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六章 爲何強調叁乘一體的整個習定系統▪P3

  ..續本文上一頁離開藏地,所以大乘和尚逃遁而去,只留下一只鞋子。這個大乘和尚的教法強調「無分別」,認爲若執取分別,就不可能證覺。他還引述了一百種經論中的說法來支持他的論斷。

  對于這個觀點,宗喀巴大師質疑:若是無分別,那麼如何能夠探究真理?沒有了覺察,如何能夠修習叁摩缽底?

  在究竟的實相中,是沒有分別的;一切究竟皆是空性。不過宗喀巴大師的錯失之處是把實屬果乘的禅看成是因乘。我曾寫了一篇〈密宗道次第廣論書後〉,在此文章內使雙方的看法有了協調。

  此外,這位大乘和尚還說:「如果行人遇見了真正的證悟大師,他立刻會證悟禅」(此處的「禅」指的是真如而不是不成熟的「叁摩缽底」)。但是宗喀巴大師認爲這情況只適用于聖者,而非一般的初學者。可是用這方法而獲得的禅和聖者證到的禅是相同的,而且和初修者的叁摩缽底絕不一樣。

  如果我們承認聖者的禅和依禅師加持而獲致的禅相同的話,那我們就應該同意禅行人的無分別是十分正確的。禅從不使用諸如奢摩他或叁摩缽底的一般禅修方法。如果禅是靠這種方式才獲致的話,那就正如宗喀巴大師所強調的,覺察真理的分別就是必要的了。

  我常在思惟:如果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爲什麼他會堅持一些和舊有教派(譯按:這裏指的是紅、白、花叁種教派)不同的看法呢?有一次我在西康爐霍掩關,在定光中我看見我頂上有文殊菩薩的光明身,而後文殊轉變爲宗喀巴大師的光明身。自此我確信宗喀巴大師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便開始試著找出宗喀巴大師駁斥舊有教派的見解的理由。

  在宗喀巴大師的時代,舊有教派間的風氣很敗壞,有妻室的老師們過著吃肉喝酒的日子,爲了逸樂而娶妻(與密法中用空行母之內涵完全大異其趣)。而出家衆也不守戒律。許多邪行人自稱是密宗上師,利用密法來騙取世俗的利益及享樂。宗喀巴大師決定力挽狂瀾。我們應對宗喀巴大師致以最崇高的謝忱,若非有他,西藏的佛法早已絕滅了。他如舊有教派一般的強調實修,但也鼓勵應先花時間把無數的前行、加行先做好。他主張在實修之前,先要完成這些准備工作,才能真正成爲適當的行者。因此他強調先行積集資糧的重要,而較不強調智慧。在舊有教派中則一向強調智慧。

  宗喀巴大師又認爲阿羅漢和佛的不同是在于福德。佛的福德大于阿羅漢,而阿羅漢的空慧證悟亦不圓滿。就空性而言,他認爲小乘及大乘的空性相同。

  我們當然不應該直接修習大手印。我們應先積集資糧,再循序進修前叁種瑜伽,最後進入第四瑜伽。宗喀巴大師在《道次》中也清楚地指出行者應循序漸進,每一個步驟都是下一步驟的基礎。設使沒有宗喀巴大師的此種教示,現在藏地是不是仍有佛法存在,就很值得懷疑了。因此我們必須再度表達對宗喀巴大師的感恩。

  然而我個人仍不能贊同宗喀巴大師認爲小乘及大乘的空性教授是相同的觀點。小乘的空性,雖然性質與大乘的空性相同,但其對善惡諸法的穿透力則異。(譯按:小乘行者對于「惡法亦空」理,很難透過。)小乘的空性猶如一條淺淺的溪流,只有小船能航行其上;但河川順流入海,而大乘的空性恰如海洋。大乘的空性猶如大洋,即使最大的船艦也可以無阻地航行。

  依此處提綱的叁乘一體的禅定系統來修習,就解決了所有這些爭論。但是我們還得再提及一個荒謬的爭論,才能結束本章。

  

  • 漢地的爭論

      在漢地,一直有許多宗派,每一派都一直嘗試著把佛陀的教法加以分類,來闡述繁雜而且看來歧異的衆多法門。在南方有叁個宗派,在北方則有七個,全都興起于天臺之前。唯有唐朝的法敏法師把它分爲兩類:一爲顯教或化身之教,一爲密教,是由報身佛所傳。一般說來,沒有人注意金剛乘,他們把它別列成一派而非兼容並蓄!所有的祖師都只有一個目的來從事分類──擡舉自宗于其余之上。這就是偏執己宗的教派主義。因而我們可以發覺每一宗派都宣稱某一、二部經典是佛陀的最高開示:天臺宗獨捧《法華經》,華嚴宗則標舉《華嚴經》,其他各宗亦複如是。

