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十章▪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我们前面提过,有对般若波罗蜜多经论专研的宗派,却没有任何一个宗派致力于它的实修。这种事态是非常不寻常,而我很抱歉必须实话实说。因此,为了那些想要遵循大乘道的真正修行者着想,我们必须安立这些观修。

  

  c﹑第三种观法:在第九章的图表中列出了四空,即自法空、他法空、无法空及法相空。

  

  空性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可是有些分类太庞杂,对初学者而言可能混淆不清,但有些又分类得太简,只有一、二种,只适于智慧高的人。此处的分类列出不多也不少的方面,恰好可以配合我们三乘合一的架构。

  

  我们来深入说明:首先,行者先观察自我,发觉找不到一个常住的个体—在身、心上俱无自我。(译按:上为自法空)。接下来的禅观,再去审察除了「我自己」以外,还有什么。于是便观察到其他的人,也都是无我的。行者审视那些和他有极为差异的关系的人们,而察觉到无论是他心爱的妻子,还是痛恨的仇人,在本质上都是空性(译按:他法空)。

  

  接者观修的是无法空,它包含许多禅修时发生的精神体验,如见到光或是听到声音。即使是像这类的非物质的体验、以及时间、方位和其他非物质的万法—都是空性的。

  

  最后的第四项禅观是观修法相(译按:法相空),是对有形色的物质万象—形状、颜色等等的观察—这些在本质上也是空性。在这四种分类之下,每一个现象都被涵括无遗,经由修习,它们的空性本质就可以被证知,但我们必须注意别犯了把它们当成只是不存在的错误。

  

  d﹑第四种观法:最后一种观法,是观心在三时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找不到的。这个观法是依《金刚经》而来。

  

  以上四种观修是着重于空性的本质,而不在它的缘起方面,所以接下来我们由缘起方面来说。

  

  2﹑缘起的禅观

  

  a﹑第五种观法。这是根据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金刚经》(本经的六种汉译本之一,并且可能是最普遍流传的)。经中有六喻,可以说明我们的观点,虽然在其他译本中有多于六种的比喻,但是六喻应是已经足够了。我们应把这六样东西看成是空性的显现,而不是把它们当成「无物」或是有我或本质的「东西」。这些很适于初学者修习,并且很容易观修,无论是在已经圆满小乘修法之后,或是与小乘修法并行修习都很合适。

  

  (以下是引自孔兹,E.Conze,所译的《金刚经》:)

  

  『行者应观一切有为法:

  

  「如梦」:当梦醒之时,无一物可执取,但是仍可能清楚记得梦中的一些细节。本性空就是于其中的无一法可执取,但它的因缘成熟在于产生这个特别的梦的因缘都聚合了。

  

  「如幻」:对于不了解魔术师手法的一般人而言,摩术师变出来的现象似乎像是真实的;这是因缘成熟。如果你去仔细检视他的手法,真相是—它们的本质是空性。

  

  「如泡」:水泡的外观是圆球状,但内部是空的。外观是因缘成熟但内部是空性。在金刚乘中,这个观法被进一步发展为把身体观成如水泡一般的观法。

  

  「如影」:我们的影子从不离开我们,而且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它们,但是却从来抓不到它们。看到影子的出现是因缘成熟,而抓不到它们是它们的空性。镜中的影像也是极为相似的例子。

  

  「如露」:露珠像水泡,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当它出现的时候,透明湿润,可是一旦蒸发了,不留下任何痕迹。即使正当我们看到晶莹、湿润时,其因缘成熟,而其中也包括了它们被蒸发的可能性在内,而这就是露珠的空性。这是一个与空性有关的无常的好例子。

  

  b﹑第六种观法:依华严的十玄门来观修。这些观法适合高明的修行者,而不适于初学者:惟有前者能依十玄门来获得对奥妙的因果关系的了解。十玄门是由杜顺大师所创,他是一位开悟的圣僧,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会在下一章谈论他的教法。

  

  若依玄门因果来观修,而能修成就的话,会具备许多神通。为何佛陀具种种神通呢?因为当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空性之极致)时,没有任何微细的障碍存留来影响神通力的开展,而一切奥妙的因缘全集于他一身。

  

  为了令读者能对这一点有些许的了解,陈先生举了两个例子。他说:「透过针孔,我们可以窥见一整座覆盖着冰雪的高山」。他竖起了一根手指头,强调说:「而这是群峰中最高峰的高度」。他接着谈到了佛教很著名的须弥山和芥子的比喻。一粒微小芥子的空性,是不多于,亦不少于佛教宇宙中央最高的须弥山的空性。须弥山盖括一切空性,而此空性即是万法的本质。在另一个场合,瑜伽士谈到古代一位法师对一位当地父母官,同时也是一位儒家学者,所提出来对于芥子与须弥的迷惑时的回答:「你饱读诗书,满腹经论,你读过的书不能全收集在一个房间内,可是你却可以把它们都装进你的小脑袋里,这是怎么回事?」

  

