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我們前面提過,有對般若波羅蜜多經論專研的宗派,卻沒有任何一個宗派致力于它的實修。這種事態是非常不尋常,而我很抱歉必須實話實說。因此,爲了那些想要遵循大乘道的真正修行者著想,我們必須安立這些觀修。
c﹑第叁種觀法:在第九章的圖表中列出了四空,即自法空、他法空、無法空及法相空。
空性有很多不同的分類,可是有些分類太龐雜,對初學者而言可能混淆不清,但有些又分類得太簡,只有一、二種,只適于智慧高的人。此處的分類列出不多也不少的方面,恰好可以配合我們叁乘合一的架構。
我們來深入說明:首先,行者先觀察自我,發覺找不到一個常住的個體—在身、心上俱無自我。(譯按:上爲自法空)。接下來的禅觀,再去審察除了「我自己」以外,還有什麼。于是便觀察到其他的人,也都是無我的。行者審視那些和他有極爲差異的關系的人們,而察覺到無論是他心愛的妻子,還是痛恨的仇人,在本質上都是空性(譯按:他法空)。
接者觀修的是無法空,它包含許多禅修時發生的精神體驗,如見到光或是聽到聲音。即使是像這類的非物質的體驗、以及時間、方位和其他非物質的萬法—都是空性的。
最後的第四項禅觀是觀修法相(譯按:法相空),是對有形色的物質萬象—形狀、顔色等等的觀察—這些在本質上也是空性。在這四種分類之下,每一個現象都被涵括無遺,經由修習,它們的空性本質就可以被證知,但我們必須注意別犯了把它們當成只是不存在的錯誤。
d﹑第四種觀法:最後一種觀法,是觀心在叁時裏,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找不到的。這個觀法是依《金剛經》而來。
以上四種觀修是著重于空性的本質,而不在它的緣起方面,所以接下來我們由緣起方面來說。
2﹑緣起的禅觀
a﹑第五種觀法。這是根據鸠摩羅什法師所譯的《金剛經》(本經的六種漢譯本之一,並且可能是最普遍流傳的)。經中有六喻,可以說明我們的觀點,雖然在其他譯本中有多于六種的比喻,但是六喻應是已經足夠了。我們應把這六樣東西看成是空性的顯現,而不是把它們當成「無物」或是有我或本質的「東西」。這些很適于初學者修習,並且很容易觀修,無論是在已經圓滿小乘修法之後,或是與小乘修法並行修習都很合適。
(以下是引自孔茲,E.Conze,所譯的《金剛經》:)
『行者應觀一切有爲法:
「如夢」:當夢醒之時,無一物可執取,但是仍可能清楚記得夢中的一些細節。本性空就是于其中的無一法可執取,但它的因緣成熟在于産生這個特別的夢的因緣都聚合了。
「如幻」:對于不了解魔術師手法的一般人而言,摩術師變出來的現象似乎像是真實的;這是因緣成熟。如果你去仔細檢視他的手法,真相是—它們的本質是空性。
「如泡」:水泡的外觀是圓球狀,但內部是空的。外觀是因緣成熟但內部是空性。在金剛乘中,這個觀法被進一步發展爲把身體觀成如水泡一般的觀法。
「如影」:我們的影子從不離開我們,而且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它們,但是卻從來抓不到它們。看到影子的出現是因緣成熟,而抓不到它們是它們的空性。鏡中的影像也是極爲相似的例子。
「如露」:露珠像水泡,來得快,消失得也快。當它出現的時候,透明濕潤,可是一旦蒸發了,不留下任何痕迹。即使正當我們看到晶瑩、濕潤時,其因緣成熟,而其中也包括了它們被蒸發的可能性在內,而這就是露珠的空性。這是一個與空性有關的無常的好例子。
b﹑第六種觀法:依華嚴的十玄門來觀修。這些觀法適合高明的修行者,而不適于初學者:惟有前者能依十玄門來獲得對奧妙的因果關系的了解。十玄門是由杜順大師所創,他是一位開悟的聖僧,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們會在下一章談論他的教法。
若依玄門因果來觀修,而能修成就的話,會具備許多神通。爲何佛陀具種種神通呢?因爲當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空性之極致)時,沒有任何微細的障礙存留來影響神通力的開展,而一切奧妙的因緣全集于他一身。
爲了令讀者能對這一點有些許的了解,陳先生舉了兩個例子。他說:「透過針孔,我們可以窺見一整座覆蓋著冰雪的高山」。他豎起了一根手指頭,強調說:「而這是群峰中最高峰的高度」。他接著談到了佛教很著名的須彌山和芥子的比喻。一粒微小芥子的空性,是不多于,亦不少于佛教宇宙中央最高的須彌山的空性。須彌山蓋括一切空性,而此空性即是萬法的本質。在另一個場合,瑜伽士談到古代一位法師對一位當地父母官,同時也是一位儒家學者,所提出來對于芥子與須彌的迷惑時的回答:「你飽讀詩書,滿腹經論,你讀過的書不能全收集在一個房間內,可是你卻可以把它們都裝進你的小腦袋裏,這是怎麼回事?」