      

  •   經由叁乘一體的修習,我們可以用非常妥善的方式來解決這些爭端。

      

    1. 佛法義理的發展

        我們提出叁乘一體的體系的第二個理由是我們極爲強調佛陀法義本身的發展。如果我們打算把教法分門別類,則應該要依據教法的已知史實─即客觀的分類,而不是依憑個人對宗派的好惡而進行的主觀分類。我們不應接受例如華嚴宗的說法,認爲喬達摩在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一、二天後,便開講了《華嚴經》,只是因爲無人能懂,所以佛陀接著便在《阿含經》中傳授了給初修行者的法要。誰能證明此說?這種分類難道不就是吹捧自己的宗派?我們不該樂于這麼做。

        

      1. 史實上的先後

          佛陀最早是在波羅奈斯(今作瓦拉納西)附近的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根據所有史料的明載,當時佛說的第一部經是《轉*輪經》(譯按:中譯本爲後漢安世高所譯)。

          史料明確地記載著佛陀入涅後,曆經四百五十年,馬鳴菩薩才宣示並建立了大乘法教。

          隨後,在大乘鼎盛時期,依唐密和東密的說法,大成就者龍樹在南印度的鐵塔(譯按:漢系佛教習稱「南天鐵塔」)取出了金剛乘的教法。但若依藏密的說法,金剛乘教法是由天降下來的。此中有新的、也有舊的密續,而《時輪密續》很明顯的是最晚近的教法。

          佛法流傳的時序在曆史上是有清楚記載的,我們毫無理由可以爲了私人的利益而改變事實。我們的分類應當展現整個傳承的一致性,並清楚說明叁乘爲一整個佛法的叁方面。身爲此叁乘一體見地的實修者,我確信佛陀是以化身親自宣說了小乘;以報身開演金剛乘;有些大乘的教法是佛陀住世人間時親宣的,但另一些大乘經論是源自于佛陀的法身,並藉由其等流身如馬鳴菩薩,龍樹菩薩等大師而開演的。

          

      2. 法的本質

          這裏我們要強調的第二點原因是種種不同教法的本質。

          佛陀深谙人們是貪愛俗世的,因此他最早的教授是著重于四思惟,出離的必要,道德規範的重要,苦樂相依,還有四聖谛的苦、集、滅、道以及八正道。佛陀並不只是宣講這些教法,他還親身實踐!尤其在出離方面,佛陀出家、過比丘的生活,這是最殊勝的示範。

          當行者出離心充份到量,也深知世間的痛苦,此時唯獨缺乏的就是救渡其余有情的大願(菩提心),以及對空性的透徹體證,因此有建立大乘教法的必要性。

          遵循大乘道的行者必須致力于救渡一切有情;雖然在菩薩戒中明列有菩薩道行人必須每天習定叁次,可是菩薩最關心的仍是普渡有情。

          接著而來的是金剛乘的開演。關于最重要的空性之理,在小乘中並不完整,而大乘裏的空也只是心理上的證悟;因此必須建立金剛乘,因爲在金剛乘裏,是完整的心理及物理的空。

          我們必須先有這一系列的教法,才能證得圓滿覺悟。

          

      3. 禅定的次第

          現在我們要談到我們主張叁乘一體的第叁個原因。就禅定本身而言,我們應依叁乘的次第循序而修,並在實際的證量上將叁者全都融合爲一。

          

      4. 小乘

          先觀修苦谛,而生起徹底的出離。此時有些欲望被製伏。然而,在兩種內在的障礙中,煩惱障已淨除,仍余所知障。

          

      5. 大乘

          此階段行者應進修大乘的六度,且證得人空及法空。此時內外障皆可輕易地淨除,摧毀了煩惱障和大部分的所知障。

          

      6. 金剛乘

          煩惱障及所知障皆有兩類:後得的(在大乘禅定中已淨除了)以及俱生的;後者是很難以禅定來斷除的。前者是心理的,而後者屬于身的方面,而要止息所知障以其極隱微的力量在心中所造成的微妙活動,是非常困難的。依大乘的教法,這的確要長時的修行才能淨除;不過藉由修習無上瑜伽的叁灌中的教授,則有可能完全淨除這些非常微細的障礙。這要藉由俱生智的開發來成辦。這只有在金剛乘裏辦得到。

          

    《佛教禅定實修體系 第六章 爲何強調叁乘一體的整個習定系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