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十章▪P4

  ..續本文上一頁禅修以使它們變成具體的證悟。可是讀者有機會實修它們,因爲這些禅法現在已經爲他而設了。不過讀者們要注意:明了在我們的定義中有關「使抽象變成具體」的辭彙是非常重要的,並且爲了使這個過程更加清楚,我們在此會用一些篇幅來談(見本節,第五項)。

  

  最後一個辭彙也需要補充說明一下:如何證得涅槃呢?涅槃是空性的體,實證空性的人就證入涅槃。

  

  3﹑透過空性禅法的升華,四無量心由數理上的無限轉變到哲理上的無盡。藉由這種升華,四無量心與無窮盡的法界融合,因爲法界沒有空間的限製。要把它們如此轉變,必須使它們和前叁個波羅蜜多的修習以及菩提心的運作結合。

  

  4﹑此處所列的所有的空性禅法與前兩章所談的九種小乘禅法相對應。如何對應?一如下述:

  

  小乘與大乘禅法的對應:

  

  1﹑「四不生」對應于「諸法無我」(9)

  2﹑「八不觀空」對應于「界差別觀」(4)(校注:界,地水火風四大)

  3﹑「四空」對應于「諸法無我」(9)

  4﹑「叁世心不可得」對應于「心無常」(8)

  5﹑「金剛經六喻」對應于「緣起」(3),「有受皆苦」(7)及「身不淨」(1﹐6)

  6﹑「華嚴宗的空性十玄門」對應于「十二因緣」(3)

  7﹑「勝義菩提心」對應于「慈心」(2)

  8﹑「叁輪體空」對應于「諸法無我」(9)

  9﹐10﹑「出入息空」對應小乘的數息法(5)

  

  (爲了便于參考,此處十種空性禅法被編上號碼,與它們對應的小乘禅法之後也列上(1)到(9)的編號)

  

  5﹑我們在此要說明下列圖表。這好比是一顆石頭被丟入平靜的池塘內,它所引起的水波如圖所示:

  

  

  

  a﹑第一圈:由空性本體生起勝義菩提心。

  

  爲什麼它先生起?因爲勝義菩提心即是空性本身;所以在圖中這兩者在同一圓圈內。爲什麼是菩提心呢?因爲空性是法身的本性,而法身是一切有情(包括禅修者本人)之體,基于它們的同體關系,菩提心不待其他世間因緣而生起。這是空性的第一層化現。禅修時有時會因受到法身的激勵,行者痛哭流涕,這不是因爲同情,也不是由于痛苦,而是因爲由空性而生起的菩提心。在得到圓滿覺悟後,佛陀確認到每個衆生都具此法身,可是因爲他們的心沒有安住于此空性禅定,所以他們無法認取這個事實。因此由菩提心而生出對衆生的大悲心。這些都是在空性的第一波環中!

  

  b﹑第二圈:以菩提心爲因,配合上空性的證悟,就産生了同體大悲之波。此種慈悲只屬廣大並只有證入空性的人才具備;否則,只不過是針對特定衆生所産生的仁慈心而已。本圈所代表的成就在禅坐時可以保持,但當行者在日常做事時,就沒有辦法維持。這是空性的第二層化現。

  

  c﹑第叁圈:圓滿地以叁輪體空來行前叁波羅蜜多,只有化身佛才做得到。但必須爲衆生做一切服務事業的菩薩就得曆經長劫來修習。所以菩薩要證得最後的圓滿成就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是一位善巧禅修的菩薩,且已達叁地或四地(菩薩地道—見本章尾),必須要以忍辱來爲每個有情做一切事,自然地這麼多的事必定帶來許多的阻礙。這種情況要一直持續到他證入八地爲止。八地菩薩證得無生法忍,此時才能輕而易舉地行事利他。初發心的菩薩即使有菩提心,只不過是名義上的菩薩,或更確切地說只是有偉大善願及決心的菩薩而已。

  

  離八地尚遠,或甚至尚未登地的菩薩太缺乏經驗,以致于不能把叁輪體空緊密融入前叁波羅蜜多裏。他們的定力不夠強,這使得菩薩成就的路非常的漫長。

  

  在談到菩薩道進展的這方面,陳先生哭了,很明顯地,他憶起這些不只是由書中得知的事實,也是由他個人的經驗而來的。他說:「我們接著來到第四圈」。

  

  d﹑第四圈:在此圈中,救渡的基礎擴大了,以五智運用了五毒(也參看「金剛」圖表)。追求圓滿覺悟的大用的行者必須向上進入金剛乘。證得圓滿成就所需的時間縮短了,而達到最後成功的救渡道路也縮短了。

  

  對于以上空性的開展有了了解及實修之後,就沒有「抽象」的問題了。經由成功的修習就會産生「具體的證量」。

  

  6﹑如果能善于確認這些禅法,也就是說,如果只得了一些知識,一些正見,即使沒有成就,光是有正確的見地就已經是很稀有、可貴的事了。

  

  但他一定要把這些教法謹記于心,這樣才能使慈悲和智慧的力量平衡而融合。大多數人都偏于一邊:如果缺少智慧,他們可能很慈悲;然而有些聰明者可能悲心薄弱。在我們觀修菩提心時,要使天性善良或慈悲與聰明或智慧兩方面達到均衡。

  

  伊莉莎白.華茲渥茲有首小詩正可以說明這一個觀點。

  