3﹑由空性而生起的大悲事業的禅觀
a﹑第七種觀法:接著對空性的觀修,再來是觀修菩提心的殊勝意義。有叁種菩提心,前二者是小乘也具備的,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第叁種菩提心是只有大乘才有,被稱爲菩提心之根源的空性(勝義菩提心)。由空性之體性,可以明了法身的性質。我們明白每個人皆具此相同之法身。由于我們的證悟,我們可以說是與一切衆生同體,在此同一法身之中,無一衆生可被排除在外,即使惡人也一樣。由此證悟而生起了不取決于個體思維的大悲心。
此種大悲心對于前叁個波羅蜜多是很重要的條件,若沒有大悲心的體驗,是不可能圓滿此叁種波羅蜜多的。爲何要布施?是爲了出于同一法身的大悲心。爲什麼我要維持淨戒?由于同一法身之了悟。爲什麼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一定要忍辱?因爲一切有情共此同一法身,而一旦明了此理,對其他有情只有慈悲而已。《聖經》裏有一段話可以充分表達我的意思(雖然基督徒並不知道法身,而在此只指人身):
「但是現在他們不是很多部份,而是一體,因而眼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同樣的,頭不可以向腳說,我不需要你」。(哥林多前書12:20-21)
這裏提及的身體,指的是肉身,可是我們是指空性意含的法身。這個例子只是幫助讀者容易了解,但不意謂著它們是完全相同的。
若依此觀修,則菩提心會增長,且能恒常忍辱。
b﹑第八種觀法:依據空義,觀修一切行止之叁輪體空。
陳先生舉常見之例以說明之:
布施時,叁輪中的每一輪:布施者、受施者、以及所施物,都應視爲空性。也就是說,觀察不到有一位布施者(因爲我們已觀修自法空),不見有接受布施者(因爲我們觀修過法相空),同時在布施的物品上也看不到有自性。同樣的叁輪可適用在所有的波羅蜜多上,並且除非這叁輪體空能十分自然的應用到它們,否則不算圓滿此等波羅蜜多。它們也應當被運用在一生中所有的行動之中,而不是只有在跏趺禅修時才運用。行者應當時時處處如此地觀修直至它成爲心的習性。如果觀修後行者想要進午餐;要吃飯的這個「我」是空的,要吃的食物也是空的,吃的方法也是空的—這叁者都屬空性。如果把這叁者想成語言的詞類,可能就容易記住了這個法門,就是說:主詞、受詞及動詞;施者、受者及布施;進食者、食物、進食…等。
前叁個波羅蜜多的完全圓滿必需經由空性這方面的調練,並且,正如我之前所曾警告的,缺乏此種見地的智慧,所積的福德只能升天。如果有絲毫的「我的功德」或「他人的善」的想法,那麼就顯示尚未確證空性,因爲真正的聖者是沒有此類觀念的。
4﹑氣息和空性的禅觀
有兩種不同的方法:
a﹑第九種觀法:依著菩提心行而呼吸。呼氣時,行者觀想把所有的功德施予衆生;而吸氣時,一切的惡業、痛苦全吸入自身,且它們的力量摧毀了內心裏我的概念。這是很好的積聚功德和智慧的修法。
b﹑第十種觀法:呼氣時,不思一法;吸氣時,不思一蘊。
外無我,內無我,氣息本身是空性,是心,是智慧;此時不起任何分別,一切都應視爲一體。當行者達到內息停止的境地,便不應再思及「入」與「出」,僅僅無散亂地專注于空性的禅修。
將實修方法做四種分類而提及的十種觀法到此結束。
陳先生看了看表,翻了一下寫滿密密麻麻的中文字的筆記本尚余的多頁,說:「到此我們也該結束了。如果今天要把這一章講完的話,你到午夜十二點都還會在作筆記。本章應該分爲兩部分,這是第一部分」。我們走出關房,步入星空下。千顆鑽石的光芒灑在我們身上,而天上的恒河從地平線的一端到另一端宛延出一條星光大道。整個夜空浩瀚、空寂,這幅景象很配合我們的主題—願它長久如斯祥和地延續。
第二節 空性禅法的補充細節教授
在我們到五槐茅蓬去見陳瑜伽士前,聆法者在噶倫堡一直進行者相當多的弘法活動,而筆錄者因爲讀了最近刊登在一份佛教雜志上由虛雲大師所作的「皮囊吟」,而受到感召,一直靜坐。
一到了茅蓬,兩人都准備好聽陳先生的開示。
他如下說:
A﹑評述
我們已談過四類實修的空性禅法,接著我們來談一些對上述種種帶有評注性質的細節補充。
1﹑我們所提到的所有禅法都屬于出世間禅的類別。(見第叁章 C﹑2﹑c)
2﹑依我們對佛教禅法的定義(見第叁章之結論):
「…把它由抽象的理論轉變爲具體的內證,因而得以由煩惱和邪見解脫,並證得涅槃」。
這段話完全可以適用于大乘的這些空性禅法。空性的教法被誤解爲是抽象的原則,只有在破斥外道時才派得上用場;而未加以…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