)
如此,则所有空性禅法都在一天的禅修中安排了。注意说每天的禅修是以观修梦喻来结束。禅修者应要专注于此一直到他进入梦境而且即使在做梦也可了知其为空性。这些禅法都特别加以均衡以涵盖空性(空)及缘起(有)的观修。
此处列出来的时程,是给那些在悲智两方面或多或少均衡的人修习的。如果是给有偏向一边的特性的人,这个表就须要修订。因此,对于智多于悲的人就应该把四无生(1)和心不可得观(4)撤掉,而以着重于大悲事业(7)及三轮体空(8)来递补。至于性情相反,悲多于智的人,就不应该修三轮体空观(8),而应加重专注于四空(3)的观修。以上是隐居专修者的修法。
2﹑对于那些没有闲暇专修的一般人士,该给他们什么建议呢?首先,他必须比一般人早起些,至少早别人半小时(最好长些)起床,才不会受到干扰。他应该像在关房一样地把自己的房门关上,并教导他的家人在这段时间无论天大的事都不可以干扰他。他们甚至不可以敲他的房门而且要保持安静。首先他应先供佛,例如以传统方式的烛、香及花来上供,接者向佛虔敬地顶礼三拜,然后念诵下面的忏悔文及祈请文:
陈瑜伽士在念诵此文给我们听时边念边哭:
「我诚心忏悔。我正如一头被猎人追得伤痕累累的鹿,恶业正如这些伤口。哦,伟大的佛陀啊,请护佑我至少有半小时可以免于成为贪、嗔、痴的猎物」。
「在白天,我像一只一直在啃着一根枯骨的狗,所吃到的不过是自己嘴唇流出的血。我不应该如此过日子,但我别无选择,因为有家人要抚养。所以我的时光大多像狗啃着枯骨一样,都虚掷了—但现在这段时间是真正有利益的。请护佑我使我能完全出离」。
他应该很虔诚地继续念诵:
「我像是粪池里的小蛆,成日只追逐粪屎;我的时间全只用在追求世间的财富。请助我得到一些心灵粮食,使我的观修能向证悟迈进…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十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