  筆錄者從陳先生滿滿寫著中國字的筆記本裏錯綜複雜的一頁中,把這首短詩整理出來,全詩如下:

  

  如果所有的好人都聰明,

  且所有的聰明人都善良,

  這個世界將會比我們曾想象過的,

  所有可能的美好世界更美好。

  但是不知怎的,很少或者甚至從未有過,

  此二者如他們應當地對稱。

  善良者對聰明者如此苛刻,

  而聰明者對善良者如此粗暴。

  

  此詩顯示在世法中,人們的善良和聰明傾向並非恰好的均衡。藉由此處介紹的禅法,可以對這兩種理念有些認知,進而可以使其調和。

  

  在西藏,有一個關于此二者的警示:一個人一方面要保持最高的見地(微妙的理論),而另一方面則是要保持最廣大的善行(廣修菩薩行)。只有一方而缺乏另一方即意謂著悲智尚未融合。

  

  在此有一個很好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瑜伽士接著說:

  

  在黃教(格魯派)裏,非常強調廣修無量善行來積聚福德。曾有一位遵循此派的比丘,他已做了許多的善行,也勤修了觀音菩薩的儀軌很長的一段時間。但盡管他如此努力,他就是尚未證悟空性。依照他勤修的教授中所示,觀修與法會修法是相關的,因此修習一邊即可通達另一邊。可是盡管他已積聚這麼多的功德,他卻尚未有任何證量。有一天當他在印《觀音六字大明經》的時候,他突然發願說:「如果經中對功德所說都是真的,那麼當我把這塊經版抛到空中時,願它能懸在我的頭頂上空。但如果真相並非如此,願它掉下來」。然後他就把經版抛上空中,文殊大菩薩立即出現,恭敬地以雙手接住此經版。然後文殊菩薩對這位具德比丘說道:「在我的智慧裏,從不曾把功德置于一旁。我從不曾與功德分離。繼續努力,你應該繼續努力下去!」就在那時,這位比丘證悟了空性。

  

  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大悲的觀音菩薩是從未與智慧分離;而大智的文殊菩薩是從未置功德于一旁。

  

  有人可能會問我:「我還未能融通這二種哲理,那麼我是應該先從智慧還是慈悲開始修習呢?」我的回答應是:「如果你的智慧已足夠,就依循本書的禅法來修。如果你的智慧尚不足以使你認定這些禅法是正確的方法,那你應先從事很多積聚功德的善行。而後,你的理解會大大增加」。

  

  

  B﹑適于閉關專修者及一般禅修者的禅修日課

  

  1﹑首先,爲專修禅修的人,我把修法的時間配合上禅法,次第如下:

  

  清晨修二座:

  (1)氣息配合菩提心行的觀修(9)

  (2)依氣息觀修無法、無蘊(10)

  

  上午叁座:

  (3)觀四不生(1)

  (4)觀大悲事業(7)

  (5)八不觀空(2)

  

  下午叁座:

  (6)修四空(3)

  (7)叁輪體空(8)

  (8)華嚴十玄門(6)

  

  夜間二座:

  (9)叁世心不可得(4)

  (10)金剛經六喻(5)

  

  如此,則所有空性禅法都在一天的禅修中安排了。注意說每天的禅修是以觀修夢喻來結束。禅修者應要專注于此一直到他進入夢境而且即使在做夢也可了知其爲空性。這些禅法都特別加以均衡以涵蓋空性(空)及緣起(有)的觀修。

  

  此處列出來的時程,是給那些在悲智兩方面或多或少均衡的人修習的。如果是給有偏向一邊的特性的人,這個表就須要修訂。因此,對于智多于悲的人就應該把四無生(1)和心不可得觀(4)撤掉,而以著重于大悲事業(7)及叁輪體空(8)來遞補。至于性情相反,悲多于智的人,就不應該修叁輪體空觀(8),而應加重專注于四空(3)的觀修。以上是隱居專修者的修法。

  

  2﹑對于那些沒有閑暇專修的一般人士,該給他們什麼建議呢?首先,他必須比一般人早起些,至少早別人半小時(最好長些)起床,才不會受到幹擾。他應該像在關房一樣地把自己的房門關上,並教導他的家人在這段時間無論天大的事都不可以幹擾他。他們甚至不可以敲他的房門而且要保持安靜。首先他應先供佛,例如以傳統方式的燭、香及花來上供,接者向佛虔敬地頂禮叁拜,然後念誦下面的忏悔文及祈請文:

  

  陳瑜伽士在念誦此文給我們聽時邊念邊哭:

  

  「我誠心忏悔。我正如一頭被獵人追得傷痕累累的鹿,惡業正如這些傷口。哦,偉大的佛陀啊,請護佑我至少有半小時可以免于成爲貪、嗔、癡的獵物」。

  

  「在白天,我像一只一直在啃著一根枯骨的狗,所吃到的不過是自己嘴唇流出的血。我不應該如此過日子,但我別無選擇,因爲有家人要撫養。所以我的時光大多像狗啃著枯骨一樣,都虛擲了—但現在這段時間是真正有利益的。請護佑我使我能完全出離」。

  

  他應該很虔誠地繼續念誦:

  

  「我像是糞池裏的小蛆,成日只追逐糞屎;我的時間全只用在追求世間的財富。請助我得到一些心靈糧食,使我的觀修能向證悟邁進…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