  3﹑由空性而生起的大悲事业的禅观

  

  a﹑第七种观法:接着对空性的观修,再来是观修菩提心的殊胜意义。有三种菩提心,前二者是小乘也具备的,就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第三种菩提心是只有大乘才有,被称为菩提心之根源的空性(胜义菩提心)。由空性之体性,可以明了法身的性质。我们明白每个人皆具此相同之法身。由于我们的证悟,我们可以说是与一切众生同体,在此同一法身之中,无一众生可被排除在外,即使恶人也一样。由此证悟而生起了不取决于个体思维的大悲心。

  

  此种大悲心对于前三个波罗蜜多是很重要的条件,若没有大悲心的体验,是不可能圆满此三种波罗蜜多的。为何要布施?是为了出于同一法身的大悲心。为什么我要维持净戒?由于同一法身之了悟。为什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一定要忍辱?因为一切有情共此同一法身,而一旦明了此理,对其他有情只有慈悲而已。《圣经》里有一段话可以充分表达我的意思(虽然基督徒并不知道法身,而在此只指人身):

  

  「但是现在他们不是很多部份,而是一体,因而眼不能对手说,我不需要你;同样的,头不可以向脚说,我不需要你」。(哥林多前书12:20-21)

  

  这里提及的身体,指的是肉身,可是我们是指空性意含的法身。这个例子只是帮助读者容易了解,但不意谓着它们是完全相同的。

  

  若依此观修,则菩提心会增长,且能恒常忍辱。

  

  b﹑第八种观法:依据空义,观修一切行止之三轮体空。

  

  陈先生举常见之例以说明之:

  

  布施时,三轮中的每一轮:布施者、受施者、以及所施物,都应视为空性。也就是说,观察不到有一位布施者(因为我们已观修自法空),不见有接受布施者(因为我们观修过法相空),同时在布施的物品上也看不到有自性。同样的三轮可适用在所有的波罗蜜多上,并且除非这三轮体空能十分自然的应用到它们,否则不算圆满此等波罗蜜多。它们也应当被运用在一生中所有的行动之中,而不是只有在跏趺禅修时才运用。行者应当时时处处如此地观修直至它成为心的习性。如果观修后行者想要进午餐;要吃饭的这个「我」是空的,要吃的食物也是空的,吃的方法也是空的—这三者都属空性。如果把这三者想成语言的词类,可能就容易记住了这个法门,就是说:主词、受词及动词;施者、受者及布施;进食者、食物、进食…等。

  

  前三个波罗蜜多的完全圆满必需经由空性这方面的调练,并且,正如我之前所曾警告的,缺乏此种见地的智慧,所积的福德只能升天。如果有丝毫的「我的功德」或「他人的善」的想法,那么就显示尚未确证空性,因为真正的圣者是没有此类观念的。

  

  4﹑气息和空性的禅观

  

  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a﹑第九种观法:依着菩提心行而呼吸。呼气时,行者观想把所有的功德施予众生;而吸气时,一切的恶业、痛苦全吸入自身,且它们的力量摧毁了内心里我的概念。这是很好的积聚功德和智慧的修法。

  

  b﹑第十种观法:呼气时,不思一法;吸气时,不思一蕴。

  

  外无我,内无我,气息本身是空性,是心,是智慧;此时不起任何分别,一切都应视为一体。当行者达到内息停止的境地,便不应再思及「入」与「出」,仅仅无散乱地专注于空性的禅修。

  

  将实修方法做四种分类而提及的十种观法到此结束。

  

  陈先生看了看表,翻了一下写满密密麻麻的中文字的笔记本尚余的多页,说:「到此我们也该结束了。如果今天要把这一章讲完的话,你到午夜十二点都还会在作笔记。本章应该分为两部分,这是第一部分」。我们走出关房,步入星空下。千颗钻石的光芒洒在我们身上,而天上的恒河从地平线的一端到另一端宛延出一条星光大道。整个夜空浩瀚、空寂,这幅景象很配合我们的主题—愿它长久如斯祥和地延续。

  

  

  第二节 空性禅法的补充细节教授

  在我们到五槐茅蓬去见陈瑜伽士前,聆法者在噶伦堡一直进行者相当多的弘法活动,而笔录者因为读了最近刊登在一份佛教杂志上由虚云大师所作的「皮囊吟」,而受到感召,一直静坐。

  

  一到了茅蓬,两人都准备好听陈先生的开示。

  

  他如下说:

  

  

  A﹑评述

  

  我们已谈过四类实修的空性禅法,接着我们来谈一些对上述种种带有评注性质的细节补充。

  

  1﹑我们所提到的所有禅法都属于出世间禅的类别。(见第三章 C﹑2﹑c)

  

  2﹑依我们对佛教禅法的定义(见第三章之结论):

  

  「…把它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具体的内证,因而得以由烦恼和邪见解脱,并证得涅槃」。

  

  这段话完全可以适用于大乘的这些空性禅法。空性的教法被误解为是抽象的原则,只有在破斥外道时才派得上用场;而未加以…

《佛教禅定实修体系 第十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